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秦始皇究竟該叫趙政還是嬴政:司馬遷不該如此糊塗

秦始皇究竟該叫趙政還是嬴政:司馬遷不該如此糊塗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現在熟知的秦始皇,大家稱之爲“嬴政”,嬴爲姓,政爲名。其實,這不知是誰引導的,走入了一個誤區。爲了辨別清楚這件事,我們先來說說當時的姓氏是怎麼回事。一、姓氏不是一回事在上古時代,“姓”和“氏”是有區別的。姓,指的是族號,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稱號。也就是說,居住在一起的這個族羣,都姓同一個姓。比如嬴,就是說秦國的大多數都姓嬴。這種生活方式,還是依照夏商周以來傳承的遠古部落聚居習慣。雖然已經稱呼爲“秦國”“趙國”等等,但這種傳統文化還是依照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風俗。

秦始皇究竟該叫趙政還是嬴政:司馬遷不該如此糊塗

網絡配圖

而“氏”,則是區別身份的標誌。它是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的符號,是姓的支系。

也就是說,在同一個姓氏族羣裏,只有擁有氏的人,纔是貴族。根據張亮採編纂的《中國風俗史》第一編《渾樸時代》第六節《名姓氏族之辨》記載:“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而別種族也;氏者猶家,所以表家門也。故一姓分爲數十百氏。”

二、姓氏淵源

關於姓氏,其形成經過了漫長的年代。

姓始於母系制時代,形成之後比較穩定;氏始於父系時代,常隨着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情況比較複雜。

夏商朝時期,雖然有衆多的方國拱衛中央之國,但各個氏族聚居在一起的根由,憑的就是血統和姓。就是說,每個方國(其實就是大一點的部落),都同一個姓。隨着人數不斷擴大,以及地位身份的不同,漸漸演化出了區別於整個族羣人的“氏”加以區分。也就等於說,雖然同一個姓,但同一個氏的人羣更爲親近。至於氏的來由,多種多樣。漢代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說:“蓋姓有九,或氏於號。或氏於諡,或氏於爵,或氏於國,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居,或氏於事,或氏於職。”氏,並非人人都有,只有貴族纔有。或者因爲功勞、職位,或者因爲居住地、死後的封號等等。

秦始皇究竟該叫趙政還是嬴政:司馬遷不該如此糊塗 第2張

網絡配圖

三、稱呼的習慣

秦朝之前的歷史,被劃分爲“先秦史”。在那個漫長的時代裏,姓氏不是同時使用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又明確指出——先秦時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既然男子稱“氏”,而氏又不是人人都有,由此可見,當時的平民地位是極其低下的,一輩子連個稱呼都沒有。最多隻有個名,區別張三李四罷了。

所以,秦始皇是男子,按照以往的習慣,不應該稱呼他嬴政。因爲,“嬴”是姓。男子應該用氏。

那麼,秦始皇的氏是什麼呢?

四、關於秦始皇姓氏的說法

最著名的歷史著作,當然是《史記》了。我們就從這本著作中,找一下秦始皇的姓氏來由。

在《史記》中,司馬遷談到秦始皇的姓氏,有以下兩處:

首先是《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始皇姓嬴。

司馬遷引用周孝王的話,說:“昔伯翳爲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爲朕息馬,朕其分土爲附庸。” 接着,司馬遷又說:“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司馬遷在《秦本紀》中敘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嬰之後,總結說:“秦之先爲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爲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爲趙氏。”

這個問題,解決了秦始皇的“姓”——嬴——的問題。

再看另外一條關於氏的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爲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爲政,姓趙氏。”這清清楚楚地說明,秦始皇的父親 秦莊襄王當時被作爲人質押在趙國,發現呂不韋的愛妾美貌,便娶了她,生下了秦始皇。因爲生在邯鄲,是趙國的地盤上,所以,取的名字叫“政”,氏爲“趙”。由此看出,秦始皇姓嬴,氏爲趙,名爲政。依照“男子用氏,女子用姓”的習慣,應該稱呼爲“趙政”更爲貼切。叫他“趙政”,也更能突出他的貴族獨特地位。猜測,之所以後來有人稱呼他爲嬴政,主要是,秦國多贏姓,他是作爲秦國君主的身份出現的,爲了突出他的“秦”君主的身份。當然,不能說“嬴政”就是錯誤的。只能說,不符合當時人們的稱呼習慣。

秦始皇究竟該叫趙政還是嬴政:司馬遷不該如此糊塗 第3張

網絡配圖

五、姓氏合一

直到秦朝統一中國後,才漸漸將姓、氏合二爲一。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原有的風俗習慣變得模糊不清,很多禮節都已經破壞,宗法制度漸漸崩潰。戰國時期,姓氏制度已經變得十分混亂,“氏”大多轉變爲“姓”,平民的地位逐漸上升,也有了姓,“百姓”開始成爲民衆的通稱。專家們考證,目前使用的100個漢族大姓,其人數佔漢族總人口的約87%。其中的97個姓,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通志·氏族略》記載:“秦滅六國,子孫或以國爲姓,或以姓爲氏,或以氏爲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爲一者也。”

所以說,西漢時,姓、氏已經完全融爲一體,因此司馬遷記錄歷史時,纔不會十分注重兩者在先秦時期的區別,以致於出現孔子——“字仲尼,姓孔氏”這種錯誤的說法。——孔子其實是子姓、孔氏。

再後來,氏反而有了另外的含義,似乎成了女子的專用代號。比如“郭”姓女子出嫁給“王”姓後,稱呼爲“王郭氏”,將女子的名字漸漸淡化,更加突出嫁給了哪個家族。氏,反過來成爲區別婚姻的符號。在以父系製爲主的封建社會裏,淡化女子的名字,擡高的自然就是男人的統治地位,這是一種對人性的剝奪,不可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