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戰國七雄中本屬楚國最強爲何最終稱霸的卻是秦國?

戰國七雄中本屬楚國最強爲何最終稱霸的卻是秦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明戰國七雄中本屬楚國最強,土地也最大,爲何最終稱霸的卻是秦國?楚、秦兩國的恩怨,說來話長。而歷史上流傳着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預言者便是一位在史冊中以「南公」留名的楚人。而他預言的時間,就在楚懷王客死咸陽之後,距離秦亡近百年的時間。公元前226年,當時的楚國,已經把都城遷徙到今安徽的壽春,雖然離中原更遠了,但從北方不斷傳來的噩耗,仍足以令楚國君臣寢食難安。其實楚人都明白,此刻秦國統一天下唯一的障礙,也只剩下楚國了。楚悼王時期,吳起改革失敗後,楚國的國力便一直在走下坡路。

戰國七雄中本屬楚國最強爲何最終稱霸的卻是秦國?

網絡配圖

但事實上,在吳起改革失敗後,楚國的國力一直在走下坡路,看似錦繡堂皇的大國,實則日落西山、頹勢難挽。當年吳起來到楚國,針對楚國國家結構鬆散、中央權威削弱、貴族驕橫跋扈的特點,雷厲風行,罷免那些光領俸祿而不做事的官僚,嚴格紀律以提高辦事效率,還加強軍事訓練以提高楚軍戰力,無疑是給近乎昏睡的楚國打下了一針興奮劑。

在吳起執政期間,楚國東邊擊破百越,中間抗衡三晉,西邊敲打秦國。當彼之時,秦人之畏懼楚國,猶如今日楚人之畏懼秦國一般。但是那些被私慾填滿胸壑的貴族,顯然對吳起振興楚國的成就視而不見,卻對自己個人和家族既得利益的少許損失怨恨難平。

當支持吳起的楚悼王去世後,他們便迫不及待地在喪禮上發難,急中生智的吳起逃入靈堂,躲避在楚悼王的屍體邊,希望能夠因此逃過一劫。然而這些貴族暴徒已經殺紅了眼,他們不計後果的衝進靈堂,亂箭齊發,將活人吳起和死人楚悼王統統處理掉。

秦國商鞅在改革後難逃一死,但政策卻留傳下來。

吳起死後,人亡政息,楚國的改革半途而廢,倒是讓偏僻的秦國後來居上。雖然商鞅也難逃一死,但改革事業卻被秦人繼承,不斷深化。吳起和商鞅一樣,都是單槍匹馬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得到國君的信任,大刀闊斧地實施改革,並且都得罪了舊權貴,爲改革事業而犧牲。但是商鞅的事業得到了繼承,而吳起在楚國的努力卻付諸流水,這原因出在哪裏?這個問題,固然可以從楚國的內部舊勢力之強大以及楚國所面對的國際環境來找到一些因素,但最直接的原因,恐怕就是時間。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最早開始於前359年,他出任左庶長之時;而結束於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商鞅遇害。由此計算,商鞅在秦國執政長達21年,那麼,吳起得到了多少時間呢?

戰國七雄中本屬楚國最強爲何最終稱霸的卻是秦國? 第2張

網絡配圖

吳起入楚,史書上並無明確記載,只說是魏武侯即位以後,吳起受到猜忌,因而離開魏國,來到楚國。魏武侯即位是在公元前396年,吳起在魏武侯即位後還做了多年的西河守。由此看來,到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前,吳起在楚國執政時間最多沒有超過十年,且楚國地大,要完全實施相當困難。

楚懷王即位後,任用屈原,在六國反秦大聯盟中當上了盟主,反映了楚國當時的國際地位尚在一流之列。

在吳起死後50年,楚懷王即位,即位之初似乎很有一點改革的理想抱負,他任用屈原,爲他編制新的法令、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頗有一番新氣象。到了十一年,蘇秦主持的六國反秦大聯盟中,楚懷王還當上了盟主,雖然沒多久就紛紛解散,但畢竟反映了楚國當時的國際地位尚在一流之列。

說到轉變,則是從懷王十六年開始,當時楚國和另一強國齊國緊密團結,當時秦國雖強,卻還不具備「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能力,於是開始實施「拉一個打一個」的政策。

這一年,秦王派張儀引誘懷王說,秦願意把從前從楚國奪取的商於之地方六百里還給楚國,並和楚國永結同心,世代友好。這等好事,令楚王動心,但當然張儀是有條件的,楚國必須先和齊國一刀兩斷。於是利慾薰心的懷王立馬就和齊國斷絕同盟關係,派了一個將軍陪同張儀到秦去領取商於之地方六百里。

張儀從中做秦國的奸細,挑撥楚齊。

結果張儀一到咸陽後,從車上掉下來摔傷了腿,楚國也就得不到張儀許諾的土地。楚懷王拿不到土地,還以爲秦國是嫌他與齊國斷絕關係不夠徹底,又派了個罵壇高手宋遺去辱罵齊王,硬生生把齊國推到了秦國的懷抱中。結果這邊楚齊聯盟破裂,那邊秦國和齊國倒是好上了。張儀一看目的已經達到後,晃晃悠悠出來,戲弄楚國說:「爲什麼還不去領取土地,從這個街道到那個街道,好大一塊地,一共足足有六裏。」六裏?楚懷王再愚昧,也曉得自己受騙上當了,立刻向秦宣戰。這一仗,整整打了一年,從今河南境內的丹陽一直打到陝西境內的藍田,楚懷王把全部家底都押了上去。打到關鍵時刻,把國際關係搞得一團糟的懷王嚐到苦果,韓、魏趁楚軍主力在西北與秦軍苦戰之際,偷襲楚國,打到了今湖北境內。此時懷王只好從西北撤軍,結果不但商於之地方六百里拿不回來,結果也把漢中也給丟了,士兵陣亡超過十萬,將領被秦軍俘虜的達七十多人。再加上寵妃鄭袖與張儀合作,讓楚懷王再次信任張儀。

戰國七雄中本屬楚國最強爲何最終稱霸的卻是秦國? 第3張

網絡配圖

此時,秦國對於楚國的怒氣,似乎也有所顧忌。因此到了次年,秦又表示願意把半個漢中還給楚國,恢復友好關係。但是楚懷王卻發了大脾氣,願得張儀、不願得地。結果張儀回到郢都後,花了點金銀賄賂楚王的左右靳尚,靳尚就對懷王說「如果殺了張儀,秦王發怒,這樣楚國與秦國關係就糟了,要事列國看見楚秦交惡,必然輕視大王!」

楚懷王一聽就把殺張儀的心去了一半,接着又被寵妃鄭袖柔言細語的話唬攏了一番,懷王又把張儀當成了良師益友。張儀一走,屈原從齊國回來了,問懷王:「爲什麼不殺張儀?」懷王才又後悔,便派人追殺張儀,但哪裏還找的到張儀的人影。

後來秦、楚又友好起來,結了親家。二十五年時,懷王入與秦昭王在黃棘約會,大談秦、楚兩國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這一次黃棘會談,是楚國外交政策從聯齊抗秦到媚秦的重大轉折。屈原強烈反對楚懷王親近秦國的政策,但是楚懷王對他不屑一顧,把他驅逐出郢都。屈原的見識在楚國政界當屬一流,但是不但得不到重用,卻被流放漢北,心中的鬱悶,不言而喻。然而屈原的失意只是個人的哀傷,懷王的失策卻將整個楚國斷送。

但在秦國當人質的楚太子殺了一個大夫後,挑起了秦楚戰端。

之後秦、楚關係一度進入蜜月期,二十六年,齊、韓、魏三國伐楚,楚把太子送到秦當人質,秦派兵救楚,擊退三國聯軍。但是到了二十七年,因爲一場決鬥,在秦國當人質的楚太子殺了一個大夫,逃回國內,掀起了秦楚戰端。這一下,秦、齊、韓、魏四國聯軍攻打楚國,殺了楚將唐眜。

戰爭持續到懷王三十年,楚王收到秦昭王的國書,說是要重拾舊好,會面地點放在秦國的武關。楚懷王左思右想,他若不去,秦國便會說楚國拒絕和解,戰爭責任在楚不在秦。但若是去了,難保偏差。他猶豫不決,貴族宗室們也是七嘴八舌,懷王最終決定還是去了。

懷王一到武關,秦人就把他給綁架,逼迫他割讓巫、黔中兩地。楚懷王也豁出去了,咬緊牙關,面對秦國擬定的和約,死也不籤。而楚國內爲了對付秦的訛詐,也立了新君,使得秦國沒得到太大便宜。

但秦的本意就是要削弱楚國,所謂「友好」,不過一個甜蜜的陷阱。所以楚懷王欣然赴約後,只能換來客死他鄉的悲慘結局。

楚懷王被囚禁了兩年,找到了機會成功脫逃。不過秦關閉了去楚國的道路,懷王回不了楚,只好走小路去趙國,但是趙國怕惹禍上身,拒絕接納。懷王又轉去魏國,這時秦國追兵殺到,逮捕懷王,重回咸陽。懷王又氣又恨,回想自己的人生,真是太失敗了,於是鬱悶得病,一年後死在了秦國。

懷王的死,引起國際輿論對秦國的一片指責,秦的國際聲譽大大受損,但奉行實用主義的秦國根本不在乎這個。而受害者楚國在新君治理之下,也依然不能振作。

最終要回到懷王前期,楚與齊兩大強國聯合,對秦是一個嚴重的制約。無論楚或齊,單打獨鬥,都不是秦的對手,但二者要是聯合起來,秦犯楚則齊助楚;秦犯齊則楚助齊,秦國的擴張,就不那麼容易了。因此,秦國處心積慮地佈局,正是要把楚與齊這對好搭檔拆開,而楚懷王不明形勢,冒冒失失地斷絕了與齊的聯盟,轉而與秦交好。但是秦的本意是要削弱楚國,所謂「友好」,不過一個甜蜜的陷阱。所以楚懷王欣然赴約後,只能換來客死他鄉的悲慘結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