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寫信規定那麼多 裏邊都有什麼規定

古代寫信規定那麼多 裏邊都有什麼規定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人寫信有哪些規矩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寫信對於我們而言,即熟悉又遙遠,在網絡發達的今天,相信很多人不再使用這一原始的通信手段了。在古代,寫信可是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不過,古人寫信規矩多,信件不僅僅是一種文字溝通,而且還處處透着一個“禮”字呢。

古代寫信規定那麼多 裏邊都有什麼規定

書信往來,如何稱呼事關禮儀

書信的使用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人們就用竹簡、木牘、帛等做書寫材料。書信往來雖然人不見面,但我們的祖先就是在這一尺大小的書信上,通過文字表達及書寫規格等形式,將見面交談時應有的禮節躍然其上的。

書信的開頭即所謂的起首語是多種多樣的,較爲常見的是先稱呼對方,有的順便寫出自己的名字或自己與收信人的關係性稱謂。比如司馬遷與友人任安的信《報任安書》,起首便是“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

“太史公”是司馬遷的職務自稱,“牛馬走”是他的自謙之稱。少卿是收信人任安的字,足下是對任安的尊稱。這種起首語在歷代的書信中都可見到。唐韓愈《答李翊書》開頭“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再如清代桐城派文學家姚鼐給吏部尚書朱珪的信,開頭是“正月廿二日,姚鼐謹再拜奉書盤陀先生尚書閣下”,盤陀是朱珪的號——盤陀居士的簡稱。還有,兒子給父親去信,起首常寫的是“男某白拜謹稟父親大人膝下”等,也是這種形式。

起首語中對對方的尊稱,遠比口語豐富,如類似於閣下、執事、臺下的尊稱就有:用於尊長的,有尊前、侍前、侍下、侍右、座下、座前、門下、臺前等;給文人寫信,常稱爲著席、撰席、史席;致書於老師,稱函丈、侍側、帳下等;給官長去信,稱鈞座;致書於婦女,用粧次、粧待、粧閣、懿前等。

再如朋友之間,除了稱“某某仁兄足下”外,還常常用“某某仁兄青睞”,青睞本是被人特別看重的意思,書信裏引申爲知己、知心之人。同窗學友還常稱“硯兄”,意爲使用同一硯臺的親密無間的學兄。

起首語中“謹稟”、“奉書”等語又叫“啓稟語”,若使用這種啓稟語,還要根據對方的關係而確定用詞,以體現禮節上的分寸和程度。如對尊長是用“敬稟”、“謹稟”、“上書”、“書呈”、“上啓”等詞,對平輩用“敬啓”、“敬書”、“書申”等詞,不用“稟”字。

如果對卑幼就較爲隨便了,一般用“字付”、“字與”、“書寄”等,而不用敬、恭等字,對卑幼使用不合禮數的過分的敬詞,反而會使對方難於接受,顯得不自然

古代寫信規定那麼多 裏邊都有什麼規定 第2張

書信正文格式要充分體現禮數

正文中的措辭,也處處要體現對對方的禮敬,如“問別語”,基本意思是分別了一段時間,很是想念,在書信中則有諸多不同的禮貌用語。

如用於老師的,有“拜違矩悔”、“阻拜函丈,無時或釋”等,意思是拜別了您以後,未能得到您的教誨。用於平輩的,有“揖別丰神,時縈離緒”,意爲拜別之後沒有見面,離別後的思念時刻縈繞心頭。

再如回信時寫道對方來信的詞語,用於平輩的,有“承賜琅函”、“接領雲箋”、“敬披翰簡”等。用於尊長的,有“恭披翰示”、“捧誦雲箋”等。承賜,是承蒙您賜書之意,敬披、恭披是恭敬地披閱。琅函、華箋、華翰等是對對方來信的美稱,含敬重之意。而諭、示等,是用於稱尊長的來信,視尊長的信爲莊重的諭令和指示。

信文中對對方的稱謂,及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動作的用詞,除在詞意上表達禮敬外,還要以該詞所擺的位置格式來表示,顯示出該詞高於一般詞語的突出地位。爲此,古人發明了一種“擡頭”和“空格”的辦法。

擡頭,是遇到尊稱之詞及其動作、相關事物之詞,要另起一行擡寫。擡寫也有不同,有平擡、單擡、雙擡之分。擡得越高,敬重的程度也就越重,什麼樣的詞用怎樣的擡法,也有講究。清代有一部專講寫信的書叫《通問便集》,裏面就有很詳細的記載:

“凡遇本人稱爲大人、大老爺、先生、太翁、老伯、大兄、大侄字樣,則用雙擡。遇本人之祖父母、父母稱謂,則用三擡,若遇‘國朝’字樣用三擡,則於其祖父母稱謂用雙擡。”

信文中詞語的擡寫原則,以三擡爲最高,用於該段文字中最敬重的稱謂詞,稍次者用雙擡,以下按禮敬程度遞減。而被尊稱之人的動作用次,又比其稱謂少一格,如給父親去信,“父親大人”一詞雙擡,提到祖父,“祖父大人”一詞三擡。而父親動作之詞語,如“查收”一詞,父親相關事物如祝父親身體安康的“恭請金安”一詞,則用單擡。

“空格”,是不擡頭,而將應擡頭的詞語空過一格或幾格再寫,應三擡的空三格,應雙擡的空兩格,這種方式在禮敬的意義上與擡頭基本相同。當然,有的時候擡頭與空格往往並用。

古代寫信規定那麼多 裏邊都有什麼規定 第3張

書信末尾也要以文字形式表示行禮

對於不同關係的人行什麼樣的禮、怎樣行禮,書信上的用詞不僅豐富,而且區分很細。用於平輩的,通常是“頓首”或“再拜”;用於至親長輩如祖父母、父母、岳父母等,用“百拜”或“頓首百拜”;用於卑幼,若表示敬重,用“拜手”。

如果寫信之人剛好是居父母之喪期,對收信人則用“稽首”,居喪之人署名之前加個“制”字,制在古代表示守制服孝。

當然,書信中同樣也重視避諱之禮。對方及其祖、父的名字的字詞,便應避諱。事關喪事的信忌更多,給有喪事的人去慰問信叫唁唁,對對方親屬的“死”字要避諱,用具有敬意而又文雅的詞代稱,如“仙逝、”鶴駕仙遊“等。

在信封的使用上,禮俗也有講究。清代時的信封叫書套,中間粘一紅籤即一長條紅紙,紅籤必須在信封的頂頭往下粘,上邊不能留一點白邊,上邊的字也要頂頭寫,忌空頭,最下邊一字要落在最底,忌吊腳。如果是唁信,則忌用紅籤,信封背面也不蓋寄信人的紅色圖章。

古代的書信,其用詞、格式等,無不關乎禮節,講究頗多,尤其是引用套語,須極小心,否則便會出現張冠李戴,貽笑大方。雖然現在很少有人寫信,但對古代書信在禮儀方面的講究,我們也是應該有所瞭解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