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後母戊鼎“雙耳”是後補的?

後母戊鼎“雙耳”是後補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中,最重要的器物莫過於鼎。而在青銅鼎中,最大名鼎鼎的當屬後母戊鼎。被譽爲鼎中之王的後母戊鼎是迄今爲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它被中國國家博物館視爲鎮館之寶,其展櫃前總是人頭攢動。然而,很多人也許有所不知,現在國博展出的後母戊鼎的“雙耳”是後修補上去的。

後母戊鼎鑄造於商代晚期,1939年出土,重約832.84公斤。因鼎腹內壁鑄有銘文“後母戊”,遂被稱爲後母戊鼎(曾稱司母戊鼎)。所謂“後母戊”三個字其實是某商王母親的廟號,1976年安陽殷墟商代婦好墓出土的“後母辛”銘文青銅鼎,可以與“後母戊”銘文相印證。

後母戊鼎“雙耳”是後補的?

1939年,河南安陽侯家屯武官村農民吳培文在農田刨地時挖到了這尊大鼎。當時,河南已處於日寇佔領之下,吳培文和村民不希望這個大鼎落入日本人之手,想將鼎賣掉,於是打算將鼎肢解鋸開,但是折騰了好幾天,只成功鋸下兩個鼎耳。日寇聞得武官村挖到了大鼎的消息,便開始到處搜剿,吳培文等村民不得不將鼎再次埋入了地下。直到1946年抗戰勝利後,這尊鼎才被重新掘出。

1948年,再次出土的後母戊鼎被運往南京中央博物院。當年,爲後母戊鼎所震撼的蔣介石還攝有一張站在沒有耳朵的後母戊鼎前的照片。新中國成立前夕,蔣介石計劃將後母戊鼎用飛機運往臺灣,由於鼎過大過重沒有成功。1949年,人民解放軍在南京機場發現了被棄置在那裏的後母戊大方鼎。

新中國成立後,後母戊鼎由南京博物館保存。當時,後母戊鼎的一隻鼎腿上尚有武官村村民鋸鼎未果而留下的鋸痕,被鋸下的鼎耳經過多年戰亂,也只找回一隻。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在北京建館,此鼎撥交歷博。在調撥這尊大青銅鼎之前,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女士與山東文管會主任王獻唐先生商量後,決定請山東博物館修復青銅器的大師潘承琳到南京,對缺耳大鼎進行修復。

修復前,專家們首先對青銅鼎做了全面細緻的研究。經檢測,後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鑄造此鼎總共用了金屬原料1000多公斤。後母戊鼎的四個柱足是中空的,鼎身與四足爲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鼎範”即用來鑄鼎的模子)澆鑄而成。

由於工藝極其複雜,因而鼎的修復幾經周折耗時數月。潘承琳先將後母戊鼎腿上的鋸痕填滿,然後又根據殘存的鼎耳仿造了一個“假耳朵”,將丟失的耳朵修復“還原”。1959年,配好了“假耳朵”的後母戊鼎被調撥到中國歷史博物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