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晉國前兩代人英勇神武,子孫爲何一代不如一代?

晉國前兩代人英勇神武,子孫爲何一代不如一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晉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知氏能出人頭地,也許應歸功於晉國的一場內亂。

公元前607年,因爲晉靈公荒政而殘暴,與權臣趙盾產生了矛盾,最終被趙盾設計而殺。在此之後,趙盾從成周接來了公子黑臀,立爲國君,是爲晉成公。

晉國前兩代人英勇神武,子孫爲何一代不如一代?

雖然是晉文公之子,但晉成公從小離開晉國,國內完全沒有一點政治基礎。爲了籠絡衆多卿士,晉成公恢復了“公族”、“公行”與“餘子”之官:卿士嗣子做“公族”,其餘嫡出之子爲“餘子”,庶子做“公行”。

得益於此項政策,中軍佐荀林父效仿趙盾,趁機將弟弟荀首單獨立氏了——即後來的知(智)氏。所以,如果不是晉靈公亂政,知氏也許就會永遠歸於中行氏之下,難得出頭了。

內亂雖然暫時得到了平息,但因爲趙盾任人唯親、黨同伐異,晉國內部人心卻是越來越混亂了。正因如此,晉國在爭霸的道路上也就顯得愈發艱難了。

公元前597年春,楚國第八次攻打鄭國,在歷經三個月的鏖戰之後,終於攻破了新鄭城池。面對強大的楚軍,鄭襄公被迫半裸上身,牽着公羊向楚莊王投降。

這三個月來,晉人想讓鄭國先充分消耗楚軍,所以遲遲未出兵相救。直到6月,見時機已經差不多,晉成公才令新晉中軍主將的荀林父率三軍出發,前去救援鄭國。可晉國軍隊剛行進到黃河邊,就得知鄭國已經投降了。

一聽到這消息,荀林父頓時就想打退堂鼓。

可中軍佐先縠卻依仗功臣先軫之後的身份,根本就不聽從荀林父指揮——不但拒絕退軍,還率領屬下,擅自渡過了黃河!在司馬韓厥的勸說下,荀林父不得不命大軍跟隨渡河,以免先縠被楚人擊敗。

見到這種情形,身爲下軍大夫的荀首不禁暗暗替兄長擔心:“這次出軍危險了。將士聽命才能打勝戰,抗命不遵則不可能獲勝。將佐不聽命而行,就是軍紀敗壞的象徵。果真遇到敵人,是一定要打敗戰的!”

晉軍全體渡過黃河後,因爲先縠的示範效應,趙氏家族的趙同、趙括、趙旃,以及鬱郁不得志的魏錡等人紛紛抗命不遵,將晉軍上下攪得一片混亂。因爲這些人的胡攪蠻纏,引起楚軍誤會,最終不宣而戰,在邲(今河南滎陽東北)搶先向晉軍發起了全面進攻!

完全沒有準備的荀林父嚇得驚慌失措,倉促中下令晉軍搶渡黃河。此舉令軍心渙散的晉軍潰不成軍,除了士會率領的上軍外,各軍都損失慘重。

這時,又傳來一個更加不幸的消息:荀首的兒子荀罃被楚人給俘虜了!

一聽到這消息,荀首立即率族人重返戰場,想找回兒子。下軍將士一聽說荀首要找兒子,居然停止逃亡,紛紛跟着他殺回到了戰場;就連一心想晉軍打敗戰的魏錡,得知此事後,也甘願替他駕車!雖然不過是位大夫,但荀首在下軍中的威望,還超越了兩位下軍主將趙朔和欒書!

回到戰場上後,因爲無法找到兒子,荀首就在戰場上四處搜索,準備抓幾個楚國作爲人質。可在遭遇敵人時,荀首都要仔細查看箭矢,如果是好箭就放到魏錡的箭袋之中,另選別箭。

見荀首如此磨嘰,魏錡生氣地吼道:“不着急找你兒子,卻這麼吝嗇好箭——好箭的材料多得是,哪裏用得完?”荀首卻冷靜地答道:“不俘獲他人兒子,我的兒子又怎能要得回?所以,我才更不能亂用好箭!”

最終,荀首射殺了楚國連尹襄老,射傷了公子谷臣,俘獲了兩位楚軍高官回到了晉國!

雖然晉軍在邲之戰中大敗,但荀首卻憑藉一己之力,率領下軍贏得了戰功!

次年,抗命不遵的先縠作亂被晉人所殺,因爲荀首在邲之戰中的出色表現,被提拔成爲晉卿。此後,荀首仕途一路暢通,在公元前589年已升到了中軍佐之位。

荀首地位一高,即便是敵國,也難免有些敬畏。

公元前588年,晉人將邲之戰中被俘的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體送還給楚國,想交換回荀罃。楚共王見晉人主動示好,也不多加爲難,同意了這次交換。

因爲荀首,楚共王對荀罃頗爲重視,親自爲他送行。見到荀罃後,楚共王問他:“您會怨恨我嗎?”

荀罃不亢不卑地答道:“兩國交戰,下臣不才,成爲戰俘。您的左右不殺我來祭祀,讓我回國接受誅戮,這是國君的恩惠。我敢怨恨於誰呢?”

楚共王聽了,又問道:“那麼您會感恩於我嗎?”

荀罃回答:“兩國爲社稷着想,希望緩解百姓痛苦,釋放戰俘以達成和解。兩國和好,下臣卻不曾參與其事,又該感恩於誰呢?”

楚共王不死心,繼續追問:“那您回到晉國後,會用什麼來報答我呢?”

“我不怨恨您,您也不曾有恩惠於我,下臣實在是不知該報答什麼!”

可年少的楚共王卻十分堅持,要打破沙鍋問到底:“雖然如此,我還是想聽聽。”

荀罃這才說道:“託您的福,我如能回到晉國,寡君將我殺了治罪,死且不朽;如果寡君赦免了我,把我交給了國君的外臣荀首,荀首請示於寡君而將我殺死在宗廟中,那也死而不朽;假如寡君再次赦免了我,讓我得以繼續擔任軍職,又恰好在疆場上遇到您的將帥,下臣將不敢迴避、會竭盡全力死戰,以報答君王!”

一介戰俘居然還敢這麼硬氣,楚共王也頗爲佩服,不由得感嘆道:“晉國還是不能與之相爭啊!”於是,他隆重地舉行了送行之禮,把荀罃放回去了!

晉國前兩代人英勇神武,子孫爲何一代不如一代? 第2張

知氏的第一代,勇猛而善戰;知氏的第二代,作了戰俘仍然不亢不卑、豪氣萬分。難怪荀首甘願冒着生命危險,重上戰場抓人質來救這個兒子,看來還真是值得!

荀首、荀罃父子在當時晉國各大卿族中,堪稱一股清流。不過在邲之戰後,荀首就再也沒有出彩的表現機會了。荀林父去世後,士會、郤克、欒書先後當上了正卿,即便荀首成爲中軍佐,但他畢竟不是政壇主角,所以終其一生,都顯得默默無聞了。

公元前585年晉、楚繞角(今河南魯山東南)之戰,是荀首最後一次跟隨軍隊出征。此後不久,荀首就去世了。此後,荀罃成爲晉卿,當上了下軍佐。荀罃雖然當了卿士,卻曾作過戰俘,這是件極不光彩的事情。因此,荀罃一直十分低調。

公元前573年,晉國再次爆發內亂:因爲在公室清洗“三郤”過程中,欒書與荀偃無辜受到牽連,二人深感威脅,便突然發難、殺死了晉厲公。這次內亂後,晉人派出荀罃、士魴從成周迎回了晉悼公,奉立爲國君。

晉悼公回國不到半年,欒書就去世了。爲此,晉悼公把下軍主將韓厥直接提拔成中軍主將。因爲荀罃長期輔佐韓厥,又有迎回晉悼公的功勞,因此得以躍升當上了中軍佐。公元前566年,韓厥因年事已高而主動退休;這時,荀罃順位替補,正式成爲中軍主將。自知氏立氏以來,荀罃是第一位坐上正卿之人!

作爲士人,荀罃作戰技能也許並不高超,所以才當了戰俘。但因禍得福,在楚國生活的這十年,令他對楚國政壇的弊端了解得很深。因此,荀罃剛上任一年,就提出了別具一格的爭霸策略:三分四軍,輪番出動以疲楚。這一策略下,晉國並不需要直接與楚國展開大決戰;卻通過三軍輪番出動攻打鄭國,以達到頻繁調動楚軍的目的。每駕晉軍一出,楚國必然全軍而出。這樣晉人就以極小的代價,大量消耗了楚國國力。

最終在公元前562年,晉人率大軍攻打鄭國,迫使鄭國投降;而楚人卻再也無力出軍,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晉人收服了鄭國,再次稱霸東周!

荀罃成了晉國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沒有經歷與楚國的爭霸決戰,就成功輔佐國君稱霸的正卿!

作爲知氏家族中第一位正卿,荀罃雖然作戰技能不如父親,但他的謀略卻足以與先軫相媲美!遺憾的是,荀罃雖然戰功卓越,仕途也順心順意,可家中卻出了些意外。

大約在荀罃當上正卿那年前後,荀罃之子荀朔不幸過逝,留下了尚在襁褓之中的孫子荀盈。所以,在公元前560年荀罃去世時,年僅六、七歲的荀盈無法繼承爺爺職位,讓知氏一族失去了卿位。

就此,知氏陷入了一場小小的危機之中。

此後不久,爲限制欒氏勢力,晉悼公撤銷附屬於欒黶的新軍,讓晉國重新回到了六卿制。中行氏、範氏、趙氏、韓氏、欒氏、魏氏佔據了六個卿位,知氏從此被排除在卿族之外。公元前552年,欒盈被晉平公驅逐出晉國,因爲荀盈這時才十一二歲,晉悼公時期的乘馬御程鄭頂替了欒盈,成爲晉卿。

子孫不繁,令功勞巨大的荀罃之族失去了卿位,這難免讓人有些唏噓。

就在人們以爲知氏即將失去嗣卿資格之時,程鄭卻在公元前547年去世了。恰好荀盈此時十七八歲,已經成年。荀盈幸運地接替了程鄭,讓知氏一族重新步入卿士行列。年輕的荀盈在政壇上資歷不足,況且此時晉、楚達成了弭兵協議,和平的環境讓荀盈一生都沒有表現的機會。

對比大放異彩的荀首和荀罃,知氏的第三、四代已陷入了一個低谷。

公元前533年,荀盈去世,此時他不過才三十餘歲。因爲他執政無功,晉平公一度想取消知氏嗣卿資格,另外任用自己親信。但關鍵時刻,膳宰屠蒯爲知氏說情,使得晉平公還是任命荀盈之子荀躒當上了下軍佐。

父親三十多歲去世,荀躒當上晉卿之時,必然也相當年輕。

但這時,晉國政壇風氣已開始大變:正卿韓起頻繁以權謀私,士鞅貪腐之名揚於天下,中行氏的荀寅也公然向諸侯索賄……。大環境影響下,年輕的荀躒選擇了隨波逐流,也走上了貪腐之路。

公元前514年,祁氏家臣爲淫亂之行,祁氏家主祁盈將涉事家臣給抓了起來。可這位家臣卻向荀躒行賄,荀躒爲此反指祁盈有罪,將他抓了起來。此後,祁氏家臣憤而殺死了作亂家臣,卻加重了祁盈罪過,讓他被公室給處決了!

荀躒貪污受賄,害得祁氏與羊舍氏被滅族——知氏家族的第五代,陡然間走向了墮落。

可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墮落後的荀躒,仕途卻意外地順暢。隨着韓起、魏舒、士鞅等人先後去世,荀躒憑藉數十年的資歷終於慢慢熬成了正卿,成爲知氏家族中第二位執掌國政之人。

當上正卿後,荀躒並不十分高調,但城府卻很深。公元前497年,因爲趙鞅私殺邯鄲午,引發了六卿一場大混戰。藉此機會,荀躒聯合其他三家,將範氏、中行氏逐出了晉國。在與範氏、中行氏鬥爭期間,爲削弱趙氏實力,荀躒又逼着趙鞅殺死了趙氏親信董安於。六大卿族中,韓、魏兩家向來親於趙氏。可在這次內亂中,荀躒既不親中行氏、範氏,又不親韓、趙、魏三氏,讓知氏家族陷入了比較孤立的局面。這對後世知氏的滅亡,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公元前493年,荀躒去世,趙鞅接替荀躒成爲正卿。

荀躒死後,兒子荀申了繼承家主之位。荀申在位期間,比荀躒更加低調。不過,異常低調的荀申卻做了一件影響知氏存亡的大事——選擇荀瑤作他的嗣子。

公元前475年,趙鞅死後,荀瑤坐上了正卿的寶座。這是知氏一族第三次執掌晉國國政。

荀瑤高大而勇武,不但精於騎射,而且能言善辯、堅毅果敢。與荀盈、荀躒、荀申相比,荀瑤是知氏家族中最像荀首之人。荀瑤作正卿期間,屢立戰功。公元前472年,荀瑤率軍伐齊。此戰中,荀瑤身先士卒、奮勇當先,結果大敗齊軍,報了六卿內亂期間齊景公入侵晉國的一箭之仇!

但此時,晉國公室羸弱之極,荀瑤顯然已不滿足於爲晉國建功立業了。

公元前458年,荀瑤聯合韓、趙、魏三家,私分了範氏、中行氏之地。雖然“作爰田”改革後,晉國公室就不再直接經營土地,但四卿族私分土地依然是僭越之舉。晉出公聞之大怒,向齊、魯二國求援想驅逐四卿,卻反倒被四卿趕出了晉國!在逃亡齊國的半路上,晉出公就不幸病逝了。

晉出公死後,荀瑤扶持晉昭公之孫姬驕爲國君,是爲晉哀公。此時,因爲荀躒和荀瑤兩代人長期把持國政,知氏後來居上,實力已在四卿中最爲強大。

荀瑤目中無人,狂妄地向韓、趙、魏三家索要土地,讓知氏成了衆矢之的。公元前453年3月,在荀瑤聯合韓、魏二家攻打趙氏晉陽城時,韓、魏二氏突然反水,掘開堤壩反淹知氏大軍、殺死了荀瑤,瓜分了知氏封邑!

晉國前兩代人英勇神武,子孫爲何一代不如一代? 第3張

英雄一世的荀瑤,就這麼莫名其妙地倒在了晉陽城下。可能在最後一刻荀瑤都沒想明白,自己是如何敗壞了知氏的功業!

知氏家族的第一代荀首,英勇果敢、威望甚重;第二代荀罃,謀略出衆、盡忠爲國;可從第三代起,就因子息不繁,長期陷入了沉寂狀態;第五代荀躒,雖然憑藉資歷慢慢熬成了正卿,但已失去了知氏前兩代人的風範;第七代荀瑤雖然勇猛,卻因過於剛愎自用,讓知氏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荀首、荀罃如此英勇神武,後嗣卻一代不如一代,這到底是誰的過錯?

知氏的興衰,與晉國興衰堪稱同步:知氏崛起時,正是晉國走向鼎盛之時;而知氏沒落之際,又是晉國由盛轉衰之時。可以說,知氏的興盛促進了晉國的昌盛;而晉國的衰微又反過來讓知氏陷入了低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就是知氏與晉國關係的真實寫照。當然,這也是所有卿族與晉國關係的寫照。

可惜的是,當局者迷。

各大卿族都意識不到這點,在春秋中晚期紛紛結黨營私、各自爲政,最終在頻繁的內鬥中讓晉國解體——曾經最爲強大的諸侯國,從此消失在歷史舞臺上。知氏是沒能笑到最後,三分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又何嘗笑到了最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