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隋煬帝視斛斯政爲心腹股肱 最後爲何會將他殺害呢

隋煬帝視斛斯政爲心腹股肱 最後爲何會將他殺害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斛斯政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隋煬帝殘忍好殺,對待叛臣尤其殘酷,但凡落到他手裏的,沒一個不受盡折磨而死的,其中結局最慘者,當屬斛斯政。斛斯政被逮捕後,不僅被亂箭射死,連身體都被同僚吃掉,簡直令人毛骨悚然。

斛斯政出身於鮮卑族斛斯部,曾祖父斛斯足是斛斯氏的鼻祖,但真正讓這個姓氏聞名於天下的,則是斛斯足之子斛斯椿。斛斯椿生於北魏末年,從投靠大將爾朱榮平定河西叛亂起身,歷事爾朱榮、元悅(北魏汝南王,被梁武帝立爲魏帝)、爾朱兆(爾朱榮之侄,權臣)、元修(北魏孝武帝),官至侍中、儀同開府,死後被追封爲常山郡王,贈大司馬、錄尚書事,一生極爲榮耀。

隋煬帝視斛斯政爲心腹股肱 最後爲何會將他殺害呢

斛斯政的祖父斛斯椿是個反覆多變之人

斛斯椿生前喜好投機、數度易主,是個典型的趨炎附勢之人,毫無忠誠度可言。不僅如此,斛斯椿還喜歡進讒誣陷良善,並經常與同僚爭權奪利,名聲非常不好,以至於《魏書》斥責他“奸佞爲心,讒忒自口,取譬蒼蠅,交亂四國,投於豺虎,天實棄之”,評價是相當的負面。作爲權臣高歡的政敵,斛斯椿鼓動孝武帝“跑路”到關中避難,最終造成北魏一分爲二,犯下嚴重的分裂國家罪。

斛斯椿生有四子,除幼子斛斯演被高歡所殺外,其餘三子皆隨其入關。長子斛斯悅事蹟不詳,次子斛斯恢官至散騎常侍,封新蔡郡公,三子斛斯徵官至太子太傅,以精通三禮(《儀禮》、《周禮》、《禮記》)、善解音律聞名於世。本文的主人公斛斯政,便是斛斯恢之子。

斛斯政出身於官宦世家,加之自幼聰慧,所以非常有才幹,政治悟性極強。斛斯政起初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衛,逐漸憑藉才幹和軍功屢獲提升,被授予儀同三司(高級散官),深受太尉楊素等人禮遇。隋煬帝大業中期,斛斯政擔任尚書兵曹郎,因精明強幹、相貌堂堂,每次向皇帝奏事時,都能讓煬帝大爲滿意。煬帝很欣賞斛斯政的才幹,逐漸將部分軍國重事交給他處理,視其爲心腹股肱。

隋煬帝視斛斯政爲心腹股肱 最後爲何會將他殺害呢 第2張

斛斯政極有才幹,深受隋煬帝信任

在前兩次征伐高麗期間,斛斯政作爲軍事計劃的主要制定者,因籌劃有力、辦事高效,備受煬帝稱讚並升爲兵部侍郎,成爲兵部實際上的首腦(“遼東之役,兵部尚書段文振卒,侍郎明雅復以罪廢,帝彌屬意,尋遷兵部侍郎。於時外事四夷,軍國多務,斛斯政處斷辯速,稱爲幹理。”見《隋書·卷七十·列傳第三十五》)。

斛斯政不僅跟楊素關係交好,而且還與其子楊玄感等人關係密切,是楊家在朝堂上的重要盟友。隋煬帝即位後猜忌大臣,位極人臣的楊素擔心遇害,所以生病後都不肯求醫問藥,只求速死免禍。楊素病死後,楊玄感襲爵楚國公,並擔任柱國、禮部尚書的職務。

楊玄感雖然身居高位,但依舊深受煬帝猜忌,爲求自保,終於在大業九年(613年)利用煬帝第二次出征高麗的機會,在黎陽發動兵變,並率軍圍攻洛陽城,但不久便兵敗自殺。

隋煬帝視斛斯政爲心腹股肱 最後爲何會將他殺害呢 第3張

楊玄感發動兵變,不久被殺

楊玄感的叛亂讓煬帝憤怒異常,在班師回國前下令窮究、嚴懲其黨羽,逐漸查到斛斯政跟楊玄感兄弟通謀的證據。斛斯政感覺形勢危急,便趕在煬帝下令逮捕他之前,從前線跑到高句麗避難,一躲便是一年有餘。

次年(614年),煬帝以高句麗不肯稱臣並容留斛斯政爲名,第三次起兵東征。高句麗疲敝至極,無力再抵禦隋軍的進攻,只好遣使請降,並將斛斯政囚送回朝,令煬帝大爲滿意。此時,由於連年征伐高句麗,天下兵變、民變四起,大隋帝國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爲了震懾殘存的民心,顯示帝王的威壓不減,隋煬帝在大將宇文述的建議下,決定用最殘忍的方式處置叛臣斛斯政,以儆效尤。

隋煬帝視斛斯政爲心腹股肱 最後爲何會將他殺害呢 第4張

隋煬帝窮究楊玄感同黨,迫使斛斯政叛逃

隋煬帝不僅讓羣臣亂箭殺斛斯政,而且還要求他們吃掉同僚的肉,以此來考驗他們是否忠心。懾於皇帝的淫威,忍着極度的噁心,這些昔日衣冠楚楚的公卿百僚們,爭先恐後的吃起同僚的肉來,吃的同時還不忘記發表一番對叛臣“食肉寢皮”的演說詞,活脫一副像主子搖尾表忠心的哈巴狗形象,令人作嘔。

事後,煬帝又將斛斯政焚骨揚灰,徹底一泄心頭之怒。隋朝一代能臣斛斯政,最終竟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毛骨悚然。

隋煬帝視斛斯政爲心腹股肱 最後爲何會將他殺害呢 第5張

斛斯政被高麗遣返後,被隋煬帝殘忍處死

(大業十年),帝復東征,高麗請降,求執送政。帝許之,遂鎖政而還。至京師,以政告廟,左翊衛大將軍字文述奏曰:“斛斯政之罪,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同忿。若同常刑,賊臣逆子何以懲肅?請變常法。”帝許之。於是將政出金光門,縛政於柱,公卿百僚並親擊射,臠割其肉,多有啖者。啖後烹煮,收其餘骨,焚而揚之。引文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