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宋名臣包拯爲什麼被稱“包青天”?歷史上的包拯是什麼樣的?

北宋名臣包拯爲什麼被稱“包青天”?歷史上的包拯是什麼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北宋名臣包拯爲什麼被稱“包青天”?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我相信大家都在電視上看到過包拯包青天的藝術形象,90後可能瞭解到的是《少年包青天》,而年紀稍稍大一點的朋友們瞭解到的就是《包青天》這部電視劇了。大家有沒有想過真實的包拯真的是跟電視裏面的形象是一樣的嗎?包拯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下面小編來給大家講解一下。

北宋名臣包拯爲什麼被稱“包青天”?歷史上的包拯是什麼樣的?

包拯(999—1062)是北宋時期的名臣,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進士出身。他秉公執法、一身正氣,深受仁宗皇帝的寵愛,更因爲明察秋毫,破案無數,被老百姓稱之爲“包青天”。

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爲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纔在親友的勸說下爲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里。

北宋名臣包拯爲什麼被稱“包青天”?歷史上的包拯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裏行,又改監察御史,爲「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爲懲治貪官,自慶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爲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北宋名臣包拯爲什麼被稱“包青天”?歷史上的包拯是什麼樣的? 第3張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爲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爲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爲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爲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爲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納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爲,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北宋名臣包拯爲什麼被稱“包青天”?歷史上的包拯是什麼樣的? 第4張

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爲「包特製」。開封府廣泛流傳着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北宋名臣包拯爲什麼被稱“包青天”?歷史上的包拯是什麼樣的? 第5張

真實的包拯在歷史上就是這樣,看來電視劇和文學作品還是較大程度是誇張了包拯的形象,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包拯真的是一名清關,體恤百姓,敢於權貴做鬥爭,稱一聲“包青天”也不爲過。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