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生財之道自古有之,看看王安石和呂不韋是怎麼實現資本增值的?

生財之道自古有之,看看王安石和呂不韋是怎麼實現資本增值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王安石和呂不韋是怎麼生財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電視劇《都挺好》中的女兒蘇明玉是個理財高手。理財對現代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稍有些資產的人,都會利用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附加值和時空差異性,來實現財富增殖。

理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不僅現代人犯難,古代人也經常爲打理財富而煞費腦筋。

中國古代以傳統的自然經濟爲主,人們增加財富的手段很單一,種地、打糧、攢起來……如此周而復始。

所以最早的理財模式都很保守,核心要義就是一條:多掙少花、靠攢致富。

蘇軾被貶到黃州時,生活過的很拮据,於是每月把4500文的薪水分成30串,每天取一串來花,如果有節餘,就放到一個大筒裏攢起來。這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理財觀念,在有限的財富里壓榨空間,雖然也能節省一些收入,但是靠省永遠是省不出更多錢的。沒辦法,池子就那麼點大,再怎麼挖潛也變不成大海

生財之道自古有之,看看王安石和呂不韋是怎麼實現資本增值的?

司馬光和蘇軾是一個路數,對金融沒概念,他認爲,天下的財富就是一個固定值,就那麼些錢,要想致富就必須節流節流再節流。因爲這種理論基礎深、信徒多、支持者多,所以司馬老爺子一直理直氣壯地堅持認爲自己是對的,並且靠這個理論和政敵王安石摩擦了一輩子。

那麼王安石有啥理財觀念,值得司馬光咬一輩子不鬆嘴呢?這就要說到以王安石思想爲代表的第二類理財理念:靠資本流動來實現增值。

生財之道自古有之,看看王安石和呂不韋是怎麼實現資本增值的? 第2張

王安石

這類觀念不那麼陳舊,又能實現一定增值,在王安石之前已有許多人實踐過。比如《漢書》記載過一位叫白圭的人,頭腦十分靈活,主張“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市場上某種物資價格低他就買進,等到市場需求旺盛再出售,從而賺取差價。

白圭的厲害之處在於看到了資本流動性的價值。但王安石比他還厲害,他看到了資本本身的增殖能力。比如說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老百姓買不起種地的青苗,朝廷就出錢幫你買,先解了燃眉之急。等你莊稼打出來了再還朝廷,不過要加二分利息。

同樣是這些錢,交給司馬光只能存庫裏,存一萬年也不會多一個大子兒;但給了王安石經營,老百姓也得了利,朝廷也得了利。這就是王安石拍胸脯說的“不加賦而國用足”的奧祕所在。

讓資本活起來、動起來才能創造更大的財富,這是千古不易的理財真理。雖不至於一夜暴富,但起碼不會坐吃山空、越來越窮。

但總有人嫌經營費勁、來錢太慢,喜歡幹大的、幹來錢快的。這就是第三種理財觀念:風險投資。

代表人物莫過於秦朝的呂不韋。呂不韋是商人出身,追逐機會的嗅覺相當發達。他看到了秦國公子子楚的潛在價值,便馬上啓動天使投資,給不名一文的落魄公子投入重金,硬生生把他運作成大秦帝國的接班人。呂不韋也因此榮登相位,由商入政、位極人臣,好不風光。

生財之道自古有之,看看王安石和呂不韋是怎麼實現資本增值的? 第3張

明朝的富商沈萬三也進行過風險投資,他怕朱元璋眼紅他的財產,主動出錢修築應天城的城牆,後來還提出願拿出百萬兩黃金幫助朱元璋犒軍。他本來想通過出大錢換取朱元璋的信任,卻不想朱元璋內心的風暴,遠遠大過他商業生涯的任何一次危機。風光了一輩子的沈萬三,就因爲最後這把大的沒投對,最終命喪黃泉。

理財是門大學問,不要忽視它的作用,讓自己的錢躺在銀行裏發黴、貶值;也不要任性胡來,動不動頭腦一熱重倉殺入,等待你的很可能是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