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爲什麼要投降清朝?鄭芝龍的結局是什麼?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爲什麼要投降清朝?鄭芝龍的結局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爲什麼要投降清朝?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明清交替之際,尤其是南明朝廷走在垂死掙扎的邊緣,一位不願意妥協的抗清新星冉冉升起,就算是被逼的流落他鄉也不願意投降於已定乾坤的清政權,令人敬仰,這人就是後來收復臺灣的鄭成功。

實際上,鄭成功本不叫鄭成功,而是鄭森,後受南明隆武帝朱聿鍵所器重,則賜國姓“朱”,賜名爲“成功”,這纔有了國姓爺鄭成功的叫法。我們要知道,隆武帝不給鄭成功老爸賜姓賜名轉而給更小的賜姓,可見在隆武帝心中,對於這兩者的看法也是高低立見的。

鄭成功的老爸鄭芝龍在隆武時期可是一個極爲關鍵性的人物,基本上就是福建地區的“土皇帝”,掌握着整個地區的軍事經濟大權,而朱聿鍵對於鄭芝龍而言,就是其擁立的一個“傀儡皇帝”,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權力。可惜的是,朱聿鍵雖然寄人籬下,但是也是躊躇滿志想要光復大明,不甘心爲令諸侯之“挾天子”,所以這君臣間頻頻發生矛盾。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爲什麼要投降清朝?鄭芝龍的結局是什麼?

奈何隆武帝朱聿鍵畢竟是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大多數情況下也只能忍氣吞聲,眼看着清軍逼近,這南方的些許明土還需要依靠鄭氏家族來守護呢,所以當時民間有“皇帝有口只是啼”暗指朱聿鍵的地位。朱聿鍵當然也受不了這種狀況,於是便打算離開福建,前往贛州“投奔”江西總督萬元吉,但是還沒等到計劃實施,贛州就被清軍給攻破了。

在清軍攻破贛州之後,便派人(主要是洪承疇,與鄭芝龍是老鄉)來給鄭芝龍傳信,還是希望雙方能夠和平解決爭端,爭取讓福建免遭戰火洗禮。不過鄭芝龍的心思顯然並不是什麼打不打的問題,而是投靠清軍後是否能夠保住自己在福建的利益,答案是可以,雙方一拍即合,鄭芝龍表示自己儘可能的配合清軍行動。

不過,賣國也不能明目張膽的賣,若是有這個膽子,鄭芝龍大可以直接抓住朱聿鍵向清軍邀功。權衡再三,鄭芝龍還是打算裝一裝,於是便向隆武帝打馬虎眼,說自己先去解決倭寇的事情,實際上就是讓朱聿鍵自生自滅了。當時朱聿鍵也明白鄭芝龍想要拋棄自己,便稱是否可以帶上自己。很顯然,鄭芝龍很委婉地拒絕了。最終,朱聿鍵在汀州(現在的長汀)遇害,南明隆武政權宣告結束。

甩掉了皇帝這個大包袱,鄭芝龍便着手於同清軍的談判,官位爵位倒是虛的,鄭芝龍在意的是仍然在福建保持原狀,自己仍然能夠安然的成爲福建地區的“土皇帝”。當時談判的另一方負責人是徵南大將軍博洛,他很明白讓鄭芝龍仍然掌控福建斷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還是來個緩兵之計,表面上安撫鄭芝龍,打消他的顧忌。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爲什麼要投降清朝?鄭芝龍的結局是什麼? 第2張

當是時,博洛邀請鄭芝龍前往福州共商大業,鄭芝龍喜出望外,欣然前往,但是這個時候鄭成功跳了出來,有意阻止父親投身敵營。隆武帝還在的時候,鄭成功就頗受其恩典,甚至被封爲“忠孝伯”,賜尚方寶劍,掛“招討大將軍”印,率領軍隊同清軍作戰,後來“交鋒不利,率師南下”故與朱聿鍵分離。所以,雖然鄭成功不太清楚清軍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但是卻很明白爲人臣子,忠君之事,所以便和老爸鄭芝龍吵了起來。

鄭芝龍直接擺事實,稱“夫以天塹之隔,四鎮雄兵且不能拒敵,何況偏安一隅。倘畫虎不成,豈不類狗乎?”就是說咱們福建就這麼大點地方,人家弘光政權的四鎮雄兵都被清軍給收拾了,我們又怎麼能夠抵擋得住清軍的侵擾呢?所以趁自己手中還有一些籌碼,趁早投降清軍算了,說不定還能換取清王朝的信任。

但是鄭成功則認爲,清軍也許另有他圖,所以此番不能夠前往福州,否則就是調虎離山,最終導致更嚴重的後果。不過,最終的結果是,鄭芝龍依舊按照自己的原定計劃行事,帶着少許人馬踏上了前往福州的道路,而鄭成功則在此時和父親分道揚鑣,同叔叔等人退至廈門等地。

事實上,鄭成功的判斷是正確的,在鄭芝龍來到福州後,沒過幾天就開始被博洛所冷落。後來博洛便直接讓鄭芝龍北上,鄭芝龍雖然不願意離開福建,但是此時也明白今非昔比,只能聽從安排,在到達北京後就被編入漢軍正紅旗,從此便是清朝人。

然鄭成功則一直走在清廷的對立面,在得知父親被要挾之後,他更加明白了只有把槍桿子掌握在自己手裏纔有一線生機,於是更加堅決地走在抗清第一線,清廷多次有意招攬,並且承諾高官厚祿,但是都被鄭成功所拒絕。直至後來收復臺灣,以臺灣作爲抗清根據地,自始自終未曾接受清廷招納。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爲什麼要投降清朝?鄭芝龍的結局是什麼? 第3張

當然,因爲兒子一直同自己的東家作對,所以鄭芝龍作爲老爸在清廷的日子也不好過,最後在順治十八年,被清廷殺於北京柴市,在北京的所有家眷無一倖免。而鄭成功的結局自不必多言,在永曆政權沒落之後,便在臺灣建立的明鄭政權,繼續抗擊清軍,直至去世。

我們通過比較鄭芝龍和鄭成功這兩父子的結局以及風評便能夠清晰地明白選擇的重要性。前者選擇了舍義取生,最終不僅背了個賣國的名聲,還被當局者給踢下臺,丟了性命。而後者雖說在收復臺灣不久後便病逝了,但是其影響力到了今天仍然存在,並且其品格也被傳爲美談,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