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人們都同情崇禎皇帝?明朝的滅亡是否真的跟他無關?

爲什麼人們都同情崇禎皇帝?明朝的滅亡是否真的跟他無關?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爲什麼人們都同情崇禎皇帝?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清康熙皇帝曾評論明朝滅亡的原因,大意是:從宮廷內部看,皇帝昏庸無能,朝綱敗壞,宦官專權;從外部因素看,天災人禍,農民起義風起雲涌,滿清日益強大……康熙皇帝是從整體上進行評論的。筆者管見,上述評論不錯,但與崇禎皇帝本人也有很大的直接關係。在此聊聊,有助於讀者瞭解明末清初的那段歷史。

(一)初上位想幹一番事業

明光宗朱常洛原有5個兒子(另一說6個),但大都夭折了,只剩下朱由校和朱由檢兩兄弟。明熹宗朱由校是史上聞名的“木匠天子”,性格荒唐怪異,偏信昏庸,荒廢朝政,天啓七年(1627年)病逝前,由於沒有子嗣,指定弟弟朱由檢繼任,是爲明思宗,年號改爲崇禎。史上也稱明思宗朱由檢爲崇禎皇帝。

客氏是明熹宗的乳母,魏忠賢是是宮中的太監,客魏兩人結爲“對食”。“對食”就是太監宮女間結成的形同夫妻的關係。兩人千方百計哄着明熹宗玩樂,從而操縱皇帝,左右朝政大權。兩人心狠手辣,多次使詭計將懷孕的皇后和其他嬪妃流產,讓明熹宗無後裔。

爲什麼人們都同情崇禎皇帝?明朝的滅亡是否真的跟他無關?

(魏忠賢與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上位時年僅17歲,他對當時的混亂局勢十分清楚,首先就是要除掉天怒人怨的客魏集團。他十分小心謹慎,入住皇宮的當天,自己帶着乾糧,不敢碰宮中的任何食物,晚上也抱劍而眠,時刻準備起來廝殺。

在以後的日子裏,他一邊悄悄把自己的人逐步安插進宮,一邊絲毫不露聲色,繼續優待客魏兩人,使他們摸不清自己的底細。他借客氏請假出宮試探他的態度之時,立刻批准同意,乘機趕走了客氏。與此同時起用其他太監,與魏忠賢抗衡。待客魏集團內部出現內訌時,使計一舉消滅。崇禎皇帝稱帝才一年多,就剷除了作惡多年的客魏集團,不能不說他很有謀略和執政手段。

面對國家的財政困難,他一直奉行節儉,多次減少皇室的開支,自己和宮裏的人都穿舊衣服,皇后還自己洗衣服,將宮裏的金銀器熔化後充做軍餉。他不好玩樂也不好女色,把大批宮女太監遣散出宮。可以說在政事的勤勉上超過了任何一位帝王。他工作起來不分晝夜,有時到了深夜飢餓難耐,就命太監拿幾個零錢去買點簡單的夜宵來打補充。古代中國曆代有400多位皇帝,有誰能做到他這樣?

爲什麼人們都同情崇禎皇帝?明朝的滅亡是否真的跟他無關? 第2張

(二)剛愎自用自毀長城

崇禎皇帝雖然克勤克儉,且很有謀略和執政手段,卻十分剛愎自用,不斷犯下大錯誤。他即位之初,曾起用名將袁崇煥抗擊後金(清)入侵。袁崇煥在山海關外加強軍備,令金主皇太極無機可乘。足智多謀的皇太極率領十萬精兵,繞開袁崇煥屯兵的通州,直逼北京。

魏忠賢的餘黨四處散佈謠言,說是袁崇煥引來金兵侵犯北京的。皇太極也利用這個機會,將其俘虜的兩個太監故意放走,還特意讓他們聽到後金與袁崇煥早已有約的傳言。

兩個太監逃回北京後,就把傳言稟告了崇禎皇帝。崇禎皇帝不作任何調查分析,對太監的話深信不疑,不僅下令罷免袁崇煥,以後還將其凌遲處死,導制了遼東防線幾乎崩潰,活生生地自毀了長城。

爲什麼人們都同情崇禎皇帝?明朝的滅亡是否真的跟他無關? 第3張

(袁崇煥)

崇禎皇帝冤殺袁崇煥後沒有吸取教訓,面對日落西山的大明王朝,他總是急於求成。大臣們稍不如他的意,不是被罷免就是被殺戮。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僅內閣大學士就輪換了50人,搞得朝堂不穩,人心思變,朝堂內正直有爲的人士越來越少了,滿朝文武結黨營私,根本不關心王朝的命運。

此時農民起義如火如荼,規模越來越大,崇禎皇帝急忙派洪承疇去鎮壓,由於軍費不足,他用增加賦稅來籌集,引起了老百姓的更加不滿,使起義的聲勢更大。到了崇禎六年(1633年)冬,農民起義由局部問題發展成了心腹之患。他認爲辜負了兄長的囑託,對不起自己的列祖列宗,性格逐漸扭曲,變得暴躁多疑,幾乎成了神經質。

崇禎皇帝兩次發表《罪己詔》,表示由自己承擔一切責任,但此時的空頭支票已不起任何作用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農民軍大舉攻城,太監曹化淳開城投降,李自成佔領了外城。崇禎皇帝見亡國已成定局,痛哭一埸後開始安排後事……

爲什麼人們都同情崇禎皇帝?明朝的滅亡是否真的跟他無關? 第4張

(李自成的大順軍)

(三)明朝滅亡原因新考

明朝滅亡有客觀和主觀方面的多種因素,有一種說法是,崇禎皇帝捨不得拿出自己的私房錢來充當軍餉是一個重要原因。

李自成率領大軍進逼北京時,崇禎皇帝慌了手腳,趕緊召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等戶部、兵部的要員們來商量如何將關外的吳三桂調回京師之事。

吳襄算了一筆帳,說調回吳三桂的部隊需軍費100萬兩銀子,國庫的賬面上顯示只有40萬兩。俗話說,家中有金銀,隔壁有桿秤。崇禎皇帝雖說是個十分節儉的皇帝,但大臣們都知道,他是“烏龜有肉在肚頭”,懇請他慷慨解囊,從皇銀內帑(皇家的小金庫)裏拿部分出來,以解燃眉之急。但他卻向大臣們哭窮:“內帑業已用盡。”

爲什麼人們都同情崇禎皇帝?明朝的滅亡是否真的跟他無關? 第5張

他號召大臣們捐款,但知道沒人帶頭捐肯定不行。他靈機一動,請皇后的父親、自己的老丈人嘉定伯周奎來發揮帶頭作用。無奈的周奎只好捐出一萬兩銀子,其他人也不好意思不掏腰包了,東家幾百西家上千的慢慢湊起來。據說這軍餉還沒湊足時,吳三桂不僅沒及時來解救皇上,反而做了清廷的內應,令大明王朝傾覆於一夜之間。

這事看來不是瞎編的演義話本。

管理節慎庫的趙士錦後來寫的《甲申紀事》中說道:“賊載往陝西金銀錠上有歷年字號,聞自萬曆八年以後,解內庫銀尚未動也,銀尚存三千餘萬兩,金一百五十萬兩。”哎!歷史上外國有”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君主,中國也有”不愛江山愛錢財“的皇帝!當然,不是說及時湊足了百萬兩軍餉,就能解救大明,至少不會垮得這麼快,假以時日能尋找翻盤的機會嗎。

文末述評:人們對崇禎皇帝的印象並不是很壞,大都對他抱有同情之心,普遍認爲他兢兢業業一生,可惜“生不逢時”。但歷史地全面地分析,明朝的滅亡與崇禎皇帝本人的的確確有很大的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