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爲大宋朝設計了政治制度聲名卻譭譽參半!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爲大宋朝設計了政治制度聲名卻譭譽參半!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大宋名相趙普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宋開國第四年,宋太祖趙匡胤改年號爲“乾德”。乾德,一聽就是好兆頭,但就跟給自己家孩子取名一樣,趙匡胤也希望這個年號此前從未有人採用,還特意和宰相趙普等人商量過。

不久後,宋太祖發兵滅了後蜀,一些後蜀宮人被送進宮。有一天,趙匡胤在一名宮女的梳妝盒中發現一面鏡子,背面刻有“乾德四年鑄”字樣。趙匡胤嚇了一大跳,眼前這美女,不會是穿越來的吧?

趙匡胤拿着這面鏡子問趙普等重臣:“現在怎麼就有乾德四年鑄造的玩意呢?”衆人皆不能答,這種事還得問專家。趙匡胤便召見學士陶糓、竇儀請教此事。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竇儀一看就說:“此必蜀物。僞蜀王衍(前蜀後主)當年用過這個年號,應該是那時候鑄造的。”

趙匡胤這才恍然大悟,感嘆道:“宰相須用讀書人。”之後常勸好兄弟趙普多讀書。趙普不是大才子,他本是基層小吏出身,沒有正式文憑,平時就愛讀《論語》,文化水平在重文抑武的北宋朝堂確實稍遜一籌。

這位“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宋初名相,在歷史上可謂譭譽參半,有人說趙普精明強幹、定策佐命,有開國元勳之功,也有人說他在三十餘年的宦海沉浮中善始善終,全靠鑽營取巧。

1

趙普年輕時讀書少,是因爲他都在拼事業。趙普屬於實幹型人才,他走的不是科舉的正規渠道,而是從編外人員開始政治生涯,早年“託跡諸侯十五年”,也就是給後周各地方政府做小吏、當幕僚,從打點家務做到出謀劃策,吃了不少苦,先後換了好幾個老闆。

年過而立之年,趙普才投身趙匡胤帳下,當了其幕府的掌書記,即機要祕書。

開封府不相信眼淚,30多歲的趙普,跟現在很多事業未成的80後、90後差不多,也是一邊做着事業夢,一邊踏踏實實工作。

後來,有件事改變了趙普與他老闆趙匡胤的關係。

顯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榮派趙匡胤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州),戰場上十萬火急,趙匡胤的老父親趙弘殷卻病倒了。儘管趙匡胤一片孝心,但軍務纏身,只好委託趙普照顧其家人。趙普臨危受命,爲趙老太爺端湯送藥,日日夜夜隨侍在側。趙弘殷感動不已,將他當成自己家人看待。趙匡胤的母親杜夫人也整日唸叨着“趙書記”,把善解人意的小趙當作自己家孩子。

滁州之戰後,趙弘殷還是不幸病逝,趙普卻因代行子孝,與趙匡胤家族結下了特殊羈絆。尤其是趙弘殷臨終前將他“待以宗分”,趙普就像《教父》中柯里昂家的家族律師湯姆,融入了趙匡胤家族,趙家兄弟都不把他當外人看待。

之後的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金匱之盟等歷史事件,趙普都是重要的參與者。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爲大宋朝設計了政治制度聲名卻譭譽參半!

2

顯德七年(960年)陳橋兵變,趙普與趙匡胤之弟趙匡義(後改名趙光義、趙炅,即宋太宗),是這場政變的設計師。

兵變前夕,趙匡胤率領北征的軍隊到了陳橋驛,手下們早已做好準備。諸將張弓搭箭,拔刀大吼大叫:“太尉(指趙匡胤)功德高於天下,我們在營中早已商議好要擁立您。話都說出口了,豈可在此退卻而受禍?您一定要聽我們的!”

趙普卻故作冷靜,他先是與趙匡義斥責諸將:“策立是大事,一定要審時度勢,你們怎能如此狂悖放肆!”一番話先讓他們安定下來,之後,才安排諸將把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到了睡眼朦朧的趙匡胤身上。一行人擁着趙匡胤向都城開封走了數里路,史書載,趙匡胤“驚恐未定”。入京後,趙匡胤接受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兵不血刃地奪取政權,建立了宋朝。

在趙普等人的導演下,這場黃袍加身的戲劇充滿了無奈的色彩,宋廷也宣稱陳橋兵變並非預謀,而是天命所歸。趙匡胤奪位的不忠不義,都有了幾分忠臣孝子的風範。

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也是出自趙普的謀略。

趙匡胤即位後,擔憂手下諸將兵權過重,重蹈五代覆轍,趙普就向他提議:“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於是趙匡胤請石守信等大將開了場宴會,藉着酒醉好言相勸,解除了諸將的兵權,讓大將們回家頤養天年。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爲大宋朝設計了政治制度聲名卻譭譽參半! 第2張

趙匡胤稱帝后,與趙普的關係依舊非同一般。

有段時間,宋太祖心事重重,多次微服私訪,一聲招呼都不打就去功臣家裏做客,因此趙普每次退朝後都不敢脫去衣冠。

有一天夜晚,天降大雪,趙普以爲趙匡胤不來了,沒想到夜深時,突然響起急促的叩門聲,出來一看,皇帝正立於雪中。趙普誠惶誠恐,急忙迎接皇帝入內。趙匡胤倒是挺有深夜會友的興致,說我還約了我弟。不一會兒,時任開封府尹的晉王趙光義也到了。

趙普在堂中鋪設毯子,坐在地上以炭火烤肉,與趙匡胤兄弟就像深夜外出擼串的好友。趙匡胤更是稱呼在一旁斟酒的趙普妻子爲嫂子。

宋太祖的憂鬱症有必要治療一下,趙普從容問道:“夜已深了,天寒地凍,陛下爲何外出?”

趙匡胤就跟老兄弟說:“在宮中臥榻之外全是外人,我睡不着啊,所以來見老哥你。”

趙普一下就看出了趙匡胤的心事,當時宋朝正計劃南征北伐,就問皇帝有何想法。

趙匡胤說,我想攻取太原。太原,是北漢政權的地盤。

趙普默然良久,說:“太原爲西、北兩邊重鎮,雖然可以一舉攻下,但是,如此我們就要獨自抵擋來自契丹的邊患,不如姑且留着太原,先削平南方諸國,再做打算。太原不過彈丸之地,他們能逃到何處去呢?”

趙匡胤這才笑了,說:“吾意正爾,姑試卿耳。”這句話讓人嚴重懷疑,他是不是來趙普家蹭吃蹭喝的。

宋太祖雪夜訪趙普,兩人喝着酒,吃着肉,確立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可說是最接地氣的政治會議,也是最大牌的深夜食堂。史書中這段“普堂設重裀地坐,熾炭燒肉,普妻行酒,上以嫂呼之”,充滿了人間煙火氣,一起擼過串,足以談人生。

然而,趙匡胤兄弟與趙普君臣之間的浪漫也僅限於此。趙普對宋朝最大的“貢獻”,是他爲相期間,與皇帝一同奠定了影響兩宋三百年的政治制度。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爲大宋朝設計了政治制度聲名卻譭譽參半! 第3張

3

嚴格來說,趙普並非大宋第一宰相。在他之前,宋太祖爲了安定人心,曾讓後周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繼續在朝廷上班,只是宰相的工作很多由趙普負責。爲了削弱相權,趙匡胤對宰相制度進行了改革。

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宋朝之前,宰相早朝上殿,皇帝命他們坐下議論軍國大事,宰相再將政務進呈皇帝,君臣喝茶聊天,其樂融融。趙匡胤在位初期,範質、王溥、魏仁浦三相執政,照舊進宮言事,由於政務煩冗,有時坐着一說就到傍晚。宋太祖想找機會把這些複雜的套路給廢了。

一次,趙匡胤聽後周三相奏事,故意說:“朕眼花看不清,你們把奏章拿近些。”

宰相們一離開座位,皇帝命人把椅子悄悄撤走,三相回頭一看椅子沒了,只好乾站着。這一項舊制的廢除,表面上只是坐立之別,實際上是君權對相權的威壓。“執政立奏事,自此始也”,從此,皇帝決策的主動性大大加強。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爲大宋朝設計了政治制度聲名卻譭譽參半! 第4張

“坐論之道”與“啜茶之禮”被廢后,到乾德二年(964年),範質、王溥、魏仁浦三相同日被罷免,僅僅過了兩天,趙匡胤就以好兄弟趙普爲門下侍郎、平章事。

趙普拜相後,宋朝對中央機構進一步大刀闊斧地改革。趙普認爲,唐朝後期的弊端,在於“方鎮太重,君弱臣強”。

在趙普的建議下,宋太祖先是剝奪了地方的財權,將其收歸中央,“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佔留”。之後,趙普又建議選調地方強壯士兵補充軍隊,建立龐大的中央禁軍,並實行“更戍法”(地方部隊定期調動,將領定期輪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以避免結黨營私),中央由此收回了兵權。

趙普對武將處處提防,開了宋朝重文抑武之風氣

有一次,天雄節度使符彥卿進京朝見,趙匡胤賜予其襲衣、玉帶,還要讓他掌管軍事。趙普趕緊勸諫說,符彥卿聲名顯赫,不可再委以重任。之後,趙普屢次進諫,整天投反對票,趙匡胤就是聽不進去。

趙匡胤耳朵都快生繭了,就問趙普:“卿何苦懷疑符彥卿?朕那麼優待他,他豈能負我?”

趙普冷冷道:“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趙匡胤聽後沉默片刻,從此不再談論此事。

可以說,北宋初年“分權制約”的設計幾乎都有趙普參與謀劃。正是在他的協助下,宋朝制定了崇文抑武、守內虛外、將從中御、強幹弱枝等“祖宗之法”。趙普爲皇帝穩定了政局,加強了君權,同時也埋下了兩宋三百年重重危機的種子。

4

爲大宋謀劃建國方針的趙普,爲相時卻名聲不佳,常讓人詬病。

史載,趙普處事荒誕不經,在自己辦公室放了個大瓦壺,平時下屬上奏的表、疏,他不想搭理的就全丟進壺中燒掉,朝中大臣對此敢怒不敢言。

趙普還貪圖富貴,肆無忌憚地貪污納賄,這些行爲都得到了趙匡胤的默許。也許,趙普是爲了向漢初的蕭何學習,用“示人以短”的方式保全自己,通過自污避免功高震主的風險。

有一次,趙普建造了一座府邸,從門口看不過是一些柴草、木頭架子,寒酸得很。可走進去一看,院內恢宏壯觀,一看就高大上。再一查,他竟然還違背禁令私購木材,私自用別的空地換了皇宮的菜園地。

可趙匡胤得知後,只是一笑而過,說:“此老子終是不純。”回過頭下詔宣佈,等趙普府邸完工後,河南府再按舊例爲皇室進貢上等木料即可。

除此之外,趙普還收受過國吳越國的十瓶“瓜子金”、南唐的五萬兩白銀,這不僅僅是貪贓枉法,還有私通敵國之罪。可趙匡胤知道後,也不過是嘟囔一句:“收下也無妨,他們還以爲國家大事是由你們這些書生決定的。”

趙普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最看重的,是民心。他說:“文王葬枯骨,天下稱仁。夫民猶草也,草上之風必偃。若帝王用心行道,上合天意,民自悅服。”

宋太祖在位時,有一日正要舉辦宴會,突如其來的疾風驟雨使場地一片狼藉,趙匡胤心中不快,怒形於色,左右都害怕皇帝發怒,不敢發言。只有趙普站了出來,說:“幾個月來大旱,百姓正盼望着下雨,這雨對宴會有何影響,不過是沾溼帷帳、樂衣罷了。此時雨難得,百姓得雨必定歡喜。恰逢其時,臣乞令樂官在雨中奏樂。”

趙匡胤聽後大喜,宴會如期舉辦,爲久旱逢甘霖而慶賀。

趙普也不迷信天人感應那一套。有段時間,天有彗星出現,人們認爲“彗星合滅契丹”,是吉兆。趙普卻寫了篇《彗星疏》,認爲這一說法不過是無稽之談。在他看來,水旱等天災也不過是“時運使然”,即便是唐堯、商湯等聖人在位也不可避免。

這種實用主義表現在政治站隊上,就變得毫無原則。

5

晉王趙光義爲開封尹時,四處招攬豪傑、拉攏大臣,在身邊聚集了一幫文武幕僚。趙普雖與趙光義也是一起扛過槍的兄弟,卻堅決反對弟承兄位。在太祖一朝時,他是趙光義的政敵,多次與晉王一黨的官員互懟,制衡趙光義不斷擴張的政治勢力。

後來,宋太宗趙光義在斧聲燭影的疑案中即位,正好趙普被貶在外。爲此,趙光義還耐人尋味地說了一句:“若還普在中書,朕亦不得此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趙光義接班後,趙普的地位一落千丈,他多年的政敵盧多遜趁機落井下石。盧多遜對趙光義說,當年趙普曾反對太祖傳位給弟弟,這人不安好心,不能重用。

盧多遜與趙普的樑子可說是因讀書結下的。

宋太祖在位時喜歡讀書,常到史館取書閱讀。盧多遜就問圖書管理員,皇帝今天都看了什麼書,自己也找來通宵惡補。等過幾天,趙匡胤與朝臣討論最近所讀書的內容,只有盧多遜對答如流,因此受到稱讚,而趙普當時還不喜歡讀書,自然沒有表現機會。隨着盧多遜受重用,兩人逐漸產生矛盾,互相打壓。

此時,盧多遜再在趙光義面前說壞話,趙普這條命可就不保了。趙普鬱郁不得志,每天擔憂遭遇不測,卻利用一次機會對政敵發起了絕地反擊,只因這件事,只有他能幫趙光義。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爲大宋朝設計了政治制度聲名卻譭譽參半! 第5張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攻下太原之後意欲伐契丹,直取幽、薊,卻在高梁河之戰遭遇大敗,太宗身中數箭,乘坐驢車一個百米加速逃離戰場,不小心迷路了。趙光義失蹤那段時間,宋軍以爲皇帝已遇難,一時軍心浮動,一些人打算擁立隨軍出征的太祖之子趙德昭爲帝。沒想到,趙光義安然回營,此事就此作罷,但趙德昭就倒大黴了。

北伐契丹失利,太宗回到宮中專心養傷,沒有封賞之前在太原大勝的將士。趙德昭爲將士們鳴不平,向皇帝請求封賞諸將,宋太宗正在氣頭上,怒斥道:“等你做了皇帝,再行賞賜也不遲!”趙德昭在叔父即位後本就地位尷尬,這麼一罵更是受了驚嚇,回家後自刎而死。

趙光義本來就有奪位的嫌疑,高梁河之戰後更是人心不服,侄子趙德昭死於非命也難免引人遐想。

正在此時,趙普上書,爲宋太宗透露“金匱之盟”的機密。

前文說到,趙普因照料病重的趙父而取得趙家信任,趙匡胤之母杜太后對趙普也是當親兒子一般看待,常對趙光義說:“必與趙書記(趙普)偕行即可。”

宋代一些史料記載,陳橋兵變次年(961年),杜太后臨終前只見了兩個人,一個是宋太祖趙匡胤,另一個就是趙普。

杜太后自知不久於人世,命趙普把她的遺言記下來,放進金匱之中。她告誡趙匡胤,你能得天下,都是因爲周世宗傳位幼子,留下孤兒寡母,才讓你鑽了空子。你百年之後,應該把皇位傳給你弟光義,才能永保江山。

在“金匱之盟”的遺訓中,杜太后希望老趙家的江山先由匡胤傳給光義,再由光義傳給弟弟光美(後改名廷美),最後再傳回趙匡胤之子趙德昭,國有長君,纔是社稷之幸。

趙匡胤一片孝心,泣拜太后,表示一定會吸取前朝教訓,接受金匱之盟的安排。

金匱之盟真僞問題至今仍有爭論。

張蔭麟先生就提出過質疑,他認爲杜太后臨死前訂立金匱之盟時,趙德昭雖年幼,但趙匡胤也才35歲,正當壯年,她爲何能預知宋太祖死時,趙德昭還是幼童?況且自太祖按順序傳位給光義、廷美、德昭也是無稽之談。史書記載,趙廷美僅比趙德昭年長4歲,這是兩個同齡人,如何立長君?

金匱之盟的出現確實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它宣告太宗即位的“合法性”,且按照趙普的說法,訂立此密約的三人,只有他一人還在人世,這樣就無人可對證。

當時,秦王趙廷美擔任着象徵儲君地位的開封府尹,與宰相盧多遜等關係密切,而趙光義中箭後一度傷勢嚴重,對皇位產生威脅的趙廷美,成了他的心頭刺。

爲了剝奪弟弟的繼承權,趙光義以有人舉報秦王“將有陰謀竊發”,判處趙廷美謀逆之罪,罷免其開封府尹之職,貶到洛陽。隨後又以他與宰相盧多遜勾結的罪名,削去一切官職,一家人再被趕到湖北的房州。趙廷美事件“事無佐證”,猶如冤案,卻一貶再貶,被老哥活活氣死。

趙普的老對手盧多遜也因結黨被髮配崖州(今海南三亞),剝奪官爵、封贈,永不在寬赦之列,一生無法翻身。

趙普幫趙光義鞏固皇位,趙光義助他剷除了政敵,二人終於握手言和,實現雙贏。隨着弟弟和侄子相繼退出皇位競爭,趙光義滿懷感激對趙普說:“誰能不犯錯呢?朕不到50歲,已知有49年錯了。”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可在權力面前,人往往只看到“利”。趙光義想要江山穩固,趙普想奪回宰相之權,僅此而已。不久後,趙普重新拜相,回到權力中樞。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爲大宋朝設計了政治制度聲名卻譭譽參半! 第6張

6

諷刺的是,秦王趙廷美事件之後,不久前還命懸一線的趙普再次成了“聖朝之良臣”。

宋太宗在位時,太祖一朝的官員不少遭到清洗,曾經是趙光義死對頭的趙普卻恩寵日隆。到62歲的趙普再度罷相、外調爲官時,這位開國老臣已準備光榮退休。趙光義親自作詩爲他餞別,趙普有些肉麻地說:“陛下賜臣的詩,臣當刻石紀念,死後帶着它一同下葬。”

趙普一味地討好趙光義,甚至不辨是非。

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聽聞契丹新君初立,再次北伐。這場意欲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進攻還是以慘敗收場,其中楊業孤軍奮戰,被俘後絕食犧牲的故事最爲人熟知。

在雍熙北伐中,宋軍戰敗的一大原因在於趙光義堅持“將從中御”,急功近利。趙普聽聞軍事失利後,卻上奏《班師疏》爲趙光義開脫,不爲北伐建言獻策,反而轉移矛盾,告誡趙光義吸取前代兵變的教訓,不可用兵長久,因“兵久則生變,此不可不深慮也”。

看到總算有人爲自己說話了,趙光義大感欣慰,隨手給趙普點個贊:“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複來奏,嘉隗實深。”趙光義認爲“爲戎人所襲,此責在主將也”,將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身上。

兩宋時國家出事,宰相擔責,每次朝廷有重大決策失誤,常會以罷相收場。果不其然,不久後趙光義就罷免了在任的宰相李昉,又一次任命趙普爲相。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爲大宋朝設計了政治制度聲名卻譭譽參半! 第7張

7

有人曾對趙光義說:“趙普就是一個山東學究,只不過能讀《論語》罷了。”

趙光義不信,就將此事告訴趙普。趙普老實答道:“臣實不知書,但能讀《論語》,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輔陛下。”據史書記載,趙普被趙匡胤勸誡該多讀書後,晚年手不釋卷,回到家就從書箱中取書苦讀。他去世後,家人整理其書箱,發現其中只有《論語》二十篇而已。

相比那個臨陣磨槍只爲討好皇帝的盧多遜,趙普這個曾經不怎麼愛讀書的老臣,纔是真真正正把書讀透了。趙普侍奉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在三十多年的朝堂生涯中善始善終,在一次次的危機中化險爲夷,他的政治遊戲毫無原則,卻十分實用。

淳化三年(992年),71歲的趙普去世,他與趙光義的恩怨就此煙消雲散。趙光義爲這位猶如兄長一般的功臣撰寫神道碑,稱其:“及至晚歲,酷愛讀書,經史百家常存几案,強記默識,經目諳心,碩學老儒,宛有不及。”如此看來,這位早年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趙學究,晚年已學識淵博。他死後諡號“忠獻”,追封“韓王”,配饗太廟,享有一個臣子所能擁有的最高待遇。

是非功過,任人評說。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