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吳三桂已經是榮華富貴享受不盡的諸侯,爲何還要造反?

吳三桂已經是榮華富貴享受不盡的諸侯,爲何還要造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吳三桂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吳三桂當初爲什麼投降清軍

當年吳三桂鎮守山海關的時候,清軍還沒有入關。但是京城那邊發生了大的變故,就是京城被李自成攻滅,崇禎皇帝也自縊身亡。吳三桂這個時候處境非常尷尬,一邊是來勢洶洶的清軍,一邊是剛打完勝仗的農民起義軍。而且兩方勢力對山海關勢在必得。清軍拿到山海關,就能進一步謀取天下;而大順軍得到山海關,則更有利於穩固自己的政權。所以山海關就成了兩方勢力爭奪的焦點。

這個時候,吳三桂選擇跟兩方勢力死磕,最後結果肯定是吳三桂戰死沙場,爲大明盡忠。大明已經亡了,這麼做明顯沒什麼必要。那吳三桂還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投降清軍,另一個就是投降大順軍。具體投降哪一邊,吳三桂需要經過慎重思考。

作爲漢人將領,吳三桂本人還是傾向於歸順大順軍。但是吳三桂派人打探京城的情況後,卻發現自己的家人都被李自成殘忍地殺害了,並且李自成還派出軍隊攻打吳三桂,企圖武裝奪取山海關。而吳三桂顯然不是李自成的對手,爲了活命,吳三桂只能選擇投靠清軍。

吳三桂已經是榮華富貴享受不盡的諸侯,爲何還要造反?

成爲平西王后,吳三桂勢力的發展

清廷入關之後,因爲八旗兵力不足,爲了對付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充當前驅,從事招撫及武力鎮壓。而吳三桂就是這幫漢人將領中,出力比較多的一位。經過二十多年的爭鬥,南明朝廷最終垮臺,南明永曆帝也死在了吳三桂的手中。

滿清因爲要花大把兵力守衛京師以及各大軍事要地,所以南方就交給了漢軍降將來鎮守。吳三桂駐雲南,尚可喜駐廣東,耿精忠駐福建,這樣便形成了三藩。

當初南明朝廷還在的時候,吳三桂知道清廷還會跟他合作。等到南明勢力消除了,吳三桂甚至,有軍隊纔有話語權。在鎮守雲南後,吳三桂實行了以下措施:在政治上,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於轄下的各級官吏,他“選用自擅”,“各省員缺,時亦承製除授,謂之西選”。當時清廷所給雲、貴二省督撫的敕書,都要寫入“聽王節制”四字。爲了擴張自己的勢力,他還以重金收買在京朝官及各省將吏,爲自己效勞。他還招納李自成、張獻忠餘部,編爲忠勇五營、義勇五營,加緊訓練。

地方與中央的矛盾逐漸加深

吳三桂在雲南大張旗鼓地擴展軍備,清廷這邊呢,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剛剛解決了朝中的寵臣鰲拜,正式掌握國家的一切權力。自古以來,藩王與中央一直存在着矛盾,漢朝爆發過“七王之亂”,明朝發生過“靖難之役”。同樣,清朝也有強大的三藩勢力,這讓康熙寢食難安。

公元1673年三月,康熙終於看到機會。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這就引發了清廷對是否進行削藩的討論。最後康熙帝認爲“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吳三桂已經是榮華富貴享受不盡的諸侯,爲何還要造反? 第2張

吳三桂不得不反

康熙那邊已經選擇削藩了,那麼吳三桂要怎麼選擇呢?老老實實地接受削藩,自己做個富貴王爺,回老家養老,那麼康熙能放過他嗎?他的手底下人願意這麼做嗎?

吳三桂同意削藩,康熙會放過他嗎?我們看一下孫可望的經歷就知道了。孫可望本來是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中的重要將領,被張獻忠收爲義子。等到張獻忠犧牲後,孫可望就投靠了永曆政權繼續抗清。但由於孫可望與李定國之間因爲封王的利益,矛盾逐步加深,最終兵戎相見。但是因爲孫可望手下人的叛變,孫可望敗得一敗塗地。爲了保命,孫可望就投降了清廷。孫可望投降清廷的同時,還帶來了許多永曆政權的諸多軍事機密,最終招致永曆政權的滅亡。

但是自古都有“飛鳥盡,良弓藏”的說法,在南明政權瓦解之後,孫可望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了,所以清朝就開始打壓孫可望了。不久。沒有兵權的孫可望就不明不白地死了。至於怎麼死的,吳三桂不用去調查也能知道了。有孫可望這樣的先例,吳三桂還有的選擇嗎?

再者吳三桂如果真的能夠全身而退,回家養老了,他手底下,那一幫將軍又該怎麼辦,康熙會放過他們嗎?看看當年賈詡對李傕、郭汜說的話,就明白了。

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衆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衆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爲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三國志》

反正不造反是死路一條,造反還有一條活路,乾脆反了算了。於是李傕、郭汜就打進了長安了,殺了王允,趕走了呂布,爲自己謀取了一條生路。只不過吳三桂造反比較倉促,再加上自己年歲已高,又犯了戰略性的錯誤,最終以失敗告終。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