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南平武信王高季興長子,高從誨歷史上評價如何?

南平武信王高季興長子,高從誨歷史上評價如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高從誨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高季興的特色猶如呂布一般,爲了追逐利益反覆無常,不僅數次叛主,還經常劫掠它國的貢品,再加上其在位期間沒有突出的政績,所以,成了世人詬病的反面典型。然而,他的兒子高從誨在接過南平國的權利棒之後,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爲,卻成了一個無法平定的中立典型。

南平武信王高季興長子,高從誨歷史上評價如何?

在高季興的兒子當中,高從誨排行老大,聰慧機敏、溫良恭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悟性好,跟他說話不用說的太透徹,只需稍加提點就行了,他屬於那種一點就透的機靈人。

高從誨在仕途上的磨練,是從後梁朝廷開始的。

朱溫在位期間,對這個名義的重孫子比較喜歡,讓他在殿前貼身服侍。按理說,跟着一個荒淫殘暴的老祖能學到什麼好呢?可是,高從誨卻不同,在朱溫身邊盡心服侍了幾年,不僅沒有染上一點壞習慣,反而是出淤泥而不染,在處理大小政務上很有分寸,深得朝中衆臣們的讚譽。

高從誨從朝廷中的奉官,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朱溫的提拔,歷任千牛將軍、指揮使、刺史、檢校太傅等職,在爲官期間積累了豐富的從政經驗。

朱溫被弒之後,高季興趁朝廷無暇顧及之時,急速拓展勢力。高從誨對父親的舉動大爲不滿,曾哭着勸諫父親不要做不義之舉。怎奈高季興心意已決,任怎麼勸就是聽不進去,最終還是建立南平國。

此後,高從誨便返回了南平國,幫助父親共同治理轄境。

南平武信王高季興長子,高從誨歷史上評價如何? 第2張

公元928年,高季興病逝之前跟後唐朝廷決裂,爲了尋求庇護向吳國俯首稱臣。

高從誨於同年繼位之後,便對父親的這一舉措進行了糾正。高從誨認爲,吳國離南平國較遠,而後唐則近在眼前,舍近而求遠,將本國暴露在強國的兵鋒之下,一旦發生戰事,吳國必然救援不利,這樣的發展策略極爲不妥。在與衆臣屬商量之後,高從誨通過南楚向後唐請罪,並親自覲見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藉此表示臣服的誠意。

李嗣源對高從誨也沒有過多的苛責,仍舊冊封其爲南平王,治理原有的轄境。

有趣的是,高從誨修復了與後唐的關係之後,又專門派遣使者跑了一趟吳國,向吳國皇帝說明了情由,表示要與吳國斷交。爲此,兩國還發生了一場軍事交鋒,但終因吳國路遠,戰事進行了沒多久就撤軍了。

高從誨在治理國家方面很有一套,他重用良臣幹吏,減輕賦稅,剔除酷刑,普及教育,採取了保境安民發展經濟的策略,使南平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直至公元948年,高從誨病逝時,南平國仍在實行着這一套政策,很得民心。

但是,高從誨在對外策略上跟他父親走了一樣的路子。

高從誨爲了謀求國家的利益,先後在後唐、吳國、契丹、後蜀、閩國、南漢等幾個國家中左右搖擺,稱臣、納貢、尋求賞賜,猶如吃家常便飯一樣隨意,以至於在哪個國家都沒有落下好名聲。把強國惹急了派兵來打時,高從誨更是有一套自己的對敵方法。打得過就打,打不過的時候,穿上簡樸的素服裝可伶,搞得其它國家的皇帝、國君們哭笑不得,沒有一點脾氣。

此外,高從誨充分利用南平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劫掠各國的貢品,這跟他父親高季興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過,高從誨比他父親修煉的到位,該劫掠的時候毫不手軟,遭到討要時趕快送還,一點羞愧的意思都沒有。所以,當時高季興被衆人稱爲“高賴子”,高從誨則被衆人稱爲“高無賴”,這對父子算是跟“賴”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鑑於高從誨對內、對外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使他成了一個很難用“好”或者“壞”來評價的一箇中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