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匡章是怎麼攻破函谷關的?靠的是什麼

匡章是怎麼攻破函谷關的?靠的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匡章的故事。

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代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着戰國時代的結束。

這段時期主要的歷史脈絡就是秦國一統天下和六國奮起反抗的經過。其實在整個春秋和戰國初年的時候,秦國不但沒有展示出一個強國應該具備的水平,相反還先後被晉和魏壓制,屢戰屢敗,龜縮在函谷關內,不敢覬覦中原土地。直到商鞅的橫空出世,在國內進行土改和軍改,才增強了其綜合實力,有了和其他國家較量的資本。

經過改革,秦國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產量,並且建立了完整的軍功晉升通道,刺激秦人奮勇殺敵,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再加上外部魏在和齊爭霸的過程中慘敗,放鬆了對河西通道的防守,秦軍趁機奪取河西通道,從此可以隨意出入函谷,在和三晉之家的戰爭中勝多負少。這些事情引起了其他國家的注意,各國開始重新審視起這個西部勁敵。

匡章是怎麼攻破函谷關的?靠的是什麼

在虎狼之秦露出了鋒利的爪牙後,天下形勢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秦國隱隱有了橫掃六國的跡象。爲了避免這件事情發生,戰國七雄中的其餘六國曾經多次組織聯軍攻打秦國,不過基本都是無功而返。直到後來齊國以孟嘗君爲相、匡章爲將,才取得了一場大捷,聯軍耗時三年之久,先是封鎖函谷關,讓秦軍無力出關,此舉大大震驚了天下,鼓舞了聯軍的士氣,趙、宋二國也趁勢加入,一鼓作氣攻破函谷關,逼得秦王割地求和。匡章也成爲了戰國期間唯一一位攻破函谷關的名將,在華夏曆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聯軍多次攻秦皆無功而返

其實秦國一直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國家,在伊闕之戰時,他的軍力遠遠遜色於魏韓聯軍,長平之戰時也不過和趙軍數量相當,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六國中的任意兩國合力,那麼部隊數量一定會遠遠勝過秦國。

但是戰爭的結果並不是單純地由部隊數量決定的,這點賈誼曾經做過闡述。據《過秦論》中記載:"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爲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匡章是怎麼攻破函谷關的?靠的是什麼 第2張

雖然賈誼在這裏使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但是他的本意也很好理解,那就是聯軍的實力其實遠遠超過了秦軍,但是卻無法取勝。

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聯軍雖然整體實力在秦軍之上,但是卻各懷鬼胎,總是希望別國的軍隊能和秦軍打的兩敗俱傷,自己趁機收取漁翁之利,所以總是保存實力,對聯軍統帥的指令也是陽奉陰違,所以聯軍無法凝聚出強大的戰鬥力,而秦軍處於弱勢,爲了存續下去自然是拼命作戰,所以能爆發出巨大的戰鬥力。第二點則是秦地佔據崤山渭水天險,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翻山和渡河都是行軍大忌,所以聯軍想要攻打秦國,必須要先攻破函谷關才能長驅直入,進逼咸陽。但是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本來就處於兩山之間的谷地,大軍通行極其困難;秦國又在幾百年間不停加固和擴建函谷關,所以此地成爲了聯軍的天險,聯軍就算數量多,也不得不因爲地形所限而分散前進,很容易被秦軍逐個擊破。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聯軍多次攻秦皆無功而返,既有自己內部的問題,也有外部的地形因素。這兩個問題如果不解決,聯軍數量再多也無法戰勝秦軍,尤其是第二個問題函谷天險,比第一個問題更難解決。縱觀戰國曆史,聯軍大獲全勝的戰役也比比皆是,尤其是錦上添花的時候,聯軍更是奮勇作戰,所以只要利益分配得當,當權者對將領下達死命令,將領必然率士兵死戰,這便是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方法。但是函谷關的地勢不具備大型攻城器械通行的條件,只能靠人力硬拼。人力在面對城防堅固的石制城牆時辦法不多,戰車兵、騎兵、弓箭兵等兵種又無法發揮作用,這也是第二個問題難以得到解決的重要原因。猛將軍投筆從戎橫空出世

不過,這些問題最後都被匡章完美的解決了。匡章是何人也?他姓田名章,諡號是匡,所以後人願意稱呼他爲匡章或者匡子。我們知道,戰國時期只有對歷史影響巨大的人才能被冠以"子"的稱呼,比如思想家老子、教育家孔子、兵法家吳孫子,這類人數量十分稀少。因此匡章的才能可見一斑。

匡章是怎麼攻破函谷關的?靠的是什麼 第3張

匡章是孟子的徒弟,在齊威王時期投筆從戎,成爲齊國將領,並且先後侍奉了三代齊王,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齊國霸業的奠基者之一。他不光有軍事才華,還有雄辯之能。

在惠子發起徐州相王后,兩人曾經進行過一次激烈的辯論。據《呂氏春秋·論·開春論》中記載:"匡章謂惠子曰:'公之學去尊,今又王齊王,何其到也?'惠子曰:'今有人於此,欲必擊其愛子之頭,石可以代之。'匡章曰:'公取之代乎?其不與?'惠子曰:'施取代之。子頭,所重也;石,所輕也。擊其所輕以免其所重,豈不可哉!'匡章曰:'齊王之所以用兵而不休,攻擊人而不止者,其故何也?'惠子曰:'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今可以王齊王而壽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愛子頭也,何爲不爲?'

作爲一個帶兵征戰的將領,能和文臣惠子脣槍舌劍、據理力爭,可見匡章十分善辯,雖然他最後同意了惠子的觀點,但是他在辯論過程中有理有據,邏輯清晰,也被後人所津津樂道。

除此之外,匡章在軍事方面也有巨大的建樹。秦齊曾經在桑丘地區爆發過一場遭遇戰,由於秦軍孤軍深入,步步驚心,匡章於是趁機派遣小股部隊以使者身份去和秦軍和談,實際上這些部隊偷偷打起了秦軍旗幟混入了對方內部,隨後和大部隊裏應外合,大破秦軍。除此之外,他還率軍攻破燕國,在垂沙之戰大破楚軍,率領聯軍攻破函谷關,齊國之外的六強有一半的國家都畏懼他。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匡章的戰果十分輝煌,這也是後世始終有人對太史公不爲他列傳而耿耿於懷的重要原因,也有人說他是白起之前的第一名將。他雖然作戰次數不多,但是其參加的戰役的意義均十分重大,處在關鍵節點,對歷史的走向有巨大影響。

匡章是怎麼攻破函谷關的?靠的是什麼 第4張

桑丘之戰匡章運用奇謀,大敗秦軍,此後二十年秦和齊再無戰爭,這也導致了此後三晉之家和秦糾纏不清,打的犬牙交錯。滅燕之戰導致了燕昭王走上歷史舞臺,纔有了後來樂毅帶領燕軍報仇,魏冉爲了保護在齊地獲得的利益打殘了魏國。垂沙之戰導致了楚將戰略目光從近鄰齊的身上轉移到了秦。而攻破函谷關之戰更是導致了魏奪回被秦打通的河內之地,間接保護了趙國,這纔有了後來的長平之戰。

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不光確立了他的名將之名,也在齊桓公春秋首霸之後再一次讓齊國恢復了當年所堅持的中原均勢政策。由於有了齊這個中原警察,各國被迫進入了一段穩定的發展期,這也爲華夏文明的發展提供了一段關鍵的緩衝期。率軍破函谷逼秦割地求和

這些戰役中最能體現匡章軍事才能的自然就是攻破函谷關之戰了。之前我們提到過,函谷關難以攻破有兩點原因:一是聯軍不能同心協力,二是函谷關確實是一座十分堅固的堡壘。不過換一個方向思考,如果徹底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那麼攻破函谷關自然不是問題。

我們先來說一下這場戰爭的結果。據《戰國策·秦四·三國攻秦入函谷》中記載:"王召公子池而問焉,對曰:'講亦悔,不講亦悔。'王曰:'何也?'對曰:'王割河東而講,三國雖去,王必曰:'惜矣!三國且去,吾特以三城從之。'此講之悔也。王不講,三國入函谷,咸陽必危,王又曰:'惜矣!吾愛三城而不講。'此又不講之悔也。'王曰:'鈞吾悔也,寧亡三城而悔,無危咸陽而悔也。寡人決講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講於三國,之兵乃退。"

從上述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聯軍已經攻破了函谷關,第二件事是秦王割地求和。這說明匡章已經完美地解決了之前談到的兩個問題。

那麼軍事奇才匡章是如何攻破函谷關的呢?讓我們一一說明。

首先,齊的軍事力量在當時絕對不弱於秦,但是長途跋涉趕到秦地附近時,一是部隊疲乏,二是糧草難以補充。所以匡章決定先找到一個可以緩衝的區域,來保證齊軍的休息和安置補給,於是他選擇了和韓魏組成聯軍。這樣齊軍兵馬勞頓趕到韓國後,既可以保證向前一步就能抵達函谷關,也能憑藉韓地和魏地的糧草以及自己從齊國攜帶的糧草滿足部隊的供應。

匡章是怎麼攻破函谷關的?靠的是什麼 第5張

其次,這個時候魏韓已經丟掉了河西走廊這個戰略要地,這就使得秦軍控制了關外的開闊地帶,可以隨意在韓魏門口集結,威脅大梁和新城。所以兩國迫切需要奪回該地的控制權,因此一定會和齊軍並肩作戰,絕不藏私。

況且,齊國集合三家之力,紙面實力已經遠遠超過秦國。這個時候匡章出人意料地採取圍而不打的辦法,牢牢掐死了秦軍出關的開闊地。這樣造成了秦軍被壓制在函谷關內,如果有出關的打算,就會被敵方的大部隊逐個擊破;但是如果要是不出關作戰,供養如此大規模的部隊又會耗費大量的糧食,所以秦軍希望能擊破聯軍,可是組織的幾次小規模戰鬥都已失敗告終。

最後,秦國沒有辦法,只能解散部分士兵去從事生產,而剩餘的軍隊也士氣十分低落。此消彼長,聯軍這邊是糧草充足,鬥志高昂,再加上一直持圍觀態度的趙宋兩國果斷加入戰局,派出了部隊和糧草,五國抓住機會,一舉攻破函谷,直逼咸陽。這是戰國期間聯軍唯一一次攻破函谷關的戰役,逼得秦王割地求和。也因此奠定了匡章成爲當世名將的重要基礎。

賈誼曾經在《過秦論》中提到,導致六國滅亡的原因,其實並不是因爲秦國多麼強大,而是六國自身存在問題導致的。從匡章帶領聯軍攻破函谷關我們就可以看出,只要六國真正做到了同心協力,想消滅秦國不過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六國能提前知道自己先人辛苦打下的基業最終毀在秦的手裏,一定早早就會將秦消滅在襁褓之中。

匡章有實力和白起競爭戰國第一名將的頭銜

匡章是怎麼攻破函谷關的?靠的是什麼 第6張

但是這樣還會導致另外一個問題,即使秦國被消滅掉,剩下的六國也不過是從七雄爭霸變成六雄爭霸、五雄爭霸直到最後剩下一家才能結束。所以對他們來說,天下紛爭不止,各國間互有勝負、來回消耗、避免一家獨大才是最好的結果。從這個角度看,他們在組成聯軍的時候不肯使出全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聯軍的統帥在出徵前必定會得到國君的授意,他們充其量只是一個執行者罷了。所以聯軍的最大意義在於威懾對手,當某一國的勢力短時間內有巨大的提升,或者同時對其他幾國造成了潛在的威脅的時候,其他幾國纔有可能通過組成聯軍的方式彰顯實力,對其進行恐嚇和威脅。

而匡章顯然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攻破函谷關之戰的過程中,他雖然也組成聯軍,但是聯軍整體的實力是以齊軍爲主。魏在桂陵和馬陵兩次慘敗後,已經失去了精銳的魏武卒,只能東拼西湊出一支隊伍,而韓更是自始至終都拿不出像樣的實力。但是這兩家雖然積弱,可是對秦的提防之心和警戒之意是別國無法相比的,有強大的齊軍願意爲他們撐腰後,他們自然願意使出全力,去奪回自己丟掉的土地。在成功激發聯軍的戰鬥力後,匡章又巧妙地圍繞函谷關做起了文章。雖然聯軍是攻方,但是卻圍而不攻,控制了函谷關外的開闊地,這就使得秦軍失去了出關作戰的集結區,讓強大的作戰部隊變成了無法從事農耕、只能消耗存糧的無用部隊。

在這樣的戰術佈置下,秦軍變成了攻方,而齊魏韓三國聯軍則變成了固守函谷關天險,且兵力數倍於對方,有着豐厚糧草補給的防守方,戰場形勢瞬間逆轉。就算萬中存一,秦軍戰勝了函谷外的三國聯軍,那麼馬上有趙宋兩國的軍隊可以頂上,甚至有更遠的楚燕部隊都有可能來參戰。所以此戰的勝負結果,在匡章做出佈置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