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同樣是藩王作亂,漢景帝爲什麼就能一戰定乾坤?

同樣是藩王作亂,漢景帝爲什麼就能一戰定乾坤?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漢景帝。

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國後,爲了避免出現“春秋戰國”之混亂局面,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皇室子弟一律自食其力,成爲庶人,並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穩定。但是,中國是一個宗法觀念深厚的國度,血緣關係對政治的影響非同一般。所以,就算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但後世王朝依然繼續玩“分封”,讓宗室子弟到各地充任藩王,如漢、晉、唐、明,無不是繼續搞“分封”,即使他們也知道“分封”容易引起動亂。

同樣是藩王作亂,漢景帝爲什麼就能一戰定乾坤?

事實的確如此,劉邦錯誤認爲秦朝滅亡是因爲沒有推行“分封制”,以致爆發農民起義時,皇室成員無兵無用,起不到維護江山社稷之作用,於是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繼續分封劉氏宗親爲王,最終引爆“七國之亂”。司馬炎繼位後,認爲曹魏滅亡是因宗室力量弱小,於是繼續分封,結果引起“八王之亂”,北方五胡趁機入侵,西晉滅亡。明朝朱元璋草根起家,爲了保住老朱家江山,繼續推行分封,並賦予各地藩王軍權,最終朱棣“靖難”成功,建文帝下臺。可以說,只要推行分封,允許藩王有實權,叛亂幾乎無法避免。

一般情況下,中央政府對各地藩王擁有巨大優勢,只要藩王敢作亂,朝廷往往能快速將其平定。例如,吳楚“七國之亂”時,漢景帝派周亞夫率30萬大軍迎戰叛軍,相持3個月後,在汜水關大破聯軍主力,一戰定乾坤;武則天稱帝時,唐朝各地宗室王爺起兵反抗,武則天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其各個擊破。不過,凡事總有例外,朱棣親兵起兵“靖難”時,只有800兵馬,連北京九門都還在朝廷軍隊的控制之下;而朱允炆手握百萬雄師,卻打了四年,而且還被朱棣逆襲成功,自己丟失了江山。那麼,同是藩王作亂,漢景帝可以一戰定乾坤,爲何朱允炆打了四年還丟失了江山呢?

其一、吳楚“七國作亂”時,名不正言不順;朱棣則“出師有名”

異姓諸侯被消滅後,劉邦開始大肆分封宗室,讓其就藩各地,並在大臣面前斬白馬盟誓:“非劉姓而王,天下共擊之”,說的是隻有皇室子弟才能封王,其餘人等若敢自立爲王,則天下英雄可以起來討伐之、消滅之。諸侯王的職責是保護劉家江山社稷,管好轄區內之事便可,但不許干預朝廷事務。可以說,劉邦在制度上已經明確規定諸侯不可干涉朝廷事務,吳王劉濞不但不遵守“祖制”,而且還在藩地公開鑄幣,招兵買馬,造反之心早已暴露,必然不得民心。

反觀燕王朱棣,他起兵“靖難”、“清君側”可是有十足理由的,因爲朱元璋分封藩王時有規定:藩王有責任守衛邊疆,藩地軍隊調動權歸五軍都督府和兵部;若是朝廷出現“奸人”,藩王有義務帶兵入京勤王,剷除奸佞。也就是說,藩王在必要時候,即是朝廷出現“奸臣”時,可以帶兵進入京城,保衛朱家江山。燕王朱棣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纔打出“清君側”之旗號“靖難”,揚言要進京討伐主張削藩的黃子橙、齊泰,剷除朱允炆身邊的奸臣。也就是說,朱棣起兵不是爲了搶奪侄子的江山,而是爲了保護侄子,不讓其被奸臣所矇蔽,這就佔據了道德制高點。

同樣是藩王作亂,漢景帝爲什麼就能一戰定乾坤? 第2張

其二、漢景帝戰略佈局得當,朱允炆削藩行動過激,得罪人太多

漢景帝無疑是一個比較英明的君主,在削藩問題上採納晁錯之建議,重點打擊吳楚等早已暴露出造反之心的諸侯,對其他各王則繼續安撫。如此一來,不但避免了其他諸侯倒向“七國同盟”,致使朝廷腹背受敵之可能,還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七國同盟”,向國人表明自己不是在“削藩”,而是“平叛”,是在討伐違背祖宗制度的“亂臣賊子”,從而贏得國人支持。試想,若是漢景帝削藩過激,將全部藩王得罪一遍,樑王劉武還會死守封地,頂住叛軍攻勢,爲周亞夫佈局贏得時間嗎?

反觀建文帝,採納黃子橙、齊泰之建議,在削藩問題上採取比較過激策略,直接下令剝奪各地藩王之權力,部分甚至被逼至死,全家自殺。如此一來,各地藩王對朱允炆寒了心,不但不支持朝廷平叛,甚至還同情朱棣。此外,朱允炆公開違背“祖制”,必定人心不服,國人認爲藩王作亂,錯在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正因爲如此,朱棣起兵造反時,手握大明最精銳力量的寧王朱權,不但不從背後偷襲朱棣老巢,反而在自己封地裏坐山觀虎鬥。試想,若是朱允炆能將寧王朱權搞定,讓其出兵攻擊朱棣後方,估計他就是最後的贏家了。

其三、漢景帝手下猛將如雲,建文帝則一將難求,雙方平叛主將水平不一

拋開其他原因不談,雙方平叛主帥之能力對戰爭結局之影響非常大,甚至直接影響到平叛之成敗。漢景帝時期,雖說繼續奉行“黃老之術”,但爲了防範匈奴隨時南下入侵,軍事上也未曾放鬆,尤其是注重整訓邊防軍,一批名將就此誕生。例如,平叛主帥周亞夫,此人是大將周勃兒子,常年駐守邊疆防備匈奴,軍事經驗沒得說,對付吳楚“七國聯軍”綽綽有餘

反觀建文帝,因爲朱元璋殺戮功臣太多,名將幾乎被殺光,只留下耿炳文一員老將(此人擅長防守,不擅長進攻)。按理說,耿炳文也不錯,雖然打不贏軍事天才燕王朱棣,但守住城池不讓叛軍南下則毫無問題。可惜,朱允炆臨陣換帥,讓李景隆這草包出任平叛主將,以致朝廷大軍屢屢被朱棣擊敗,幾十萬大軍差點都被玩沒了。後來,朱允炆讓盛庸掛帥,此人武力值可以,還曾贏過朱棣幾回,但發揮不正常,後來就一直被朱棣追着打了。最後,朱允炆亮出殺手鐗,即是讓徐達長子徐輝祖掛帥,此人是朱棣大舅子,武力值很高,跟朱棣有得一拼。可惜的是,當朱棣千里奔襲南京,兵臨城下時,李景隆居然開門迎接叛軍,徐輝祖回師救援不急,建文帝只好逃跑了。

綜上所述,同是藩王作亂,漢景帝與吳楚聯軍相持三個月後,在汜水關一戰擊敗叛軍主力;朱允炆則與朱棣打了四年,還丟失了江山。究其原因,就在於朱允炆與漢景帝不是一個層次的帝王,朱允炆不但“削藩”策略失當,在平叛主帥選擇上也是錯誤連連。試想,若是朱允炆“削藩”行動適當放緩,或首戰讓徐輝祖掛帥、耿炳文做副帥,一攻一守,朱棣豈能逆襲成功。各位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