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項羽從舉賢納士到人心盡失只花了五年時間 項羽爲什麼會落到這般田地

項羽從舉賢納士到人心盡失只花了五年時間 項羽爲什麼會落到這般田地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項羽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項羽(前232~前202),項氏,名籍,字羽。司馬遷《史記》:項氏世爲楚將,封於項城,故姓項氏。自隨叔父起事、反抗秦王暴政起,項羽可謂是勢如破竹:在安陽當機立斷斬殺宋義,諸侯膝行;破釜沉舟瓦解困境,將士一心;鉅鹿之戰以少勝多,秦亡楚興;分封諸侯自封霸王,衣錦還鄉。

項羽從舉賢納士到人心盡失只花了五年時間 項羽爲什麼會落到這般田地

項羽起事的前半段歷程,堪稱所向披靡,他用兵如神,各路英雄謀士紛紛投奔。那麼爲什麼僅五年時間,威名天下的西楚霸王遍帳下能人盡皆出走、人心盡失,連軍師範增都被疏遠,最後的霸王只剩孤家寡人自刎烏江呢?

項羽從舉賢納士到人心盡失只花了五年時間 項羽爲什麼會落到這般田地 第2張

一、眼高於天,剛愎自用

項羽貴族出身,看不起平民階級的韓信,更罔論他還受過胯下之辱,韓信多次給項羽提建議,項羽都不予採納,“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季布有膽有識,作戰英勇,對項羽忠心不二,但是項羽寧用曹咎也不用季布,後來季布被劉邦重用,成爲西漢名臣。

二、識人不明,疑心過重

項羽對項伯深信不疑,但項伯是怎麼報答項羽的?鴻門宴時,夜見張良,泄露軍情;舞劍護劉邦,使項莊不得殺之;爲劉邦求封漢中,使其既有天險相護,又有良田致富。可以說劉邦的發家,全是靠項伯一手撈起來的。

項羽從舉賢納士到人心盡失只花了五年時間 項羽爲什麼會落到這般田地 第3張

項羽對項伯相當倚重,但對於自己尊稱爲亞父的范增,只是劉邦一道簡單的反間計就將其疏遠,削去范增的職位,氣得范增離開項羽,最後“ 疽發背而死”,令人唏噓。

三、器識不足,氣量狹小

項羽貴族出身,理應受到良好教育,卻大多淺嘗輒止。《項羽本紀》所載“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還辯解道“書足以記名姓而已”,說明項羽學習並不紮實。出身武將世家,這使得他重武略、輕文韜,最終一事無成,只能以武力爭奪天下。

器識不足這一點在咸陽時最爲明顯,項羽佔領咸陽時,燒殺搶掠、屠盡一城後就準備回江東老家。有人諫言說關中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建議他定都關中,藉此良好的條件和資源稱霸天下,項羽卻回答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諫言者以“沐猴而冠”譏諷項羽見識短淺,項羽聞言便勃然大怒,烹殺了諫言者。欲角逐天下者,卻只會逞匹夫之勇,無容人之量。欲稱王稱帝,卻殘暴屠城,大失人心,全然沒有帝王的胸懷與器識。

四、唯武是用,任人唯親

縱觀項羽帳下便不難發現,項羽身邊多能征善戰之將,而缺少謀士。他手下的如龍且、英布、蒲將軍等人均爲能征善戰之人,後來歸屬劉邦的英布、季布等人也曾爲項羽的得力戰將,項羽佔領關中分封諸王時,天下能戰之人幾乎全是他的部下。但其身邊的謀士卻少的可憐,只有一個范增。

項羽從舉賢納士到人心盡失只花了五年時間 項羽爲什麼會落到這般田地 第4張

京劇電影《霸王別姬》,尚長榮飾項羽,史依弘飾虞姬

項羽重用的人除了項氏親族就是項梁舊部,或者是對他有恩者,但其中有能者寥寥。“項羽不能信人,非其所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史記• 陳丞相世家》曹咎和司馬欣二人在項羽與項梁逃亡時幫過他們,十年後見到司馬欣,項羽竟封他爲塞王,甚至還到處尋找曹咎,讓其從一獄卒官至大司馬。韓信說項羽“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而二人卻是草包,司馬欣反覆無常淪爲三姓家奴;曹咎在漢高祖四年(前203),汜水之戰中受到激將法,逞匹夫之勇,丟了項羽一半兵力。

項羽從舉賢納士到人心盡失只花了五年時間 項羽爲什麼會落到這般田地 第5張

五、優柔寡斷,婦人之仁

韓信曾評價項羽說:“項王見人, 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 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 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史記 • 淮陰侯列傳》項羽說話待人和氣,體貼部下,但只能施以小恩小惠,不肯論功行賞。這可能是部下們離他而去的最重要原因。

鴻門宴上不殺劉邦是重大失誤,陳平在鴻門宴上看到劉邦,認爲劉邦將來必成大器,項羽有君子之風,但是沒有君王的遠見和權術。項羽分封天下時,封的幾乎全是“異姓王”,除英布外幾乎也都不是自己的嫡系,幾個月後,田榮就起兵造反,分封令的威信受到嚴重挑戰。在楚漢之爭時,很多諸侯也作壁上觀,有的暗中支持劉邦,有的乾脆也打出反抗項羽的旗幟,西楚霸王的江山分崩離析。

項羽從舉賢納士到人心盡失只花了五年時間 項羽爲什麼會落到這般田地 第6張

京劇《霸王別姬》,楊小樓飾項羽,梅蘭芳飾虞姬

總的來說,項羽不用賢臣,不納諫言,甚至烹殺給自己提建議的人;剛愎自用獨斷專橫,沒有作爲君王的氣度與雅量;論功行賞只看親疏遠近不看賢能與否,最後與部下離心離德也不難想象。可憐一世英雄霸王,只能含恨自刎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