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後唐明宗李嗣源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看看他的傳奇之帝王生涯

後唐明宗李嗣源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看看他的傳奇之帝王生涯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李嗣源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在之前的文章中,嘿小鼬跟大家聊到李嗣源戎馬半生,自小就跟隨李克用南征北討,繼而又輔佐其子李存勖。那時已經是後唐皇帝的李存勖,曾經對李嗣源說過“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戰也,當與公共之。”只是這天下究竟會不會像李存勖口中所說的那樣可以和李嗣源共享呢?這後面又發生了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呢,今天嘿小鼬就爲各位小夥伴慢慢道來。

在後唐建立之後,李嗣源憑藉着他的功勳,一時間獲得了無上的榮耀,同時他也依然還是戰場上那個無往不利的存在。

他在後唐同光元年也就是公元923年,擊敗並生擒了後梁名將王彥章,同時在李嗣源的建議下,後唐大軍直取樑國都城,樑帝朱友貞自殺身亡,後梁滅亡。後唐莊宗遷都洛陽,李嗣源被任命爲中書令。

第二年李存勖甚至還賜予李嗣源丹書鐵券,同時他又北征契丹,在涿州獲得大勝。

後唐明宗李嗣源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看看他的傳奇之帝王生涯

只可惜好景不長,李存勖逐漸開始荒廢朝政,重用身邊的宦官和一些伶人,這使得後唐朝堂一時間烏煙瘴氣,像李嗣源這樣的股肱之臣反而受到了排擠和猜忌。

公元926年,後唐貝州也就是今天河北省清河縣一帶發生了兵變,亂軍佔領了鄴都(今河北大名縣東北部),由於猜忌,李存勖最初並不想讓李嗣源領兵出征,只是他選擇的將領元行欽連戰連敗,無奈之下也只能再次徵召李嗣源率兵出征。

在抵達鄴都後,李嗣源確定好了攻城日期,不料皇帝直屬的親軍“從馬直”突然譁變,劫持了李嗣源並且把他帶進了鄴都,同時揚言要擁立他爲“河北帝”。後來李嗣源找準機會逃了出來,來到了魏縣。李嗣源本是想聯合元行欽一起出兵平叛,但反被污衊爲叛國。李嗣源多次上書皇帝想表明自己的想法,但都被元行欽給阻止了,甚至連自己的長子也被扣押。

無奈之下,李嗣源只能起兵自保,沒想到的是,這本意自保的起兵,竟然得到了許多地方實力派官員和將領的支持。得知情況的李存勖決定御駕親征,只是李嗣源早已搶佔先機,加上李存勖的隊伍軍心渙散,只能回師洛陽妄圖匯合大軍再度征討李嗣源。可是沒等這個計劃實現,後唐莊宗李存勖就死於叛亂之中。皇帝的死訊傳到洛陽,瞬間一片大亂,後唐宗室子弟死的死、逃的逃。這時就有大臣提出請李嗣源入洛陽來主持大局,爲了穩定國家局面,李嗣源領兵進入洛陽,他以監國的名義穩定了局勢,同時告知百官各司其職。

後唐明宗李嗣源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看看他的傳奇之帝王生涯 第2張

公元926年四月,李嗣源在衆人的勸進下繼皇帝位,在歷史上被稱爲後唐明宗。

李嗣源登上皇帝之位時已年近六十,面對混亂的朝堂和孱弱的國家,他決心進行改革。要整治朝堂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得吏治澄清,他以雷霆手段斬殺了在莊宗一朝危害社稷的宦官和伶人。面對士族階層,李嗣源決定以真才實學來進行考覈,罷免了一批庸才。同時爲了補充新鮮的治國人才,他還頒佈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各級地方官,要負起舉薦人才的責任,並對自己舉薦人才的優劣進行負責,同時還和自己的政績相互掛鉤。

李嗣源廣開言路,鼓勵官員暢所欲言鍼砭時弊,大力提拔表揚清廉有能力的官員,一時之間,後唐官場的風氣煥然一新。面對觸犯國法的貪官污吏他更是毫不留情,當時的汴州倉吏曾賄賂大臣史彥詢,由於史彥詢是功臣之後,又是明宗女婿石敬瑭的親戚,不少大臣請求赦免其死罪,可是李嗣源卻說:“王法無私,豈可詢親”,最終將其處斬。

李嗣源半生戎馬,深知在這亂世之中百姓生活不易,爲了改善百姓的生活,他首先下令廢除了一切苛捐雜稅。對於讓人深惡痛絕的高利貸,李嗣源也專門下詔“應私債出利已經倍者,只許徵本,已經兩倍者,本利並放”。由於常年的戰亂,很多百姓流離失所,導致大量的土地荒蕪,李嗣源聽從大臣的建議,制定了關於流民招撫以及勸課農桑的政策,免除流民耕種土地兩年的稅負,同時把對於流民的招撫作爲官員考覈的重要標準。他還組織了大批僧尼還俗,並且明令禁止私人剃度爲僧,對於要出家的人必須進行經文考覈,只有通過考覈才能取得出家資格,違反者會給予重罰。

後唐明宗李嗣源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看看他的傳奇之帝王生涯 第3張

除了這些措施之外,李嗣源還以身作則倡導節儉,在即位之初他就禁止各級臣子敬獻奇珍異寶,同時裁減宮中用度遣散宮人。

由於從小在行伍中長大,李嗣源並不識字,每日的奏章都是由大臣讀給他聽,爲了更好的理解奏章,李嗣源每天堅持學習漢語,同時安排當世大儒爲自己講解儒家經典,同時要求自己的兒子們也要加強對漢文化的學習。

公元933年李嗣源病逝,終年67歲,雖然執政後期他也出現了妄殺大臣,疑心過重的問題,但是不得不承認後唐明宗李嗣源作爲五代十國時期難得一見的開明之君,穩定了國家局勢,從而使百姓也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歐陽修曾評價他“雖出夷狄,而爲人純質,寬仁愛人。”司馬光則說他是“帝性不猜忌,與物無競。在位年穀屢豐,兵革罕用,校於五代,粗爲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