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良在成功復韓後,爲何又會選擇投靠劉邦?

張良在成功復韓後,爲何又會選擇投靠劉邦?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張良。

張良祖上曾五世相韓,從小就是韓國的王公貴族。秦國滅韓後,張良一直都輾轉各地,不停地籌劃着復立韓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博浪沙刺秦”。雖然此次刺秦以失敗告終,但卻讓張良聲名遠揚,也昭示了張良復韓的決心。

然而,奇怪的是,在張良成功復韓後卻選擇了投靠劉邦,並最終放棄韓國轉向維護漢朝的一統,這是爲何?

一、秦滅韓以後,張良本着從小就被灌輸的榮譽感和使命感,積極參與抗秦,這一時期的張良,心中只有復國

公元前230年,秦國名臣內史騰率軍圍困韓都,不久,韓王安投降,韓國覆滅。

張良在成功復韓後,爲何又會選擇投靠劉邦?

彼時,張良纔剛剛19歲。從小就生活在韓國都城,對這個古老國度發自內心的認同此時化爲了無盡的痛苦,讓年輕的張良第一次感受到了什麼叫世事無常。

但是很幸運,他的家族還存在,他的父親和弟弟也都還活着。不過因爲秦朝的法度,他們不復高貴的身份和尊崇的地位。由五世相韓的公卿世家淪爲黎民百姓,以往的富貴生活也完全離他們遠去。

四年後,韓地發生了一場叛亂,雖然叛亂來得兇猛,但很快就被更兇猛的秦軍鎮壓了。不幸的是,這場叛亂是張良的父親張平領導的。這場失敗的叛亂,帶走了他所有的家人,只有他自己倖免於難。

此時的張良失去了所有可以依靠的人,在這種逆境之下,他對秦朝的仇恨達到了頂峯。爲了報仇,他散盡家財,結交能人異士,並不斷地打聽秦始皇巡遊的路線。

終於,在他的努力下,一位大力士挺身而出願意助他復仇。同時,他也憑藉打聽到的消息運用自己的智慧推測出來秦始皇巡遊的路線。於是,一場密謀已久的刺殺行動就在博浪沙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上演了。

然而,這場刺殺失敗了,大力士也爲了掩護他逃亡而身死。這一刻,年輕的張良頓悟了,想要滅秦,光靠一場刺殺是不行的。

之後日子裏,張良不再執着於刺殺。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識,並放眼天下,仔細尋找着可以在抗秦方面給自己幫助的人,並一個個去拜訪,交流。

在這段日子裏,張良快速成長起來,他明白了人心的險惡,也明白了自己的微不足道。爲了贏得更多的機會,編撰出自己被黃石公看中,並授予天書的故事來爲自己提高名氣。

這樣一來確實使得一些大人物因對這個故事產生了興趣而接見他,之後張良又展示自己過人的智慧和學識,讓這些人讚歎不已。於是,很快張良的名字就在所有的反秦勢力中開始傳播開來,他也終於找到了抗秦的正確道路。

二、項羽殺韓王成,直接將張良的半生心血付諸東流,同時也讓他看清,在當時軍閥割據的背景之下,韓國已經沒有復立的希望了

公元前209年,抗秦的號角被一幫窮苦的農民吹響了。大雨失期,這幫農民爲了逃避刑罰,悍然選擇了起義,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陳勝吳廣起義。不得不說歷史真是奇妙,一幫六國遺民掌握着龐大的人力物力,卻畏畏縮縮,反而是一無所有的農民成爲了所有人的領頭羊。

張良在成功復韓後,爲何又會選擇投靠劉邦? 第2張

戰爭進行的很順利,這幫貧苦的農民們打出大楚的旗號,很快就攻下了許多郡縣,也贏得了很多人的追隨。原本的楚國貴族們也有許多都意動了,紛紛開始出錢出力資助這羣農民。

這支起義軍也很爭氣,成功把偌大的大秦帝國攪得天翻地覆。然而,很可惜的是。農民起義軍畢竟只是農民起義軍,秦朝經歷了最初的慌忙後,立刻就穩定了陣腳。接下來,秦朝的連番打擊直接把起義軍推向了絕路。

趁着秦朝主力進攻農民起義軍的時候,其餘的六國遺民紛紛開始自立,一時間,整個天下又回到了羣雄割據的年代。

六國遺民對起義軍的情況也很瞭解,但可惜六國遺民根本沒有救援起義軍的打算。因爲六國遺民大多都是公卿世家,出身高貴,他們打心裏看不起起義軍。於是,在一衆六國遺民的漠視中,這支可悲的軍隊走到了末路。

不過,雖然這支軍隊滅亡了,但他的誕生卻開創了一個先例。在之後的年代裏,當底層百姓被上位者壓迫到極點時,總會有那麼一個人站出來,大喊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吳廣的時代落幕了,但六國遺民的時代卻剛剛開始。正是在這個時間段,張良成功藉着項梁的力量復立了韓國。可以說,此時的他已經完成了畢生夙願。

但很快,殘酷的現實再一次把他打醒。韓王成並不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帶來的軍隊根本無法像其他諸侯一樣,快速擊敗秦軍,光復韓國。反而在韓地不斷地與秦軍拉鋸,給韓地的百姓帶來了慘痛的災難。

之後還是張良藉着劉邦的軍力才一舉收復了韓國,但這卻讓他被韓王猜忌,漸漸被排擠到了韓國的政局之外。

但這並不是最可怕的,當秦朝被劉項大軍滅亡後,這幫“義軍”的內部矛盾在一瞬間爆發了。

伴隨着各自功勞、封賞和土地的爭論從一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即便是武功赫赫的項羽也彈壓不住。

張良在成功復韓後,爲何又會選擇投靠劉邦? 第3張

無奈之下,項羽只得分封諸王。但同時,爲了增強實力,項羽又以韓王成無功爲由強行將其拘禁,不久就將其殺死,派了自己的部將去接手韓地。

這一刻,忙碌半生的張良再次回到了原點。巨大的落差讓他冷靜下來,也讓他看清了天下的本質。天下不可能還像秦始皇之前的時代一樣保持割據,因爲秦始皇已經開了一個頭,他讓所有人都看到了天下是可以統一的。

在這個榜樣的帶領下,一個又一個野心家會不斷的去嘗試,用無數的死亡和鮮血去嘗試,只要天下沒有統一,這種危險的嘗試就不會停止。而在這種大爭之世,一向弱小的韓國沒有任何苟全的機率。

是的,這一刻,張良放棄了,他放棄了堅持半身的復國理想。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心灰意冷了,他的心中還有堅持,那就是韓地的百姓。韓地的百姓已經飽受戰火的荼毒了,但獨斷專行的項羽絕對看不到這一點,他會把韓地變成人間地獄。

三、張良投奔劉邦,除了希望借劉邦之力向項羽復仇外,同時也希望能儘快統一天下,讓韓地百姓遠離戰火,過上安定的日子

於是,張良立刻逃亡漢地,他深知天下只有劉邦可以抗衡項羽。而劉邦也對張良的到來驚喜萬分,他深知張良智計無雙,是能夠幫助他奪取天下的絕世大才。所以,張良剛到韓地,劉邦就封他爲候,並許諾攻下韓地後立他爲韓王。

在輔佐劉邦的日子裏,張良可謂盡心盡力。劉邦平定了三秦後,張良主動寫告密信欺騙項羽劉邦沒多少野心,只想多得點地盤享樂。並將禍水東引,讓項羽去進攻可能反叛的東方齊國。

劉邦就是藉着這段時間迅速擴大了勢力,並趁着項羽的軍隊攻打齊國時,悍然出兵,一舉攻克楚國國都,彭城。只可惜攻下彭城後劉邦故態復萌,耽於享樂,竟被項羽率少量精兵反敗爲勝。危難時刻還是張良湊了幾十個人拼死將他護送了出去。

之後,張良又爲處於低谷的劉邦謀劃了著名的“下邑之謀”,聯合英布,彭越等人組成了反楚聯盟。這一次,在劉邦、英布、彭越等諸多諸侯王的聯手之下,項羽軍在垓下大敗,最終自刎烏江,一代霸王,就此隕落。

張良在成功復韓後,爲何又會選擇投靠劉邦? 第4張

項羽死後,天下再次回到了一個相當尷尬的局面。雖然漢軍因爲擊敗了項羽而成爲威勢最大的一方。但彼時韓信爲齊王,彭越爲樑王、英布爲九江王,天下依然處於一種分裂的狀態。

按理來說,張良完全可以要求劉邦兌現諾言,復立韓國。但之後的日子裏,張良依舊在不停的爲劉邦出謀劃策,以掃平其餘的諸侯王,讓漢朝成爲大一統王朝。他也憑藉這些巨大的功勞,被後世評爲“漢初三傑”。

張良爲什麼不選擇復立韓國,其實從劉邦這個的性格就可以看出原因。用范增的話來說,劉邦這個人“貪於財貨,好美姬”,也就是說,劉邦這個人的貪慾是很強的。而覆滅項羽後,劉邦的貪又上升到了另一個層面,變成了對整個天下的貪。

雖然當時的天下還處於分裂的狀態,但以劉邦的貪婪,他決定不會允許這種狀態持續下去。而當時的漢軍又處於最強的地位,旗下猛將如雲,戰力極其強大。就算是英布、彭越這種沙場宿將都不一定能與之一戰。

這個時候,且不說劉邦會不會答應張良,幫他復國。就算答應了,這個狀態也絕不可能持久,劉邦還是會打韓地的主意。那個時候,不說張良能不能擋住劉邦的大軍,光是戰爭耗費的物資都能將韓地百姓打入萬劫不復之地。

張良在成功復韓後,爲何又會選擇投靠劉邦? 第5張

所以,爲了韓地的百姓,張良早已放棄了復國的想法。

平心而論,張良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但與其艱難曲折的心路歷程相比,卻又顯得微不足道。然而,不管怎樣,張良最終放棄復國的行爲,不僅凸顯了其作爲一個成熟政治家的專業修養,也昭示了他爲韓地百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得決心。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