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士誠是怎麼白手起家的?靠的是什麼

張士誠是怎麼白手起家的?靠的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士誠是怎麼白手起家的,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張士誠,小字九四,淮南泰州(今江泰縣)白駒場人,塔跟他的三個弟弟“以操舟運鹽爲業,緣私作奸利”。然而老張的這份營生很不好乾,平時把鹽販到富豪之家,要麼遭受人家的白眼欺凌,要麼就直接取鹽不給分文。因此,老張已經對這些狗大戶憤恨已久。

到了1353年,也就是元順帝至正十三年,他終於忍受不住,帶着他弟弟們跟李伯升幾十個人,滅掉了周圍富戶,把人家的房子也燒個乾淨,因爲害怕坐牢,就直接揭竿而起,造反啦!

當時的鹽丁生活十分苦,工作量大,又被鹽商剝削得慘,於是大家紛紛響應他,並推舉他爲大佬,很快就攻陷了泰州、興化縣,高郵。

第二年,老張覺得自己事業有成,於是自稱“誠王”,立國號爲“大周”,建元“天祐”。當時,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已經爆發了兩年,元軍鄭集中全部力量與“心腹大患”,也就是劉福通領導的北方紅巾軍主力鏖戰。

張士誠是怎麼白手起家的?靠的是什麼

元朝統治者雖很想吃掉勢力日益壯大的張士誠,但苦於力不從心。於是,張士誠便利用了這一極好的時機,擴展勢力,以圖獨霸一方,到了1356年2月,張士誠南下攻陷了平江(蘇州)、湖州、松江及常州諸路,改平江爲隆平府,並以此作爲都城,後又進稱“吳王”。

在元末羣雄的角逐中,一開始張士誠的實力便迅猛發展,造成了咄咄逼人之勢。在經濟上,他據有唐宋以後的全國經濟文化中心——江浙地區。這一帶“民物蕃盛,儲積殷富”,人才衆多;在軍事實力上,他又地南北二千餘里,“甲士數十萬,南面稱孤”,有“項羽之勢”。

張士誠的實力可謂:地富糧足,銳不可擋、其勢力之大,是以集慶爲中心的朱元璋無法與之相比的。時朱元璋的所轄之地,只不過佔有現在的安徽東南角到江蘇西南角,以及江西東北角、浙江西北角這樣一塊不大的地狹糧少的地區。

“論兵強莫如友諒,論財富莫若士誠”,而且又處於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的三面保衛之中。由此不難看出,朱元璋當時的力量無論在經紀商,還是軍事上都遠不能與張士誠相比。

既然如此,那麼爲什麼在經紀上、軍事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張士誠最後卻敗在了朱元璋之手,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呢?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張士誠“愛士”政策的不當。

張士誠是怎麼白手起家的?靠的是什麼 第2張

有比較纔有鑑別,我們只要把張士誠和朱元璋在如何對待“士”(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問題上所採取的政策作一番比較,就可以知道張士誠的失敗是勢所必然的了。其一,招士待士的原則不同

在招什麼樣的“士”和如何對待“士”的問題上,張士誠與朱元璋的做法迥然不同。在元末羣雄中,朱元璋是始終奉行唯賢是用、唯纔是舉的用人原則的,他爲求得天下賢才,採取貼“招賢榜”、設“禮賢館”、行“推薦制”,用“仕元者”。凡此種種無不注意招收有真才實學的人,並量才予以任用,從而獲得了大批有用之才。比如,明朝開國功臣之一的李善長,就是朱元璋在路上遇到的......

由此不難看出,朱元璋的招士與待士不僅僅注重招收那些已有名望之人,而且更注重招收那些經過策問而證實其確有真才實學的人,然後再委以重任,因而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與此相反,張士誠爲“招納四方賢俊”及“才識文藝之士”,雖然也開“弘文館”,築“景賢樓”,用“仕元者”。然而張士誠的招士卻不問士之賢與不肖。他既不管此人是否確有才能,又不親自加以詢問,只要願意遊其門下者,就來這不拒。

一時間,貪戀財帛美女,以肥其家的勢利之徒;在朝空有虛名,鬱郁不得志的地主儒生;以及遊手好閒,誇誇其談的文人學士,都紛紛地聚集在張士誠周圍,海闊天空,吟風弄月,歌功頌德,把張士誠搞得昏昏然。

以至於張世豪後來貪圖享樂,不理政事,將一切軍國大事皆委託給他弟弟張士信,情況就變得更糟了。張士信也不是什麼好鳥,身爲丞相,生活極度奢靡,利用職權,大肆興建樓臺亭榭,廣蓄歌姬舞女,甚至行軍作戰的時也攜婢帶妾,朝夕酣宴不斷。自己無才無識不論,又嫉妒賢能。

張士誠是怎麼白手起家的?靠的是什麼 第3張

後人在論述張士誠敗亡時,就由這樣一句話:“張氏亡國,亡於其弟士信”。但其實,張士誠之亡,何至於其弟張士信,它與張士誠所招的無用之士的誤國,是不無關係的。其二,對納諫的態度不同

雖然朱元璋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魔王,動輒就剝皮衝草,殺人全家,但他這個興趣愛好是在成爲皇帝,統一天下後才培養的,實際上在建國之前,他在求諫納諫方面做得相當不錯。他不僅愛才,並樂於聽取文臣武將的不同意見,只要說之有理,言之有據,無不擇善而行。

可以這樣說,朱元璋在元末羣雄角逐中,之所以能夠取得最後勝利,與她善於採納所用之士的良策是分不開的。

張士誠恰好與朱元璋相反,他心胸狹隘,不僅不虛心求諫,反而聽不得半點正確的意見。入崑山人郭翼,面對元朝政治腐敗,官吏無惡不作,百姓怨聲載道的局面,規勸張士誠說,如果想要成就霸業,需要“反其政休其牢之,率以乘時進取”。

何況富庶的吳地,是軍家必爭之地,若一味貪圖享樂,待到四方豪傑並起之日,即使關門自守恐怕也來不及了。這頗中時弊的言語,切合實際的計策,竟忤違了張士誠,對郭翼耿耿於懷,幾次想殺掉他,後因張士誠的妻子再三勸阻,纔沒有下手,使得郭翼得以死裏逃生。其三,愛士和好士的目的不同

張士誠是怎麼白手起家的?靠的是什麼 第4張

張士誠之所以在招士和待士的做法以及求諫、納諫的態度都與朱元璋不同,歸根結底乃在於他們的愛士、好士的目的不同。

朱元璋好士,在於他深刻認識到人才對其事業成敗的重要作用。鑑於這一認識,朱元璋在不遺餘力求得賢才之後,不僅“禮之特厚”,更重要的是對他們“皆待以腹信,帷幄朝夕”,或參預機謀,或籌運糧草,或安定地方,做到充分信任他們,以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因此使得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聚集在他身邊。

張士誠在“愛士”、“好士”方面雖有不少做法和朱元璋相似,其採取的措施在時間上還要比朱元璋早,注入1358年朱元璋提倡興辦學校,而張士誠早在1354年就下令在各州縣興辦學校了。

早先,入儒士馬世傑、郭良弼、董綬都都被羅致到他的幕下。開始做和諧有能之士對張士誠也抱有期待,想幹一番事業,以發揮自己的才能。可是,張士誠在據有江浙富饒之地後,開始過着安逸的生活,只想保住這塊地皮,永世享樂,不願意冒風險,再加上他心胸狹窄,疑心又重。對所招之士,除了給予優厚的待遇和空有其名的爵位外,對他們既不信任,又不重用。

歷史事實證明:決定戰爭的勝負,固然取決於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對比,但要使上疏條件充分發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雙方的人才儲備,當然這裏的“人才”指的是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的人,而不是那些沒有展現才能的“人才”。張士誠之所以失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沒有真正認識到知識分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