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備入川是一件大事 劉備爲什麼只帶黃忠而不帶關羽和張飛

劉備入川是一件大事 劉備爲什麼只帶黃忠而不帶關羽和張飛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劉備入關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劉璋的邀請進入西川。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設想,劉備要奪取益州,可以說,這給劉備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但是,劉備入川,手下的能戰之將關羽和張飛誰都沒有跟隨前往,而是帶了一個剛剛加入的並沒有多大名氣的黃忠。那麼,劉備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劉備入川是一件大事 劉備爲什麼只帶黃忠而不帶關羽和張飛

劉備要保根本

在獲取荊州之前,劉備長期是處於東遊西走居無定所的狀態,只有在有了荊州,而赤壁之敗又令曹操大傷元氣之後,劉備這個“天下英雄”纔可以算得上是名副其實。但是,說出來讓人喪氣,這個荊州卻是他從孫權手中借來的!孫權爲什麼要把荊州借給給劉備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用他來抵禦曹操。第二年曹操征伐孫權,劉備想回去救援,說曹操的大將樂進“在青泥和關羽相對”,也說明關羽在一直對敵曹軍。不過,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以後,很快就後悔了,所以此後當來自曹操的軍事壓力稍緩了一些,兩家就打了起了。戰事是孫權發起的,理由就是要討回荊州,因爲兩家有協議,就是劉備得到西川后,要將荊州還給東吳。但劉備關羽雖然理屈詞窮,但他們知道荊州的重要性,所以他們寧可違約訴諸武力也不能把荊州還給東吳。事情非常明顯,有荊州的劉備就是一個奪取天下的雄主,沒有荊州的劉備,只不過是偏安一隅的土財主。後來諸葛亮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做了更多的努力,但還是不能成功,原因蓋在於此。

回到劉備入川,這時候的劉備,西川還沒有到手,只有荊州纔是他的立足之地,他必須要首先“保本”,然後纔可以考慮西川這個“厚利”。劉備這個人雖然名氣很大,但在來到荊州之前,真正屬於自己的兵馬卻不是很多,短時間的有過徐州,還出了個徐州將領曹豹造反。因此,能戰之將又爲自己信得過的將領也就是關羽和張飛。既然是孫權用他來抵禦曹操,他當然要把主要力量放在對敵曹操方面,而曹操志在天下一統,也不會徹底放棄奪取荊州,即便是自保,也必須留下兵馬防備荊州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離開荊州,守衛荊州的任務就留給了手下的第一大將關羽。

劉備入川是一件大事 劉備爲什麼只帶黃忠而不帶關羽和張飛 第2張

但是,劉備入川還有兩項不確定的因素:一是前途難測,二是有後顧之憂。劉備進入西川,雖然是劉璋邀請,但他畢竟不僅僅是前去幫忙,而是有着自己的打算,那就是奪取益州。到人家的地方去,即便是劉璋再無能,劉備也難說有一定的把握,再昏的君主也會有幾個死忠的,劉備不能不妨。因此,劉備把張飛放在了宜都。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劉備入川出現變故,身後有人接應。當劉備進入西川得到了劉璋的熱情接待以後,他自身暫時沒有危險了,但另一個潛在危險又讓他擔心了,這就是東吳,既然是借來的荊州,人家隨時都會收回去的。這樣以來,張飛又回到了南郡。這時期有一個著名的事件叫做“截江奪阿斗”,孫權接回了妹妹,足可以看出他隨時都可以奪回荊州。只不過是張飛的防備和來自曹操的壓力讓孫權還不敢輕舉妄動而已。

劉備入川是一件大事 劉備爲什麼只帶黃忠而不帶關羽和張飛 第3張

這就是劉備爲了保根本不得不做的選擇。

這也是一種韜光養晦的策略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也是劉備的一種韜光養晦策略。作爲武將,關羽張飛可以說已經是名震天下,曹營中人稱他們是“萬人敵”,名將周瑜稱他們是“熊虎之將”,可見他們是多麼的令人畏懼!劉備帶這樣兩個人入川,一上來就做出這樣一種氣勢洶洶的架勢,那不是要把劉璋嚇倒嗎?即便是劉璋無能,那他手下的人還不得嚇趴下呀!劉備一個人入川,就已經讓益州很多人警覺了,這三個人或者是兩個人一道來,那不是會讓更多益州人在劉璋面前說三道四了嗎?周瑜曾經說過,要把劉備和關、張分開,不能讓他們聚集在一起,如果三人都在疆場,就如同“蛟龍得雲雨”,恐怕很難將他們制服。劉備既然是以幫助劉璋的名目出現,就絕對不能先引起劉璋的猜疑。

說起來劉備還真是老謀深算,實在說,奪取西川,還真是政治大於軍事,假如劉璋能夠得到多數人的擁護,劉備根本就不敢擺開了和他交戰。反過來說,因爲劉璋無能,劉備只需要進去,就可能尋找到機會,而不必一上來就做出把人嚇倒的架勢。

還有一點也必須要明白,劉備是一個馬上皇帝,南征北戰這麼多年,無論是左將軍還是荊州牧,都是靠自己指揮軍隊打下來的,即便是關羽張飛,也是跟着他東征西討鍛鍊成長起來的。也就是說,劉備既是統帥,也是一個武藝高強的將軍,入川打仗,劉備沒有任何問題。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纔會把關羽張飛全都留下自己帶兵入川。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