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曠是什麼人?他爲什麼會在歷史上消失?

王曠是什麼人?他爲什麼會在歷史上消失?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曠爲何在歷史上突然間消失了?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王羲之,雖然在書法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他的童年卻十分的不幸,因爲在他七歲那年,因爲一場戰亂,領兵南征北戰的父親王曠突然間消失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一方鎮將

王曠是什麼人?他爲什麼會在歷史上消失?

王曠,在西晉末年也是一位能臣。在那場空前的浩劫“八王之亂”時,王曠在丹陽任太守,鎮守一方。他深知朝廷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天下已經大亂,靠什麼也不如靠自己,任內,他不等不靠,積極組織當地民衆整合成民兵,保境安民,頗受民衆愛戴。

後來,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中勝出,全面掌握了朝政大權。可是,地方上依然是豪強、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不久,將軍陳敏殺到丹陽,與王曠交戰。王曠戰敗後,被迫逃走。

正在此時,王曠得知自己的姨表兄弟琅邪王司馬睿奉命鎮守下邳,就去投奔。在下邳,王曠給司馬睿分析天下形勢,認爲天下大亂已經不可收拾,外族入侵難以阻擋,爲今之計,只有到江南避禍,或可有所作爲。

得到司馬睿首肯後,他一方面聯絡堂兄弟王導,由王導出面聯繫好友、東海王司馬越的司馬王衍向司馬越闡明保守江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請徐州刺史裴盾、安東府長史裴邵轉請於他們的親戚東海王妃,讓王妃吹吹枕頭風。

最後,此事得以成真,司馬越採納了鎮守江左之議,以司馬睿爲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鎮守建鄴。在王導等人努力下,臨沂王氏和當地其他大族千餘人與司馬睿一同攜家南渡,到江左發展去了。

不過,王曠並沒有同老表司馬睿一同渡江,而是被司馬睿安排到了淮南做太守。淮南,雖然地處於江北,但是對於江南的建鄴起着屏障作用,位置十分重要。

但是,此時的王曠十分清楚,自己是替老表司馬睿守淮南,不是給司馬越守淮南。所以,對於在朝中掌權的司馬越下達的命令,他並不是多麼積極的去執行。這樣一來,無形中也爲他的人生埋下了悲劇的因子。

二、落入圈套

王曠是什麼人?他爲什麼會在歷史上消失? 第2張

晉懷帝永嘉二年(308年),匈奴漢王劉淵正式稱帝,年號永鳳。次年(309年),劉淵派遣兒子劉聰及大將王彌,以石勒爲前鋒都督,進犯西晉的上黨,圍困了壺關。西晉幷州刺史劉琨派兵前去救上黨,黃肅、韓述領兵迎戰匈奴軍隊。在西澗一戰,劉聰領兵擊敗韓述,陣斬降兵上千人。在封田一戰,石勒領兵打敗黃肅,殺敵數百人。西晉戰敗。

正在此時,東海王司馬越想起了王曠這個平時並不怎麼聽話,且對自己有二心、不忠誠的人。對付這樣的人,處理掉是最妥當的辦法。可是,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一是因爲琅琊王氏是大族,不能輕易得罪,二是因爲王曠與司馬睿是姨表兄弟,又是司馬睿的親信,動起手來難免投鼠忌器。如今,匈奴人殺來了,讓他領兵去救援,殺敵報國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再合適不過了,儘管上黨距離淮南是那麼的遠。

接到司馬越以朝廷的名義下達的旨令,王曠沒有抗旨不遵的理由。因爲他若是抗旨不遵,很可能會殃及自己的後臺老闆琅琊王司馬睿。爲了不讓老表爲難,王曠咬咬牙,決定出徵。

於是,在永嘉三年(309年)秋天,王曠與施融、曹超二將率領三萬軍隊,開始了馳援遠在千里之外的上黨地區。等他們到了那裏,已經到了深秋或初冬時節。

這注定是一場悲壯的戰鬥。

王曠等人率軍行軍千餘里,渡過黃河、翻越太行山,奔赴到抗擊外敵入侵第一線時,在北方常年與外族作戰、積累了許多與匈奴軍隊作戰經驗的劉琨已經戰敗,放棄了對壺關的救援。也許,在劉琨看來,救援已經失去了必要性和現實性,浪費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戰爭一再失敗,還有何意義繼續戰鬥。朝中掌權者還在爭權奪利,國家已經岌岌可危,需要救援的地方太多了,自己能在一方保境安民就已經不錯了。

王曠率軍來到了長平,這裏正是五百七十年前秦國和趙國進行大戰的地方。他不想讓自己成爲第二個趙括,更不想讓晉軍成爲趙軍。可是,這注定是一場沒有什麼懸念的戰鬥。他部下的這三萬人,哪裏會是匈奴人的對手。

戰鬥很快就結束了。施融、曹超和三萬晉軍陣亡,作爲一軍主將的王曠卻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了。

三、下落成謎

王曠是什麼人?他爲什麼會在歷史上消失? 第3張

王曠率領晉軍與匈奴軍隊決戰的時候,已經到了這年的冬季。他的敗報傳到京城洛陽的時候,應該是年底了,而傳到建鄴的時候,估計更晚,可能是第二年的春季了。

與他一起去的施融、曹超和三萬晉軍戰報上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陣亡了。也就是說,除了主將王曠,這支軍隊都已經爲國捐軀,以身殉國了。那麼,這支軍隊的統帥大將王曠呢?沒有下落了。

按理說,作爲統軍大將,下落最應該清清楚楚的就是他王曠,是死是活,總該有個說法呀。可是,偏偏是他,弄了個下落不明。

這裏面肯定有問題,問題在哪呢?

東海王司馬越沒有說明原因,或者不便於說明原因。因爲上黨地區周圍還有許多晉軍控制的地方,他卻捨近求遠,派王曠率軍從淮南開拔,馳援千里之外的上黨,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其險惡用心不言而喻。

琅琊王司馬睿也沒有說明原因,可能是沒法說明。爲什麼呢?七八年後,即西晉滅亡後的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東晉,對於有功勞的王氏族人一律加官進爵,許多功勳遠遠低於王曠的人都被表彰賞賜了,對王曠卻隻字不提,諱莫如深似的。按說,作爲姨表兄弟,司馬睿與王曠還有些血緣關係,爲何不旌表厚贈已經爲國捐軀的王曠呢?

後人據此推測,司馬睿之所以在稱帝后不厚贈追封王曠,是因爲不能提王曠的名字,王曠的所作所爲令人蒙羞。一提及王曠,恐怕王氏族人都會感到不自在。王曠很可能沒有陣亡殉國,極有可能是戰敗被俘投降匈奴了。西漢時,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戰敗投降匈奴,爲人不齒,漢武帝還因此斬殺了他的不少族人,現在王曠竟然也走了李陵的老路,司馬睿如何處置對他建立國家政權立下大功的王氏族人爲好呢?殺了,萬萬不可。因爲現在是“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沒有“王”,哪有司馬睿的“馬”?

王曠是什麼人?他爲什麼會在歷史上消失? 第4張

直至永和十一年(355),王曠的靈柩運回了東晉,與王羲之的母親合葬。王羲之在誓墓上寫道:“羲之不天,夙遭閔凶,不蒙過庭之訓。母兄鞠育,得漸庶幾。”說明他在七歲以後,再也沒能見到自己的父親,至今仍心不得安。

永嘉三年(309年),西晉與匈奴進行的長平之戰,西晉戰敗,敗軍之將王曠可能是死了,也有可能是戰敗就此隱居了,更可能是投降了。無論如何,反正是過了好多年,他死後,靈柩才被運回東晉,也算是葉落歸根了。

王羲之沒有在誓墓上旌表父親的戰績功勳,估計也是爲尊者諱,沒提那不光彩的事兒。若是父親殉國而死,那絕對是子孫的驕傲,又怎會隱飾呢?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王曠的結果不光彩,所以史書上纔會留下“下落不明”的一個不是結果的結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