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隆基是個什麼樣的皇帝?爲何前後反差那麼大?

李隆基是個什麼樣的皇帝?爲何前後反差那麼大?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的歷史上,能夠善始善終的皇帝屈指可數,李隆基就是其中一位前後反差特別大的皇帝,帶你走進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是個什麼樣的皇帝?爲何前後反差那麼大?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的開局是一路走高,他一手結束了李唐陰盛陽衰的局面,剷除了太平公主、韋皇后、上官婉兒等人爲首的後武則天時代的專權者。隨後他任用姚崇宋璟兩位丞相,一改中宗以來的政治頹勢,大有貞觀時期的繁盛樣子,開創了開元盛世。但是隨着宰相張說的改革,把大多數的權力都收到了宰相手中,大唐進入了一個逐漸走下坡路的局面。

我們以李隆基泰山封禪以分界線,封禪之後的大唐出現了衆多亂象,無論是後宮、權宦還是宰相都在互相爭鬥中。究其原因就是一山不容二虎,以前的姚崇宋璟都是首席宰相,輔相都是老好人,所以一剛一柔不會產生爭執,但是後來的宰相一個比一個強勢,誰都想壓誰一頭,焉有不亂之理?而宦官高力士和王毛仲之間更是不能相容,都認爲對方“全盛逾己”,互相都想剷除對方。整個宮廷之中陷入了開元前所未有的爭鬥之中,李隆基此時只是在和稀泥,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隨着年齡的增大,對於朝政越來越鬆懈,同時也滋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宦官奸相,如李林甫、楊國忠等人,把持朝政,矇蔽聖聽,到了天寶年間整個國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之中。

而這個時候的李隆基已經不是開元初期的李隆基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在傾國傾城的楊玉環身上,無心治理國家。同時他還輕信小人,安祿山一次次的露出反叛的跡象,李隆基卻熟視無睹,反而更加信任安祿山,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爆發,整個李唐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唐玄宗李隆基此時還不知悔改,輕信宦官,明知是劣勢,還是爲了所謂的朝廷尊嚴逼潼關守將哥舒翰主動出擊,結果就是慘敗,安祿山軍隊直逼長安。最終李隆基也嚐到了苦果,逃離了長安,向西南而去。

李隆基是個什麼樣的皇帝?爲何前後反差那麼大? 第2張

馬嵬驛之變

而李隆基拋下長安百姓逃亡的行爲,也激怒了隨行的禁軍,再加上連日的奔波勞累,以陳玄禮爲首的禁軍發動了馬嵬驛兵變。禁軍先斬了楊國忠,又逼李隆基殺了楊貴妃,因爲在他們眼裏就是因爲這個女人才導致了安史之亂,最終李隆基無可奈何,痛失愛妃。

在馬嵬驛事變之後,太子李亨認爲一味地逃跑不行,想殺回長安,李隆基不同意。於是李亨和父皇分道揚鑣,自立爲唐肅宗,準備平定安史之亂。就在這裏,李隆基也就完全失去了人心,跟在身邊的只有少數的官員和宦官,向西南而去。最終,安史之亂在肅宗的領導下,在郭子儀和李光弼等人的輔佐下,成功的平定,李隆基也回到了長安,回到了自己登基之前的興慶宮。興慶宮是他的根,坐落於坊市之中,來往的百姓看到李隆基還高呼萬歲,這讓李隆基很是高興,感覺自己一生圓滿了,可以安度晚年了。

但是人心與權力一旦碰撞,就顯得那麼脆弱,那麼的不堪一擊。宰相李甫國一次又一次的向肅宗上奏,說太上皇對權力還不想放手。這麼一說,肅宗就感覺到了威脅,又不好明說,顯得進退兩難。但是接下來李甫國對李隆基的所作所爲他都默認了,這說明了什麼呢?只能說皇家無親情啊!

興慶宮

李甫國慢慢的將李隆基的快樂奪取,李隆基喜歡射獵,就把他的馬全都趕走;他喜歡高力士,就把高力士流放,他喜歡在興慶宮住,就把他挪到皇宮內居住,美其名曰肅宗早晚請安方便,其實就是一種軟禁和監視。

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李隆基去世了。不知道他去世的時候會不會後悔自己後半生的所作所爲,會不會吼吼認安祿山爲乾兒子,會不會後悔離開長安。如果他一直像剛登基的時候那樣勵精圖治,我相信,李唐王朝絕對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但是話說回來,李隆基合唱又不是一個可憐之人呢?他認安祿山爲乾兒子是不是因爲自己的兒子對自己不好呢?晚年的李隆基連最簡單的快樂都失去了,最終鬱鬱而終。

堅持

所以啊,我們做事情不可以半途而廢,一定要善始善終,一善到底,不可轉善爲惡。一切事情只要你堅持下來了,最終的結果都不會是壞的,可能暫時沒有什麼明顯的收益,但是不可以放棄,只要堅持,終歸有一天可以看到回報,見到光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