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洪武三十年發生了什麼事?朱元璋爲什麼會大開殺戒?

洪武三十年發生了什麼事?朱元璋爲什麼會大開殺戒?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朱元璋爲什麼會在洪武三十年大開殺戒?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明,洪武三十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11名大臣被凌遲處死,85歲主考官被流放千里,那麼朱元璋爲何大開殺戒?話得從頭說起。

公元1937年的農曆二月,三年一期的科舉考試又到了,帝國各地的學子們都齊聚帝國首都南京,準備在此大顯身手,人人都想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自隋唐之後,科考是帝國政府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到明清之時,科考制度已經非常成熟。科考開始之前,朝廷都會按照慣例指定主考官和副主考官。在家天下的封建帝制時期,朝廷其實就是皇帝說了算,尤其是皇帝比較強勢的歷史時期。

當時作爲大明皇帝的朱元璋當仁不讓要欽定人選,他經過考量之後,親自任命了這年的正主考官和副主考官。前者叫劉三吾,後者叫白信蹈。

劉三吾年已85歲,是德高望重的翰林學學士,正五品。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對劉三吾非常信任。

白信蹈的級別非常低,正八品,是紀善所的紀善。所謂記善所,其職責爲“掌諷導禮法,以教王爲善”。設置於洪武三年。這個機構,說到底沒什麼實際權力,但是卻與皇室接觸較多,故亦爲朱元璋信任之人。

正因如此,雖然這二人官職很低,但其才學和人品都很過硬,朱元璋認爲只要這樣的考官負責人才能主持公道,爲朝廷選拔出有真才實學的可用之才。

洪武三十年發生了什麼事?朱元璋爲什麼會大開殺戒?

接受朱元璋的任命之後,劉三吾和白信蹈自然不敢懈怠,他們當然也明白皇帝之用意,所以工作起來,非常認真。可以說從前到後,組織得非常成功,經過一段時間緊張的忙碌之後,爲朝廷選拔出了52名成績優異的考生,第一名叫宋琮。

接着,這52名貢士要接受殿試。所謂殿試,是科舉的最後一步,科舉地點也非同尋常,在朝廷的大殿裏,主考官更是不敢仰視,乃是當今皇帝朱元璋。此外,殿試還有一個特點,能參加殿試的考生,即貢士,已經進入了帝國的人才庫,參加殿試不過是讓皇帝根據成績排名。皇帝根據考生成績劃分爲三等,即三甲,一甲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爲進士出身;三甲若干,爲同進士出身。

在殿試結束後,朱元璋根據51名考生(貢士52名,但史載中參加殿試的是51名)的成績,御筆對考生做了排名,三甲3人,二甲13人,三甲35人。朱元璋欽批的狀元叫陳an(備註:該字左邊爲“安”,右邊是“耳朵旁”,此字爲生僻字,打不出來),祖籍福建閩侯縣;榜眼叫尹昌隆,祖籍爲江西吉安;探花叫劉諤,祖籍浙江會稽。

至此,殿試收官,金榜已出,該屆科考算是結束了。作爲該屆科考的正、副主考官劉三吾和白信蹈也算是圓滿完成了皇帝朱元璋交辦的工作。按說,工作完成如此出色,接下來就該等着皇帝的獎賞了,比如提拔一下之類的。

但是事情的發展,卻出現了意外。意外之處在於,該屆科考最後金榜題名的52名新科進士,全部都是南方人士。這個特殊的情況出現後,首先炸鍋的當然是北方科考學子們。接着,大家又發現該屆主考官劉三吾也是南方人。這種聯繫,很容易引發猜測,大家都認爲這是劉三吾故意袒護南方學子的明顯表現。

結果最後北方學子就組成了一支隊伍,堵住了禮部的辦公大門,說“劉三吾舞弊,取士不公”,要求“嚴懲科舉舞弊”。

禮部官員看到這個情況,也不敢怠慢,安排辦事官員一邊安撫學子,一邊急忙呈報皇帝朱元璋。

洪武三十年發生了什麼事?朱元璋爲什麼會大開殺戒? 第2張

朱元璋聽完情況彙報後,知道事情比較嚴重,立即在朝會上專門對此問題進行了商討,結果是成立專門的調查組來調查此案,想以此堵住北方學子的嘴。

朱元璋欽點的這個調查組成員名單,也頗爲耐人尋味,調查小組的負責人叫張信,張信是洪武二十七年的狀元,目前是個從五品的侍讀學士。成員有周衡,此人在史載中是以“忠直敢言”著稱的,還有黃章等大臣。這幾位被朱元璋欽定爲調查人員,主要是他們的官聲以公正、正直。不過還有三個人,便是本年科考中三甲,分別是狀元陳an,榜眼尹昌隆、探花劉諤。

朱元璋這樣做,頗具深意,充分體現了他老辣的政治手腕。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北方學子指責劉三吾對南方考生舞弊,那麼朱元璋就安排這三甲進入調查組,一方面可以看做是對他們三人的試煉,如果出問題,這三人很有可能要和劉三吾一起承擔;一方面是他們三人也是朱元璋親自認可的人才,以此間接告誡北方學子,這三甲是具有真才實學,是自己親自選定。

一個安排,兩種意思,就看怎麼理解。

調查組經過認真的複查閱卷,發現劉三吾等沒有舞弊。實際上,朱元璋對劉三吾還是非常信任的。想當初,在洪武十八年,73歲的劉三吾被推薦給朱元璋,爲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深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不但賞賜劉三吾朝鮮玳瑁筆,而且有宴會活動,都安排劉三吾坐在中間,以視對他的敬重。

原本朱元璋想用調查組的調查結果堵住北方學子的嘴,可是沒想到北方學子腦得更兇,他們開始指控調查組的大臣和劉三吾是串通好的。更糟糕的是,朝中的北方大臣也暗中心生意見,質疑張信等調查組的調查結果。這一鬧,搞得所有的輿論焦點不但要求查劉三吾等舞弊,還要求懲罰張信等。

北方學子明顯是故意挑事,但在整個科考中,北方學子相比南方學子,確實屬於弱勢羣體,無論是水平、還是羣體。作爲弱勢羣體,想通過挑事打壓一下南方學子、改善一下北方學子的地位,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理解歸理解,這事現在怎麼辦呢?

明建國三十餘年,第一次出現這個科考問題,沒有前車之鑑,這個局面,問題明顯很嚴重,那麼該如何收場?必須要有一個兩全之策才行,既能保全自己的皇帝威嚴和麪子,又能合理平息北方學子們的不滿。

這事看似簡單,是科舉考試問題,但對於身爲政治家的朱元璋而言,這可不是一個小小的科考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爲北方考生可不是僅僅代表的是一羣學子,而是整個北方的人民。其深層因素爲:明雖建國三十餘載,但是北方並不是絕對局勢穩定,各種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甚至還有戰爭;此外,在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受牽連的人多達數萬,其中就有科考而進入仕途的官員,因此使得北方學子對於科考已經熱情大減,就連參加科考的人數也出現了降低。

洪武三十年發生了什麼事?朱元璋爲什麼會大開殺戒? 第3張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朱元璋不能妥善處理該科考事件的話,很有可能使得北方人心離散,嚴重影響帝國的穩定和統一。朱元璋的立場,決定了他處理事情的方式。這就是所在位置不同,考量事情和處理事情的結果之不同。

既然朱元璋清楚事情的內在隱情,當然要儘量滿足北方學子的要求,以平息北方學子內心的不滿情緒。而北方學子的最急迫的訴求是什麼呢?當然是考取功名。既然如此,那就滿足。朱元璋下了一道旨意,處理結果就是:

“翰林儒臣考下第卷中擇文理優長者,得六十一人。”

也就是說,在朱元璋的旨意之下,翰林院的官員從主考官劉三吾的主持的考卷中,抽出北方學子的考卷進行批閱,選出61人。接着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同年的六月初一舉行了殿試,也就是這年的第二次殿試。

殿試後,朱元璋欽定三甲名單,三甲3人,二甲29人,三甲29人。

既然朱元璋認可了北方考生的錄取,並且欽定了三甲,那麼言下之意也就是說朱元璋默認了北方學子之前對於劉三吾等人的舞弊指控。

既然默認了,如今北方學子已經安撫,接着就該處理劉三吾等人的問題了。朱元璋令刑部辦理此案。

洪武三十年發生了什麼事?朱元璋爲什麼會大開殺戒? 第4張

刑部根據皇帝朱元璋的意思,把劉三吾、張信等14名大臣全部抓捕。因爲罪名已定,刑部也不用審理,直接按照朱元璋的旨意辦理案件即可,定罪、執行。

結果非常悽慘:副主考官白信蹈、調查組負責人張信、成員黃章、周衡、狀元陳an、探花劉諤等11人,全部被判以凌遲處死。其中狀元陳an、探花劉諤不是當時立即處死,而是先流放邊疆,又召回以凌遲處死。

與該科舉案有關聯的14位大臣,活下來的僅3人,分別是朱元璋首次欽定的榜眼尹昌隆、調查組的一個大臣戴彝,以及劉三吾。

主考官劉三吾原本是被判爲凌遲,但朱元璋念其年齡太大,已經85歲,特法外開恩,將其流放三千里,《明史》中記載很明確:

“三吾以老戌邊。”

意外的是,朱元璋原以爲劉三吾年老體邁,必然會死在邊境之地,豈料這老頭骨頭很硬,一下活到朱元璋駕崩建文帝繼位,建文帝特赦了劉三吾,被免罪召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