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堂邑父是什麼人?以叛臣的身份,爲大漢撐起了一片新的曙光

堂邑父是什麼人?以叛臣的身份,爲大漢撐起了一片新的曙光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堂邑父是什麼人,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叛徒,在現代漢語中意指有背叛行爲的人,特指背叛祖國或背叛革命的人,此語最初見諸於晚唐宰相李德裕《武宗改名告天地文》中的“北制強虜,東翦叛徒。”

此後,北宋佛教史學家贊寧在《傳載》中記述:“我苟必破叛徒,天合助順”,現代文學家郭沫若也於歷史劇《屈原》中出現過:“你簡直是先生的叛徒”的經典臺詞。

因此,自古至今,叛徒都是對變節走狗的特稱,只要一旦揹負上叛徒的罵名,就難以再度回到原點重新做人。以唐國強版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大罵司徒王朗的話來說,叛徒就是“一條斷脊之犬,豈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

堂邑父是什麼人?以叛臣的身份,爲大漢撐起了一片新的曙光

從相對關係而言,其實,叛徒也只是相對的。一個歷史人物對於某個政權、組織,乃至整個民族,倘若全然不顧予以捨棄而另覓新歡,對於原先的夙地來說,毫無疑問此人就是叛徒,而對於接納的對方來講,顯然投入麾下的人物簡直就是功臣。

如果以這種帶上“有色眼鏡”來作爲人物的評判標準,那麼毋庸置疑,叛徒都是壞人!那麼,窮盡史海,歷史上做叛徒的人物一定都是壞人?

我看未必!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有這麼個人,此人卻以叛臣的身份,爲大漢撐起了一片新的曙光,爲張騫圓滿完成出使西域立下了赫赫功勞,更爲漢武帝狠揍匈奴奠定了堅實基礎,此人就是匈奴族人堂邑父。

關於堂邑父此人,有關他的個人身份詳情記載不詳。太史公司馬遷也只是在《史記》中以“善射,身強體壯,武藝傍身”寥寥簡短的數語匆匆帶過。

雖然司馬遷惜墨如金,但透過字裏行間所包含的信息,我們可以得出堂邑父此人身強體壯,就算不是施瓦星格塊頭的肌肉男,也起碼抵得上街頭殺豬的屠戶身板。

而從另則信息中,我們能得出此人不僅身材結實,射箭也是一把好手,加持擒拿格鬥於一身,顯然是個幹私人保鏢的天然材料。

對於堂邑父的出身,史料中大略記載了公元前166年,漢匈之戰中,堂邑父作爲俘虜被賞賜給了漢文帝的女婿堂邑侯陳午做家奴,堂邑父姓氏應該由此而來,此後,堂邑父在史料中又被稱呼爲甘夫。

漢武帝即位初期,國家實力日漸強盛,年輕氣盛的劉徹不願繼續奉行屈辱的漢匈和親政策,在聽說大月氏國王的頭蓋骨被匈奴人砍下製成了酒器,大月氏舉國西遷,漢武帝決定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合理夾擊匈奴。

堂邑父是什麼人?以叛臣的身份,爲大漢撐起了一片新的曙光 第2張

張騫爲了完成使命,選定了匈奴人堂邑父作爲侍從,並於公元前139年,組成了100多人的西部探險小分隊自長安出發奔向未知的西域。

但張騫一行人的運氣並不好,在他們剛離開長安城進入河西走廊後不久,匈奴人的騎兵生擒了這票人,並獻給了君臣單于,君臣單于以張騫等人“無證偷渡”爲由扣留了這批人,但礙於漢匈皆爲兒女親家沒有處死張騫。

然而,匈奴人卻並不放心張騫,此後更是輪番對其進行了威逼利誘,張騫卻時刻保持着“持漢節不失”氣節令匈奴人無計可施。

匈奴人於是就想到了以美色軟化張騫,同時在張騫身邊安插個“女間諜”以備無患,不僅如此,爲了防止張騫私自逃跑,匈奴單于還輪批次在張騫住所實行“監視居住”,以確保其不會外逃。

就這樣,張騫在匈奴整整待了十年,而隨着年久懈怠,匈奴人也逐漸放鬆了對張騫的監視,張騫瞅準機會帶着匈奴老婆和堂邑父跑路,逃出了匈奴的控制範圍。

但要從匈奴的茫茫草原,逃奔到萬里之遙的大月氏,且不說匈奴人的追兵,光就阻絕在西域的戈壁流沙和冰封雪山,沒有貝爺特種兵出身的野外生存技能,還沒到大月氏也得半路變成一堆枯骨。

在這種情況下,出身匈奴族的堂邑父的作用就展現出來了。每當小分隊遇到斷糧斷水時,堂邑父就會千方百計憑藉草原生活經驗尋找水源,甚至用弓箭射殺飛鳥走獸來獲取食物。

最終,在嚮導堂邑父的幫助下,張騫一行人歷經九死一生渡過劫難抵達大月氏,並完成了出使的任務,雖然此時的大月氏已無心復仇,但張騫出使卻鑿通了西域,中原從此逐漸與西域的關係密切了起來。

此後,張騫在堂邑父的策劃下取道崑崙山北麓的“南道”,經“莎車”、“于闐”、“鄯善”,再過青海歸漢。然而,當張騫等人抵達青海,眼見漢疆在望時,卻發現此時的青海也被匈奴人所控制,張騫、堂邑父等人再次淪爲匈奴的人質。

堂邑父是什麼人?以叛臣的身份,爲大漢撐起了一片新的曙光 第3張

在匈奴做人質的一整年時間內,張騫、堂邑父時刻籌劃着逃歸漢朝,但也就在此時,匈奴內部爲爭奪王位發生混戰,自亂不暇的匈奴無法顧及張騫等人,堂邑父立即帶着張騫逃回了長安城。

經過13年的萬里奔波,原先100多人的小分隊,此時只剩下堂邑父和張騫了,而當衣衫襤褸的二人進宮面聖時,漢武帝劉徹以13年的韶華終於盼回了望眼欲穿的張騫,君臣相見感慨萬千涕淚橫流。

張騫此行耗時13年,雖未完成漢武帝劉徹交代的皇命,但由於13年的探險生涯讓漢朝對西域諸國風土人情和形勢有了直觀的認識,由此,漢朝奠定了打開西域諸國的“情報系統”,爲此後漢匈血戰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而對於這一切,張騫雖然出使有功,但倘若沒有“叛徒”堂邑父的忠心護主和悉心照顧,歷史上或許就沒有張騫鑿空西域的佳話了,漢匈之戰在知己不知彼的情況下,要取勝也許付出的恐怕是更大的傷亡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