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皇太極能越過蒙古,揮師入關靠的是什麼?

皇太極能越過蒙古,揮師入關靠的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皇太極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號稱10萬後金大軍,繞開袁崇煥構建的寧錦防線及山海關,千里奔襲,借道兀良哈蒙古勢力範圍,從薊州邊鎮的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破長城防線。

京師震動!!!自努爾哈赤起兵反明開始,這是後金軍隊第一次殺進長城以內。

10月26日,皇太極率領後金軍隊輕鬆突破長城關卡後,下一步就是關內重鎮遵化,這時候明朝兵部尚書袁崇煥急令平遼總兵趙率教領4000關寧鐵騎日夜兼程,試圖趕在後金軍隊之前搶先回防遵化,不幸的是,趙率教在回防的途中遭遇皇太極的伏擊,全軍覆沒。

隨即,遵化陷落,這對明朝來說,不亞於睛天霹靂,要知道遵化距離北京城僅僅150公里而已,在今天不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而按照當時的行軍速度,最多不超過三天,後金軍隊就可以殺到北京城下。

由於遵化阻擊戰的失敗,袁崇煥不得不啓動第二套方案,親率9000關寧鐵騎在距離北京城90公里處的薊州佈防,並且向崇禎皇帝保證,誓死阻截後金軍隊,決不讓皇太極過薊門一步。

皇太極能越過蒙古,揮師入關靠的是什麼?

遺憾的是袁崇煥的計劃再一次落空了。

皇太極並未選擇強攻薊州,而是從薊州城北面繞了過去,直接奔向通州,通州是什麼概念?這是北京城以東最後一道關卡,距離京城只有20公里,通州一旦被突破,下一步直接就到北京朝陽門下了。

這也是爲什麼後來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明知實力懸殊,清朝名將僧格林沁依舊義無反顧的率領3萬步騎在通州的八里橋死磕,因爲實在退無可退了。

這時候袁崇煥走了一步大臭棋,最終爲自己埋上殺身之禍。

由於忌憚後金軍超強的野戰能力,害怕落入皇太極的圍點打援陷阱,袁崇煥並未選擇直接追擊,而是選擇駐守在通州以南30公里左右的河西務,放任皇太極直接越過基本沒什麼防守力量的通州。

11月20日皇太極兵臨北京城下,正式對北京城發動攻擊,史稱“己巳之變”。

令人疑惑的是,承擔拱衛京師重任的的薊州防衛系統,爲什麼如此的不堪一擊?皇太極從破關開始,幾乎都沒有遭遇任何有力的阻擋,一路勢如破竹直搗京師。

據險而建的薊州長城防線爲何不堪一擊?

從山海關到居庸關一千多公里的長城防線,一百餘個關隘,基本都是沿着山形險要之處而設,而薊州緊鄰北京城,戰略防禦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薊州段城牆的建造標準之高,也是遠遠強於其他地段的長城,構建明朝北方長城防線的九個邊鎮中,薊州鎮的防禦指數無疑是最強的,牆臺之堅歷來有“獨甲於諸鎮”之稱。

皇太極能越過蒙古,揮師入關靠的是什麼? 第2張

讀明代歷史的時候,經常有看到有一個職稱叫總督薊遼,尤其明末出現最爲頻繁,所謂總督薊遼,其實主要負責的就是從山海關到居庸關這一條防線的軍務,因爲這條防線對於保衛京師來說意義最爲重要。

原本從居庸關到喜峯口這一段薊州長城防線,分爲西、中、東三協,大致範圍爲密雲以西到居庸關一帶爲西協,密雲一帶爲中協,密雲以東一帶爲東協,而薊遼總督則坐鎮密雲,統籌整條防線戰略指揮。

但是自從努爾哈赤起兵反明之後,遼東戰局節節敗退,給明朝造成了極大的軍事壓力,因此薊遼總督開始坐鎮山海關抵禦後金,薊州東協防守軍隊也多數東調防衛山海關,如此一來原先東協與中協之間的間隔距離就拉大了,直接造成了薊州東段的防務空虛,從山海關到喜峯口中間兩百多公里基本沒有什麼重兵駐守。

從天啓年開始,薊州一帶的兵力大量向山海關調遣,薊遼防線東強西弱的情況日益加劇,崇禎年間雖然薊遼督師袁崇煥曾經上疏言道,應該加強薊州一帶的兵力部署,但是在明末國家財政極爲拮据的背景下,有限的資源已經全部投入到山海關以及寧錦防線之上,雖然應該加強薊州防務是上下都知道的共識,可是明朝政府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薊州防禦兵力不僅僅在被抽調之後無法得到有效的補充,而且由於明末財力枯竭的緣故,從天啓到崇禎,一直試圖通過淘汰士卒,消減兵餉來緩解財政壓力,再加上明代後期虛報人數冒領軍餉的情況尤爲嚴重,所以薊州鎮實際的兵力比起虛弱的紙面數據更加嚴峻。

而且由於被裁撤的士兵,突然見失去了錢糧來源,心中難免憤憤不平,其中一些下崗士兵,懷着強烈的積怨,在皇太極大軍進犯的時候,不僅不抵抗,而且還投向了後金的懷抱,充當了皇太極入關的嚮導,這也讓後金方面更是如虎添翼輕車熟路。

皇太極能越過蒙古,揮師入關靠的是什麼? 第3張

可是,即使薊州內部防務空虛,但是薊州北臨蒙古之地,後金大軍如果想從薊州鎮破關,那麼勢必要穿插蒙古之地,蒙古人能同意嗎?

蒙古局勢的變化對明朝薊州防務的影響

這時候不得不提到一個重要人物:蒙古林丹汗

林丹汗被後世稱之爲蒙古末代大汗,達延汗的七世孫,達延汗被譽爲明代時期,蒙古最傑出的大汗,曾經短暫的統一過東部蒙古各部。

不過到了林丹汗這時候,東部蒙古重新回到四分五裂,其中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等部都已經各自爲政,不再聽從汗王指令,林丹汗作爲蒙古大汗,僅僅只剩下察哈爾部可以調遣。但是林丹汗胸懷大志,一心想重新統一東部蒙古,復興達延汗昔日的榮耀。

對於明朝來說,事情卻恰恰就是壞在這上面。

此時東北的女真族後金國已經崛起,所以當林丹汗實施他的統一大業,對東部蒙古諸部連連征伐,這些蒙古部落爲求自保,紛紛倒向了後金國,尋求結盟以獲得軍事庇護。

原本林丹汗解決這些蒙古部落都非常費勁,當軍力強盛的後金國介入之後,林丹汗統一東部蒙古的理想基本就宣告破滅了,不僅東部蒙古無法統一,就連察哈爾內部也開始出現分裂了,察哈爾部八個鄂托克中,奈曼、敖漢已經脫離林丹汗的統治歸順於皇太極。

原本明代在薊州長城以外,設有大寧,開平兩個軍事衛所,其目的也是希望將防禦圈儘可能的向前推,但是在永樂、宣德年間,大寧衛與開平衛分別內遷,這也直接導致明代北部邊境的防禦止步與長城一線。

皇太極能越過蒙古,揮師入關靠的是什麼? 第4張

隨着大寧衛內遷到保定,薊州長城以外的地區成爲蒙古朵顏衛的勢力範圍,而明朝曾一度試圖寄希望與 撫賞朵顏三衛,以其爲薊鎮以北之屏障,但是銀錢花費了不少,實際效果卻不佳,最後還是迫於安撫林丹汗,明朝也不得不放棄了對其他東部蒙古撫賞行爲,這也直接導致了明朝與朵顏三衛的矛盾開始加劇,最終投向了後金的懷抱。

一個嚴重的軍事問題開始出現,後金國西臨蒙古,原本如果想進攻明朝腹地,那就只有走寧遠、錦州一線,然後破山海關才能進入。但是現在林丹汗南遷,後金國背部的威脅驟然減輕,而朵顏三衛及其他蒙古諸部紛紛與後金國結盟,那麼明朝薊鎮以北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防禦缺口,從山海關到居庸關這一段長達數百公里的長城防線開始直接暴露在後金的面前。

事實證明這個缺口對於明朝來說是致命的,從崇禎朝開始,後金國五次入關幾乎都是從這一區域破關而入。

自萬曆薩爾滸之戰起始,後金國日益強盛,明朝在東北的防務壓力空前加劇,從而導致明代北邊軍事力量開始逐步向山海關以及東北一帶傾斜,而其中距離山海關最近的薊州鎮被抽調的兵力最爲嚴重,從而直接導致薊鎮防務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而這個缺口在有蒙古朵顏三衛作爲屏障的情況下,還能勉強維持。

但是從林丹汗西遷,東部蒙古以及朵顏三衛紛紛倒向的情況之下,薊州長城防線的缺口開始直接暴露在了後金國面前,最終皇太極率領後金大軍以及蒙古盟友,準確的找到了明朝薊州防禦缺口,長驅直入圍逼北京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