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匡胤爲什麼能夠輕易發動兵變、黃袍加身?

趙匡胤爲什麼能夠輕易發動兵變、黃袍加身?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趙匡胤的故事。

看似輕鬆寫意,實際上經過了多年的苦心謀劃、步步爲營。表面上演出來的被動當皇帝,其實是一出處心積慮的謀朝篡位大戲。

危難之時見真章,軍N代趙匡胤一戰成名

趙匡胤曾經是一位英勇作戰、才能出衆的武將,並憑關鍵時刻的表現博得後周世宗柴榮(郭榮,根據習慣,下文都稱柴榮)的信任。

他出身軍旅世家,祖上數代擔任刺史、將軍等職務。將門無犬子,年少時的他即精於騎射,“學騎射,輒出人上”,而且膽子極大、氣度非比尋常。

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從基層幹起,歷任滑州副指揮、開封府馬直軍使;柴榮即位後,他成了禁兵將領之一,並且很快得到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公元954年2月,柴榮即位僅僅一個月,北漢國主劉崇就糾集契丹人趁火打劫。面對這一赤裸裸的挑釁行爲,柴榮決定效仿當初唐太宗李世民的偉業,親率大軍迎戰。但羣臣都不願意皇帝親自冒險,紛紛出言勸阻;四朝元老馮道甚至出言諷刺:“陛下能爲唐太宗否?”

但柴榮最終還是力排衆議、御駕北上,並與北漢國主劉崇親自帶領的北漢大軍在高平城南遭遇。

趙匡胤爲什麼能夠輕易發動兵變、黃袍加身?

雙方前鋒部隊交手後,北漢軍隊後撤;柴榮但心敵人逃跑,沒等後軍到齊就督促各軍猛攻。而劉崇已經帶領全部主力在巴公原(山西晉城巴公鎮)擺好軍陣,不僅軍容嚴整,而且數量也遠遠超過周軍。

雙方開戰後不久,後周右軍將領樊愛能、何徽率先逃跑,整個右軍迅速崩潰;眼見形勢危急,柴榮帶着親兵冒着流矢督戰;當時擔任警衛將領之一的趙匡胤挺身而出,他和張永德各自率領二千人從左右翼夾擊北漢軍隊。趙匡胤作戰勇猛,胳膊被流矢擊中、鮮血淋漓也毫不退步,勁頭極其彪悍。

見皇帝和其隨從如此勇猛,後周軍隊士氣爲之大振,他們無不以一當十、奮勇殺敵,北漢猛將張元徽當場被殺,整個北漢軍隊士氣隨之低迷,沒撐多久就全面崩潰;而趕來不久還在觀望的遼國軍隊見狀迅速撤退,孤掌難鳴的劉崇一敗再敗,最終丟棄大量裝備輜重,倉皇北逃。

而在聽說大軍獲勝後,先前臨陣逃跑的樊愛能、何徽等人又恬不知恥的率軍歸來;不久後,他們連帶其他70多名戰時逃跑的軍官,全被柴榮全部斬首示衆。

而在高平之戰中表現上佳的武將們得到了重用,李重進兼任忠武節度使,張永德兼武信節度使,趙匡胤被任命爲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除此之外,還有數十名錶現優秀的將士獲得升遷,柴榮接着這次戰役對後周軍隊來了一次清洗。

憑此戰進入柴榮視線的趙匡胤,從此步入了中高級將領層。他先後擔任永州防禦使、殿前司副長官、殿前都指揮使、定國軍節度使、忠武軍節度使等職,在與南唐的數次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在擔任殿前司副長官期間,他受命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爲殿前諸班”,殿前司所屬的禁軍成了皇帝的親衛軍,後來更是逐漸成爲後周最精銳的軍隊,趙匡胤也由此成爲柴榮的親信之一。

扮豬吃老虎、製造謠言,掌握軍權

趙匡胤爲什麼能夠輕易發動兵變、黃袍加身? 第2張

但五代十國時期的大多數武將,大都信奉當初後晉將領安重榮那句名言:“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爲之,寧有種耶!”當初看似耿直的趙匡胤同樣不能免俗。但要奪權,必須得兵強馬壯,因此他的着眼點,當然盯上了後周軍隊的精銳:禁軍。

當初柴榮爲了整頓唐末、五代以來的軍隊弊制,在高平之戰後即着手對禁軍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當時的軍隊分爲兩類,其一是藩鎮的鎮兵,往往不聽皇帝使喚;其二是皇室掌控的禁軍,分爲殿前軍、侍衛親軍。其中,殿前軍纔是皇帝的心腹;但它的兵員質量雖高,數量卻少。

柴榮對禁軍進行了全面整頓,那些老弱、混日子的全部裁掉,同時面向全國招募勇士,無論出身如何都可前來皇宮應徵,由柴榮親自查閱;那些身材魁梧、身手了得的青壯年被納入殿前軍,經過嚴格訓練後,成了朝廷最得利的爪牙。

就這樣,柴榮逐漸打造起一支戰鬥力強大、紀律嚴明的軍隊,質量遠遠超過各路鎮兵,更碾壓周邊各大小政權,其後的北周南征北戰,兵鋒所到之處不可阻擋,不僅極大拓展了領土,還爲將來北宋攻滅各大分裂政權奠定了基礎。

趙匡胤爲什麼能夠輕易發動兵變、黃袍加身? 第3張

由於這一性質,掌控禁軍的一定是柴榮的親信。當時,殿前軍的統帥有三位,職位由高到低分別是都點檢張永德、副都點檢慕容延釗、都指揮使趙匡胤;侍衛軍的統帥也有三位,分別是都指揮使李重進(副都指揮使人員不詳)、都虞侯韓通。

可見,當時柴榮的頭號親信是張永德。此人是柴榮養父郭威的女婿,曾官拜駙馬都尉,再加上他確實能力突出、忠心耿耿,擔任殿前軍頭號統帥最合適不過。

但趙匡胤很快策劃出了一起陰謀,改變了這一局面。

公元959年,柴榮北伐幽雲十六州,在勢如破竹奪下莫州、瀛州、易州後,他突發重病,不得已只能半途而廢、起駕回京。在半路上,他查看文書時,忽然在行囊中發現了一塊三尺長的木板,上面寫着五個字:“點檢作天子”。

這一幕我們應該很熟悉,當初陳勝吳廣起義時就寫了“大楚興,陳勝王”六個字塞進魚肚子中,以這種常理解釋不清楚的“讖言”來製造輿論。

柴榮看到這個牌之後心中一驚,立即想到了張永德,畢竟當初石敬瑭也是憑藉駙馬身份起兵反後唐、建立後晉。何況張永德一向英勇善戰、文武雙全,在朝野極具聲望。

因此,爲了身後事的安穩,柴榮斟酌再三後,在臨死前的一個星期內,對朝廷內外的官員進行了一次更換,其中,禁軍統帥的調動頗引人注目:

張永德被免去了都點檢之職,取而代之的是趙匡胤;而趙匡胤的都指揮使一職,換成了石守信(趙匡胤的結拜兄弟)。

這樣一來,張永德就被免去了兵權;趙匡胤之所以被委以重任,是因爲他聲望、功勞比不上張永德,平日裏顯得沉默寡言、淡泊名利,而且顯得極有規則意識:在征伐淮南時,趙匡胤駐守城池,即使親身父親前來叫門也堅決不開。

因此,在柴榮看來,趙匡胤是最適合領兵的將領。

最終大戲上演,趙匡胤“被迫”成爲皇帝

趙匡胤爲什麼能夠輕易發動兵變、黃袍加身? 第4張

但我們常說,如何判定一起事件的主謀,有一個黃金標準:誰獲利最大、誰最有嫌疑,趙匡胤顯然是促成這一換將事件的頭號嫌疑人,接下來的走向坐實了這一推測。

公元960年,北方傳來進奏,聲稱契丹、北漢策劃大舉入寇。宰相範質等人幾乎不假思索,就決定派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去應對。

文人誤國,範質等人如果真的瞭解過敵情,就不會如此輕易相信這一傳言。當時的遼國皇帝耶律述律(耶律璟)並沒有父親耶律德光那樣的雄心壯志,他沉迷於酒色,對於跟中原甩開膀子互毆沒什麼興趣;上一年柴榮奪下莫州等地時,他不僅不着急,反而跟身邊人說:“那裏本來就是中原的地盤,現在物歸原主有什麼關係?”而北漢,則連續被柴榮打了好幾年,壓根沒什麼膽氣、實力入侵。

在接到文官們的授權後,殿前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先行出發,趙匡胤率領一衆武將陸續出征。而此時的侍衛軍都指揮使李重進正鎮守揚州,京城只剩下了一個大老粗韓通留守。

接下來發生的內容我們就很熟悉了。大軍出發前,突然再度爆出“點檢作天子”的謠言,有人建議範質、韓通早做準備,但二人對長期以來老老實實的趙匡胤提不起疑心;然而就在第二天,當大軍到了陳橋,趙匡胤果真在一衆部下的“推舉”下黃袍加身,“被迫”自稱皇帝,其後率領大軍殺回開封。

趙匡胤爲什麼能夠輕易發動兵變、黃袍加身? 第5張

但相比較之前五代十國的其他軍變,這次的叛軍竟然無比文明,除了義憤填膺、做勢反抗的韓通一家被殺外,其他官員、百姓竟然秋毫無犯,實現了“和諧”的權力過度。

對於這一武將篡權的名場面,天下人早已習以爲常,絕大部分人都“識時務者爲俊傑”,毫不遲疑的向新皇帝俯首稱臣,甚至包括張永德。只有侍衛軍都指揮使李重進、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反抗,但最終寡不敵衆、兵敗身死。

趙匡胤陳橋兵變,性質其實跟之前的五代的政權更迭沒什麼兩樣;但他的獨特之處,就是在後周的基礎上繼續加強中央皇權,避免了短期內謀朝篡位的情況再度上演;在隨後的十餘年裏,和他的弟弟接力,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

但萬事過猶不及,爲了防止武將奪權局面重演,趙氏“以文治國、崇文抑武”,雖然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卻也埋下了武力孱弱的種子。

趙匡胤的發家歷程讓人不得不感慨: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