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太子劉據之死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政治縮影?

太子劉據之死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政治縮影?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劉據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漢武帝的“戾太子”劉據之死,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父子間誤會導致的偶然,本質上卻是權力矛盾爆發的必然:

皇帝與太子,前者是當下皇權的掌控者,後者是未來皇權的擁有者,看似應該很簡單的繼承關係,但卻由於封建皇權的高度排他性,而變得相當複雜。兩者之間既是父子關係,同時卻也帶了一絲對手的色彩。

在具體聊漢武帝父子的恩怨前,我們先梳理下“太子”這一角色微妙在哪裏。

“儲君,副主也”。太子的正式角色是“儲君”,用今天的概念理解,就是“副皇帝”。他擁有一定的皇權,甚至在皇帝離京期間可以短暫代理國家全部政務。但跟今天的總經理、副總經理關係不同的是,太子想要正式轉正,必須得等到皇帝離世(而不是如今的退休)。

古時候政權之所以冊立太子/儲君,主要是爲了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即所謂的“國不可一日無君”。天有不測風雲,當帝王突然有什麼三長兩短、因病因故駕崩,假如此時沒有官方確認的接班人,政權極有可能陷入混亂,給一些野心勃勃者以作亂之機。

比如在戰國初期,魏武侯在世期間沒有冊立儲君,在他突然去世後魏國迅速陷入了混亂,甚至一度因趙、韓兩國的介入迎來了滅國的危機。

太子劉據之死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政治縮影?

太子既然可以視爲皇帝的副職,這就意味着他會具備一定的權力。爲了應對意外情況,皇帝平日裏就會刻意培養太子的業務熟悉度,比如會爲他建立起一套專門的領導班子,也就是所謂的“東宮”;在大多數情況下,東宮幾乎是完全參照朝廷設立對應的崗位,職責是輔佐太子成長爲一名合格的君主;一旦現任皇帝駕崩,新的領導班子能夠實現無縫銜接上任執政。

此外,太子還會擁有自己的私人軍隊,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東宮宿衛”。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時,太子李建成麾下的兩千多衛士就曾圍攻秦王府勢力,一度讓李世民險象環生。

此外,作爲國家官方的儲君,太子平日裏必須樹立起一定的威嚴,這樣才能在將來駕馭羣臣、掌控局面。同時,皇帝也會刻意幫助太子樹立權威,有時甚至會對冒犯太子的大臣殺雞儆猴。

如果皇帝與太子之間能夠完全維持上面這種關係,那自然非常理想:一個當權、一個備用,前者向後者無私傳遞經驗、後者虛心當個好學生,父子攜手、薪火相傳,永葆家族事業的繁榮昌盛。

但現實往往是另一種局面,就像企業裏的一二把手大多明爭暗鬥一樣,皇帝與太子也存在競爭關係: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皇帝既需要培養儲君的能力與威信,卻又要提防儲君權力過大,從而對皇權產生過多衝擊;

儲君畢竟只是備用皇帝,是未來的“期權”;他固然可以在一定情況下代理皇帝之職(比如皇帝出巡、親征期間),但這種情況下卻恰恰是對他的巨大考驗:表現太好、口碑過佳,容易損害父皇的權威,引起對方的忌憚;但若表現太差,又有難以承擔天下重任之嫌,讓父皇大失所望,搞不好會地位不保。因此,如何掌握“度”就極爲重要。

還有更爲重要的人事因素: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有的大臣在現任皇帝手下沒有獲得理想的職位,極有可能會提前投資、經營未來的儲君;

太子劉據之死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政治縮影? 第2張

有的大臣即使正當紅,但擔心萬一在將來失去現有地位,難免會積極向太子靠攏;

而有的人則完全不符合太子的脾性,他們甚至已經確定:假如太子繼位,自己一定會遭殃。於是,這類人往往會試圖影響皇帝、扳倒太子,擁立一個與他們立場吻合的新儲君;

另外,每位皇子身後都有支持他們的外戚(大多是舅舅)。爲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他們也會拼了命的把自己的外甥扶上(或保住)太子之位。

由於上述錯綜複雜因素的影響,太子之位向來處於宮廷權力鬥爭的正中央。各方的博弈甚至會形成相對立的羣體,進而演化成黨爭。隨着局面的逐步惡化,皇帝擔心太子失控、衝擊自己的地位,太子則對父皇的掌控不安、擔憂位置不保,父子之間甚至也會兵戈相向。宋文帝劉義隆被太子所弒、唐玄宗李隆基一天殺三子,這些都是血琳琳的案例。

而漢武帝與太子劉據之間,也面臨着這種危機。

劉據是漢武帝劉徹的嫡長子,他出身的那年,漢武帝已經29歲,這在古代來說也算是“中年得子”了,因此漢武帝對這個兒子是相當的寵愛。

劉據六歲時,就被立爲了皇太子,並得到了最好的皇室教育。長大後的他,“性仁恕溫謹”,也就是仁慈寬厚、溫和謹慎,跟性格剛強、雷厲風行的父親完全是兩個模樣,漢武帝甚至還就此直接表達過自己的失望。

再加上隨着其他皇子劉閎、劉旦、劉胥等人的出生,劉據與母后衛子夫所受的寵愛有所減少,兩人逐漸有不安的感覺

漢武帝察覺後,向劉據的舅舅——大將軍衛青作了如下表態: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責任,自己建章立制、四處征伐、勞民傷財,是爲了替大漢奠定根基;但後世的皇帝如果也像自己,那麼大漢極有可能像秦朝那樣走向滅亡。因此,自己正是要找一個以文治國的接班人,而爲人寬厚溫和的太子無疑是最佳人選。

有了這顆定心丸,劉據母子、外戚衛青等人都徹底鬆了一口氣,大漢皇室又恢復到了父慈子孝的情形。甚至當劉據勸諫漢武帝減少對外用兵時,得到的是這樣的回覆:“上笑曰‘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漢武帝笑着點醒兒子: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由我做,到時候你直接坐享其成,這不挺好嘛!

太子劉據之死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政治縮影? 第3張

劉據在太子之位一待就是30多年。在這期間,每當漢武帝外出巡遊,劉據就鎮守長安、代爲處理政務,待父親回來後再向其彙報。

但父子倆爲政風格截然相:漢武帝奉行嚴刑峻法,大量啓用酷吏;而劉據爲人寬厚,主張從輕發落。他這一做法雖然得人心,但卻讓具體執法的酷吏們心有不滿。

隨着時間的推移,那些主張處政仁厚的大臣紛紛依附太子,以便將來謀得理想的權位;而那些信奉嚴刑峻法的大臣爲了自己的利益,則站在太子的對立面。當衛青還在世時,那些反對者還不敢有大動靜;但當衛青在公元前106年去世後,劉據所遭受的陷害、排擠愈演愈烈。

這就是前文所提的“黨爭”,但就當時而言,太子劉據的支持者在朝廷裏屬於少數派;再加上此時已經沒了舅舅衛青的庇護,他的命運如何,決定於他能否獲得父親漢武帝的絕對支持。

起初,他們父子間大體維持着互信,比如漢武帝曾經誅殺了誹謗太子的常融。同時,皇后衛子夫雖然已經失寵,但由於爲人小心謹慎,仍得到了漢武帝的禮遇。

但“衆口鑠金、積毀銷骨”,隨着漢武帝漸漸年老,劉據本人則處事不當,局面終於失控。

“巫蠱之禍”的過程這裏不再贅述,只是大概理一理雙方在關鍵節點的不當處理:

站在太子對立面的江充爲了扳倒儲君,不惜編造罪證,誣陷東宮埋藏大量詛咒皇帝的木頭人;這種事情一時間很難分辨,而劉據試圖前往甘泉宮向父親當面解釋卻被江充阻止。爲了避免重演秦朝公子扶蘇的悲劇,他聽信太子少傅石德的意見,假冒天子使者、發兵誅殺了江充。

漢武帝的親信、太子的死敵蘇文逃到甘泉宮後,添油加醋宣稱太子謀反。漢武帝起初並不信,並派人前去長安了解情況;但這些人本身也不是太子的擁護者,在他們的誤導下,漢武帝終於失去了耐心,派人鎮壓正在長安組織人馬自保的太子。

太子劉據之死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政治縮影? 第4張

這次政變的結果極其慘烈:皇后衛子夫自殺,劉據全家慘死,只有一個身在襁褓中的孫子劉病已躲過了死罪、被關進監獄;東宮門客、親信一律處死,太子一黨幾乎被徹底剷除。漢武帝多年培養的儲君班子,至此宣告煙消雲散。

後來,漢武帝雖然查清了“巫蠱之禍”的真相,並且夷江充三族、誅殺大量鼓動自己鎮壓太子的大臣,甚至修建思子宮、望思臺以示悔恨,但下述事實是他無法迴避的:若他們父子互相間沒有心懷狐疑,任寵臣江充、蘇文等人如何花言巧語,局面也不會惡化到這個地步。而且,在客觀上來說,劉據的行爲確實是謀反。

感情是感情,政治是政治,漢武帝不可能因爲心懷內疚,就盲目的立皇曾孫劉病已爲儲君。但戲劇的是,經歷了漢昭帝、昌邑王劉賀後,大漢的皇位最終還是落到了劉病已手裏,這就是帶領西漢邁向頂峯的一代明君漢宣帝。而漢宣帝給自己爺爺劉據追加“戾”的惡諡,也體現了他身爲帝王必須採取的正確價值觀:雖然事出有因,但太子發兵對抗皇權,這屬於以下犯上,不符合封建倫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