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苟安被杖責埋怨轉而投降魏國 司馬懿爲什麼不相信他

苟安被杖責埋怨轉而投降魏國 司馬懿爲什麼不相信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苟安和司馬懿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三國時期,因爲皇帝聽信讒言,而讓前線班師回朝的情況屢見不鮮。蜀國君主阿斗就幹過這樣的事情。苟安是蜀軍劉備託孤重臣李嚴部下,有一次卻因爲在軍中貪杯,致使軍糧延誤,孔明本欲依法問斬,楊儀提醒說苟安是李嚴部下,不宜隨便處置,於是改爲重杖八十,苟安埋怨轉而投降魏國,司馬懿下令苟安回蜀國散佈謠言,挑撥孔明與阿斗的君臣關係。阿斗聽宦官說孔明要取代自己位置,心生疑懼,於是聽從宦官建議,召孔明回朝。

苟安被杖責埋怨轉而投降魏國 司馬懿爲什麼不相信他

苟安因貪杯延誤了軍糧按理當誅,如果孔明當場依法斬殺苟安,就不會留下隱患,可楊儀偏偏要來提醒孔明注意苟安的“背景身份”,孔明正忙分身乏術,於是就答應了楊儀的提議,說苟安可免處死,但活罪難逃,於是重杖八十,就此留下了禍患。

苟安被杖責埋怨轉而投降魏國 司馬懿爲什麼不相信他 第2張

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該嚴格執法的時候一點都不能寬鬆。苟安如果依法處死就不會有後面的投降魏國之事,司馬懿也就不會給孔明帶來這麼多麻煩,同樣,張飛當年如果一氣之下把兩個部署都殺掉,就不會反遭殺害。

有人認爲中國人很殘忍,一人犯下重罪卻要斬草除根,誅滅九族,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講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歷史留下來的教訓數不勝數,眼下孔明要麼斬掉苟安,要麼不不進行懲罰,責令他限期完成任務將功補過,可苟安如果無法完成任務又是禍事一樁。

苟安被杖責埋怨轉而投降魏國 司馬懿爲什麼不相信他 第3張

因此,既然開口要斬,就別管他人的求情,像揮淚斬馬謖一樣一斬了之,以絕後患。我們還應該看到,社會中確實存在喜歡提醒別人的人,想到什麼就講什麼,也不去想當講不當講,更不去想後果如何,以致後患無窮。這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教訓——講話一定要想想後果,不要盡做濫好人。

苟安被杖責埋怨轉而投降魏國 司馬懿爲什麼不相信他 第4張

苟安這個人其實是個小人,在受罰之後,覺得留在蜀國沒有前途,倒不如投降魏國司馬懿。這樣的案例我們見過很多,司馬懿其實不相信苟安,說苟安可能是來詐降的,司馬懿便讓他回蜀國散佈謠言,苟安爲了表明忠心趕緊回蜀國,偏偏有人將謠言傳到了阿斗的耳朵裏。照理說阿斗稍稍動下腦袋就知道這是假的,如果孔明要取而代之,不必等到今天吧?阿斗也許懷疑過自己是不是想太多,但另一個聲音也在響起,孔明的確有取代自己的可能。

苟安被杖責埋怨轉而投降魏國 司馬懿爲什麼不相信他 第5張

這麼一來情況就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北伐形勢一片利好,孔明可以乘勝追擊取得最大勝利,阿斗卻降詔把他召回蜀國,導致前功盡棄,這也是孔明自己製造的麻煩。蜀國君主阿斗知道自己聽信讒言,延誤了北伐良機,悔恨萬分,宦官交代是苟安讒言惑衆,而苟安早已逃往魏國,阿斗知宦官罪重,不敢再替宦官求情,將其交由孔明懲處。孔明於是把妄奏的宦官誅戮,又勸阻朝中大臣覺察奸邪小人,不要姑息縱容,要對天子加以諫言進策。最終,由宦官煽起來的那把火,引火燒身,以致宦官一命嗚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