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諡號爲何是“光武”?有何特別之處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諡號爲何是“光武”?有何特別之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漢光武帝劉秀。

“光武帝”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指的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光武”是他的諡號,而他的廟號是“世祖”,所以在《資治通鑑》這種編年體通史中,對他的全稱是“世祖光武皇帝”。

爲什麼其他的漢朝皇帝,比如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中間都是一個字,而劉秀的“漢光武帝”中間有兩個字呢?實際上,兩漢的所有皇帝中,除了劉邦,其他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是兩個字。劉秀諡號的獨特,不在於字數多少,而在於所代表的含義。

爲了便於朋友們理清楚情況,首先來點知識延伸:我們時常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其實分爲三類:

其一是按廟號。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帶有“祖、宗”之類字眼的,基本都是按照廟號來稱呼皇帝。

廟號這一事物起源於漢代,指的是在君主駕崩後,後代君主在太廟中爲其立室祭祀,並且刻意起個名號。在唐代之前,並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資格享有廟號,通常來說,有巨大貢獻的開國皇帝稱爲“祖”,其他的在治理國家方面極爲出色的稱爲“宗”。

兩漢在廟號方面就很嚴肅,以西漢爲例,僅僅有四位皇帝的廟號得到了承認:劉邦——太祖、漢文帝劉恆——太宗、漢武帝劉徹——世宗、漢宣帝劉詢——中宗(其他的後來都被擼掉了)。

從唐代開始,廟號就開始氾濫了,我們對從唐一直到元所有皇帝的稱呼,其實都是他們的廟號。而在唐之前,習慣用諡號;之後,則用年號。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諡號爲何是“光武”?有何特別之處

其二是諡號,比如漢武帝、漢光武帝、魏武帝(曹操)、隋文帝等等這些我們熟悉的帝王。當然了,這裏列舉的幾位其實都是有廟號的,不過我們都習慣用諡號來稱呼他們。

所謂的諡號,並不是帝王專有的,在西周時就已經存在,每當君主、諸侯以及具備一定地位的大臣死後,人們根據他生前的表現、功績給其來個蓋棺定論,加個特殊的稱號,這就是諡號。

諡號本身有褒有貶,根據“諡法”的規定,文、武此類就屬於上諡;煬、靈之流是貶義,屬於下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隋煬帝、漢靈帝;其他還有中性的,比如懷、哀之類,我們熟悉的有楚懷王、漢哀帝等。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爲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在他看來,以往設立諡號的做法是“子議父、臣議君”,非常的沒大沒小、以下犯上,所以正式廢除了這一做法。因此,他和兒子胡亥成了唯二沒有諡號的帝王。西漢建立後,纔再度恢復了諡號制度。

其三是年號,這一事物也是起源於漢代的。公元前140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首次設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年號——建元,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

在其後上千年間,年號只是一種工具,是皇帝用來紀年的,當然具體的字眼也都包含着深意。一般來說,新皇帝繼位後都會定一個新年號;或者同一個皇帝在位期間,也會爲了慶祝祥瑞、消除災禍改一下年號,這就叫“改元”。年號最多的應該是漢武帝,有建元 、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等等,是不是覺得每個都很好聽?其實都是引經據典、大有來歷的。

到了明清時期,每個帝王的年號被固定了下來,從登上帝位到駕崩那一刻,期間不管經歷了多少年,年號從始至終都只有一個。因此,年號就具有了高辨識度,所以被後世用來指代明清皇帝,比如嘉靖、萬曆、乾隆、雍正,都是對應皇帝在位期間的年號。當然了,他們也都是有諡號、廟號的。

下面我們重點看看諡號。

起初,諡號的字數並沒有嚴格限制,經常是1-2個字,以春秋戰國時爲例,我們熟悉的單字有秦孝公、楚莊王、魏文侯等等,倆字的有秦昭襄王、趙武靈王、魏安鰲王......

漢代所有皇帝的諡號,除了劉邦是單字外,其他都是兩個字。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諡號爲何是“光武”?有何特別之處 第2張

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下葬在長陵。其後,皇太子劉盈(漢惠帝,當時還沒正式即位)和羣臣們商量怎麼給先帝上廟號、諡號。衆人認爲:“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爲漢太祖,功最高。”即劉邦時成爲漢朝開國祖先,廟號是漢太祖;他的功勞最高,所以諡號是“高”。

因此,劉邦的正是頭銜其實是“太祖高皇帝”,我們可以稱其爲漢太祖,或者漢高帝。比如《漢書》中就是用了《高帝紀》這一叫法。

那爲啥後世都叫他“漢高祖”這個不倫不類的名頭呢?司馬遷的《史記》作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在歷史上太有影響力了,他在裏面用了“高祖”這個稱呼,逐漸被後世當成了習慣。

而劉邦之後的所有漢朝皇帝(那些有始有終、沒被廢除的),諡號都是兩個字。漢惠帝其實全稱是“孝惠皇帝”,漢文帝——孝文皇帝,漢武帝——孝武皇帝,東漢的漢明帝——孝明皇帝......後世爲了方便,就簡稱爲漢X帝,省略了“孝”這個通用字。

漢代帝王的諡號基本是比較客觀的,嚴格按照了當初周公旦製作的《諡法》。以“文”爲例,“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這些解釋用來描繪漢文帝劉恆,可謂無比貼切。

“武”則對應這些解釋:“剛彊直理曰武,威彊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看完這些字眼,是不是感覺非常符合雄才大略、建章立制、幾乎一輩子都在對外用兵的劉徹?

那麼,除了劉邦和劉秀這兩個開國者,其他漢朝皇帝諡號裏爲啥都有個“孝”字呢?

漢代以孝治天下,有兩層用意。

其一,體現帝位的合法性、正統性。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諡號爲何是“光武”?有何特別之處 第3張

劉邦、劉秀作爲兩漢的開國皇帝,他們平定戰亂,讓天下回歸安定;讓人們安居樂業,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他們的天下來得堂堂正正,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擁護,具有高度的號召力、向心力。所以後面的帝王推崇“孝”,是爲了體現自己的帝位是基於對開國祖先的“孝道”;承認他們的帝位,則就是讓他們盡孝道。因此,歷代皇帝的帝位就因此具備了高度的合法性、正統性。

其二,維護政權穩定的需要。

怎麼樣才能治理好國家?早在先秦時期,孔子就給出了答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有做君主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中,在家孝順跟在朝忠心是掛鉤的。

秦國商鞅變法正式確立了用法令治國的方式,但只依靠這一點肯定是不行的,秦朝就是例子。中國古代是家天下,按照周禮的說法,要維持社會秩序,必須要上行下效。人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在國要忠誠於帝王,孝親、忠君之間可以劃等號,只有孝子,纔可能是忠臣。

後來隨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孝道由家庭倫理全面擴展爲社會和政治倫理,整個2000年的封建社會都信奉“以孝治天下”;通過“ 父爲子綱”,“君爲臣綱”才成爲了可能。

因此,兩漢除了開國皇帝,其他的諡號裏都有一個孝字。那麼,劉秀的諡號爲什麼是“光武”兩個字呢?

“武”的意思上文已經解釋過,比較吻合劉秀創造昆陽大捷、平定河北、掃平羣雄、終結戰亂、恢復安定的功績,但如果只是用這個字,那就跟劉徹衝突了;

而劉秀還有個最獨一無二的功績:當初西漢王朝被王莽終結,身爲漢室之後的劉秀,則順應民心,舉起光復漢室的大旗,成功恢復了劉氏王朝;其後他行仁政、除苛政,輕徭薄賦、減輕刑罰,安撫百姓、穩定人心,北御匈奴、南定交趾,與民休息、天下太平,成功實現了漢帝國的中興。縱觀數千年的歷史,一個王朝被徹底顛覆後還能捲土重來、並且創造新巔峯的,只有兩漢,劉秀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功勳。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諡號爲何是“光武”?有何特別之處 第4張

而根據諡法,“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功勞赫赫、恢復漢家輝煌、居上位而爲人謙卑,這些都符合劉秀的特點,因此他的諡號除了“武”,還被加上了“光”,合稱“光武皇帝”。

另外,知道爲啥自唐朝開始人們不再用諡號來稱呼皇帝了嗎?武則天開創了一項先河:擔心後人罵自己,她活着的時候給自己加諡號,而且是堆疊了一系列溢美之詞的那種,在她死後,兒子唐中宗依照母親生前的意願送上諡號“則天順聖皇后”。

自此之後,後代皇帝的諡號都由大量歌功頌德的漂亮字眼組成,再也不能體現其在位期間的真實作爲。比如李世民的諡號本來是文皇帝,後來被改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李治是“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趙匡胤“啓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康熙帝“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因此,自唐代開始都用廟號來指代皇帝,明清則用更加有辨識度的年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