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方孝友是什麼人?朱棣爲何要殺他?

方孝友是什麼人?朱棣爲何要殺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方孝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因建文帝朱允炆主張削藩,次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率軍南下,“靖難之役”爆發。此戰歷經三年多,建文帝連續幾次用人失誤,導致勝利的天平向朱棣傾斜。

建文四年,朱棣從北平再次出發,準備最後一次南征,姚廣孝(道衍)一直把朱棣送到郊外,告別之時,姚廣孝跪在朱棣面前,向朱棣提了一個要求:

“南京有一個叫方孝孺的人,此人學問極深。您佔領南京之後,他必定不會投降,我請您不要傷害他!因爲他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朱棣早聞方孝孺之名,聽姚廣孝這麼一說,立即對他點頭,答應了此事。

隨後,朱棣成功渡過長江,攻下鎮江,大軍直逼南京。南京城內的朱橞、李景隆等人看大勢不妙,立即倒戈,打開金川門,迎接朱棣入城。於是,北軍殺入皇城,建文帝見大勢已去,縱火失蹤。

南京城破,建文帝的心腹大臣們都未能倖免,朱棣早已擬好了“逆臣”名單,讓心腹將領按名單抓人。方孝孺在城破當天被抓進大獄。

接下來的事情果然如姚廣孝所料,方孝孺寧死不肯投降,朱棣於是派了方孝孺的兩個徒弟廖鏞、廖銘到獄中去勸說方孝孺,沒想到方孝孺卻對徒弟們破口大罵:

方孝友是什麼人?朱棣爲何要殺他?

“你倆跟着我這麼多年,竟不知道什麼是仁義是非!”

徒弟被罵得落荒而逃,再不敢勸老師投降。朱棣無奈,只得繼續將方孝孺關押起來。

六月十六日,朱棣登基的前一天,登基前的準備一切就緒,就差一道即位詔書,大儒們都推舉方孝孺來寫詔書,畢竟,方孝孺是“讀書人的種子”。朱棣連忙派人把方孝孺從獄中“請”來,只見,方孝孺“斬衰入見”,他穿着孝服來見朱棣,在大殿的臺階下痛哭建文帝。

接下來,朱棣和方孝孺進行一場“大辯論”,朱棣對方孝孺說:

“我是要效仿周公,來輔佐自己的侄子。”

西周時期,周成王年幼,其叔父周公嘔心瀝血輔佐幼帝,終成一代佳話。朱棣說自己是周公,方孝孺嗤之以鼻,他問朱棣:

“那你的侄子在何處?”

建文帝此時已經失蹤,沒有侄子的周公,就不是周公了,而是篡位者。朱棣回答:

“他自焚了。”

言下之意,侄子不在了,我這個叔叔可以直接治理天下了。

方孝孺對朱棣的回答充滿不屑,繼續問:

方孝友是什麼人?朱棣爲何要殺他? 第2張

“那你爲何不立你侄子的兒子呢?”

按照古代宗法,父死子繼,斷然沒有侄子傳位給叔叔的道理,建文帝的長子朱文奎已經失蹤,次子朱文圭當時還在宮中,是完全可以被立爲新君的。朱棣辯道:

“國家需要年長的君主,侄子的兒子太小了。”

朱文奎當時只有2歲,朱棣說他太年幼。方孝孺又問:

“那你爲何不立你侄子的弟弟呢?他並不年幼。”

建文帝的弟弟吳王朱允熥當年25歲。若朱棣以年幼爲理由拒絕,是說不過去的。朱棣被方孝孺問得啞口無言,只能回答說:

“此乃朕的家事,就不勞先生操心了。”

可以說,朱棣和方孝孺的這場辯論,朱棣的立場在古代宗法上是站不住腳的。因此,朱棣結束了這場辯論,給方孝孺紙筆,對方孝孺說:

“我的即位詔書,非先生來寫不可。”

方孝孺將筆扔在地上,墨水四濺,罵道:

“死就死了,我絕對不會給逆賊寫即位詔書。”

方孝友是什麼人?朱棣爲何要殺他? 第3張

朱棣氣急,問道:

“你不怕死,難道不怕我滅了你的九族嗎?”

方孝孺哈哈大笑,對朱棣說了一句震驚後世的話:

“便十族奈我何?”(這句話出自《明史紀事本末》,譯:就算你滅我十族,又能怎樣?)

朱棣怒不可遏,讓左右侍衛把方孝孺的耳朵割掉,然後把方孝孺的親屬朋友逐一綁來,當着方孝孺的面一一殺死。每殺一人,便問一下方孝孺寫不寫詔書,先殺方孝孺的妻子鄭氏和他的幾個兒子,然後殺方孝孺的母族林氏一族,再殺方孝孺的妻族鄭氏一族。

看着親人一個個死在自己面前,方孝孺始終不寫詔書。史載:

“九族盡戮,亦皆不從!”

九族已經殺完,朱棣如方孝孺所願,把方孝孺的門生廖鏞、林嘉猷等逮捕到場,當場一個一個殺掉,至此,方孝孺的“十族”全部被殺。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倒在血泊中,這種悽慘和悲壯,連周圍的官員都不忍直視。在殺方孝孺本族的時候,有一個人的表現值得一提,他就是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

方孝友被鐵鏈捆綁着出現在方孝孺面前時,方孝孺內心是極其複雜的,沒想到,方孝友主動在哥哥面前寫了一首詩,曰:

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

方孝友是什麼人?朱棣爲何要殺他? 第4張

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

然後,英勇地走到屠刀之下,準備接受接下來的屠戮。史載:

孝孺目之,淚下……不愧爲孝孺之弟也。

方孝孺看着弟弟的詩,心中萬分悲痛,淚流滿面。這不愧是他方孝孺的弟弟,他對弟弟的表現非常滿意,因此,這淚水雖然悲壯,但卻充滿欣慰。

而後,方孝孺就義,她的兩個女兒聯袂投河而死。方孝孺案,前後多達八百七十三人被殺,血流成河。

方孝孺的選擇,值得敬佩,在儒家忠孝仁義的思想下,方孝孺選擇忠於建文帝,斥責篡位者,從後人爲方孝孺立忠祠,可以看出後人對他的認可。然而,也有人對方孝孺的選擇表示質疑。

畢竟,有人認爲,八百七十三人喪命,責任在於方孝孺太過“倔強”。筆者認爲,這麼評價方孝孺,是不公平的。殺人者,是朱棣,並非方孝孺,這個事實不容否認。只是,朱棣把殺人的行爲強行歸咎於方孝孺身上,方孝孺本無辜,忠義亦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