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璮叛變”之後,忽必烈爲什麼又開始重用西域人?

“李璮叛變”之後,忽必烈爲什麼又開始重用西域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忽必烈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1261年冬,忽必烈打敗了阿里不哥,但還沒有把他徹底摧垮。這年,忽必烈駐在漠南越冬,繼續全神貫注於北面的戰事。但就在這時,1262年二月,山東發生了李璮之變。

“李璮叛變”之後,忽必烈爲什麼又開始重用西域人?

一、李璮叛變的起因

李璮是李全的義子,發動變亂時是著名的漢人世侯,任山東益都行省長官、江淮大都督。在金末的動盪歲月裏,李全於1214年十二月起兵反金,是山東紅襖軍起義領袖;1218年歸附南宋;1227年五月又以青州投降蒙古,爲山東淮南行省長官。1231年,李全攻宋的揚州,死於軍陣,由李璮襲爲益都行省長官。到1262年李璮發動變亂時,他統治益都一帶已有三十餘年,擁有重兵,根深蒂固。

蒙古統治者招納和利用漢人世侯,在中原地區逐漸建立了蒙古貴族與漢族地主的聯合統治。但是在權益上雙方是存在矛盾的。而與其他世侯相比,李璮更自有打算。他認爲這是一個“干戈爛熳”的亂世,“狐居兔穴,暮煙殘照”,蒙古統治中原,不見得已成定局。他不甘心屈居於蒙古汗權之下,一直在等待時機,以成就自己的帝王事業。蒙古屢次徵調他的兵,他總是“詭辭不至”。

蒙哥死,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鬥,內地防務空虛,使李璮感到“易腔改調”的機會出現了。

“李璮叛變”之後,忽必烈爲什麼又開始重用西域人? 第2張

二、南宋並未給予李璮實際上的支援

李璮發動變亂是做了準備的。他不斷擴大兵力,並擅自發兵修益都城塹。他的幕僚和岳丈王文統做到中書平章政事,兩人祕密來往,勾結已久。他同其他漢人世侯也有私下的聯繫。他按例將子李彥簡入質,但從益都至京師質子營暗設私驛。1262年正月,李璮密召李彥簡乘私驛逃回山東。

1262年二月李璮終於發動變亂,以海州、漣水等三城(今江蘇東海縣以東至漣水沿海一帶)獻給南宋,殺盡蒙古戍軍後,揮兵北進益都。消息傳到漠南,忽必烈立即籌劃對策。他問老幕僚姚樞:“你看如何?”姚樞回答說:“李璮倘若直搗燕京,控扼居庸,那是上策;與宋連和,固守擾邊,是中策,出兵濟南,等待世侯響應,是下策。”忽必烈又問:“如今這個叛賊將如何行動?”姚樞說:“李璮必出下策,他只能等着被俘。”於是,忽必烈命諸王哈必赤率領各路蒙古、漢軍從北方前線轉師向南,討伐李璮。

不出姚樞所料,李璮果然進據濟南,但沒有更積極的行動。這是因爲李璮雖握有重兵,但畢竟沒有強大到足以直搗燕京,他就把希望寄託在其他世侯的響應上了。至於李璮與南宋的關係,彼此之間是談不上信任的。李璮與蒙古反目後,南宋乘機利用,授予保信、寧武軍節度使,督視京東、河北路軍馬,封齊郡王,但並未給予實際上的支援。他們之間,只不過是相互利用而已。

三、李璮之死

李璮進據濟南時,似乎是信心十足的。他“投筆書懷”,寫了《水龍吟》一詞,末尾兩句是:“憑誰驅掃,眼底山河,胸中事業一聲長嘯,太平時相將近也,穩穩百年燕趙。”然而,這只是他自己心目中的假象。當時,各路蒙古、漢軍已在向濟南進逼。其他漢人世侯,除個別人外,不僅沒有起來響應,而且都服從忽必烈的調度,參加了討伐李璮的隊伍。世侯們認爲忽必烈的統治基本上是這些世侯可以接受的。而且忽必烈仍有強大兵力,他們意識到,爲了保全和發展自己,與其反對他,不如繼續追隨他。

四月,忽必烈增派史天澤到山東前線節度各路軍隊。史天澤到達濟南,對哈必赤說,“李璮論計多端,又有精兵,不宣與他硬拚,應當長期圍困。”從四月三日起,各路將士開河築環城。五月時,李璮已被困在濟南,不能復出。到六月中,城內糧絕,軍心渙散。李璮知道復亡在即,於七月二十日投大明湖自盡,未死被俘。史天澤、張柔、嚴忠濟(嚴實之子)等怕李璮吐露他們之間過去的關係,立刻把他在軍前處死了。

“李璮叛變”之後,忽必烈爲什麼又開始重用西域人? 第3張

四、李璮之變的影響

李璮之變歷時不到半年。雖然如此,它的影響卻是很大的。忽必烈從此感到,儘管統治漢地當用漢法,但漢人不能完全信賴。他最重用的王文統竟是李璮一黨,他當即予以誅殺。他對推薦過王文統的劉秉忠、廉希憲、商挺、張易等也都產生了懷疑。

李璮與其他漢人世侯的祕密交往,他也看得很清楚,於是決心削奪世侯的權勢。不過,當時的大局並不穩定,南有南宋,北有阿里不哥,而且世侯們勢力很大,如今他們又心存顧慮,而對他們卻仍需利用。所以,忽必烈慎重處置變後事宜,一面安撫濟南一帶軍民,獎勵未參加變亂的李璮部屬;一面不追究過去與李璮的來往關係,連史天澤等擅殺李璮也置之不問。然後,在穩定局勢的基礎上,忽必烈果斷地剝奪世侯權力,一步一步地採取下列措施:

1262年十二月,在各路實行軍民分職,“管民官理民事,管軍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統攝。”

1263年正月,諸路奧魯官(管理軍需後勤)不再隸屬於萬戶,凡奧魯官內有各萬戶子、弟及私人的,一律罷免。

二月,詔各路私造軍器者處死。

同年決定,漢人世侯子、弟不得預政,已任官的一律罷免。

1264年十二月,取消世侯的世襲制,立遷轉法。

1265年二月,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入充同知,定爲制度。

李璮之變後,漢人世侯們很不自安。但是,他們不可能再步李璮的後塵,而只想投合忽必烈的心思,以消除忽必烈對自己的疑慮。史天澤當時聲望最高,他就帶頭主動請求削權,使忽必烈順利地實行了上列措施。

李璮之變後,在加強中央集權、削奪世侯權力的前提下,蒙漢封建階級的聯合才保持下來了。與此同時,忽必烈開始重用西域人。這樣,在忽必烈後期,回回、畏兀兒官僚勢力就幾度得勢,掌握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