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開元之治晚期,唐玄宗爲何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

在開元之治晚期,唐玄宗爲何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玄宗李隆基在執政前期的開元年間,和後期的的天寶年間,前明而後昏,前後判若兩人,歸根結底是因爲他執政時間太久,眼見國家強盛,威加四海,萬邦來朝,同時又再無任何能威脅他統治的政敵,無論太子,諸王,後宮都被牢牢壓制,自然是志得意滿,同時隨着年齡增長,精力和體力衰退,對政事也心生懈怠,逐漸貪圖享樂。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逐漸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安祿山爲自保和升官拜楊貴妃爲母親。由提倡節儉變爲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

在開元之治晚期,唐玄宗爲何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

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着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羣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唐朝自李治首創"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則天更進一步將此制度化,即大量選拔低品官員進入政事堂,使資歷不足的低級官員,若得君主信用,亦能一步榮登宰相之位。宰相之勢因此大爲削弱,皇權則極大加強。此制也爲李隆基所沿襲,他在位前期,縱然是姚崇、宋璟、張說等政績卓著的賢明宰相,也不過是拜相數年即遭調換,就是防止他們久居要職,形成政治勢力,對皇權形成阻礙。

而等到李隆基自滿怠政,沉溺到音樂藝術等個人享樂中去後,便將帝國大權交給李林甫這個行政能力極強的代理人,讓他連續擔任首席宰相整整十九年,完全放棄開元年間對宰相的種種制衡和調換措施。關於李隆基怠政之事,《新唐書》中有如下記載:

"及侈心一動,窮天下之慾不足爲其樂,而溺其所甚愛,忘其所可戒,至於竄身失國而不悔。考其始終之異,其性習之相遠也至於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唐玄宗後期,李林甫摸透了玄宗的驕侈心理,讓他縱情聲色,享盡奢靡,自己得以杜絕言路,扶植私黨,專斷朝政。李林甫雖有傑出的行政能力,在天寶年間依舊保持了帝國軍政機制延續運轉,但他個人私念遠大於政治操守,他妒賢嫉能,爲了保證自己的地位,更是屢起大獄,對那些能力強的重臣能臣能誅則誅,不能誅殺則想盡辦法流放,此舉加劇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與鬥爭。

同時,他又堵塞"邊帥入相之路",對玄宗稱胡人忠勇無異心,淳樸單純,建議他用安祿山等胡人爲鎮守邊界的節度使,而安祿山也因兼三大兵鎮獨掌十八萬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實力及野心。安祿山正是利用唐王朝的內外矛盾,實力日趨衰落的情勢起兵反唐的。因此不得不說李林甫爲安綠山的反叛助了一臂之力。關於李林甫勸諫唐玄宗的事,在《資治通鑑》中是這樣記載的:

"是以功臣居大官者,皆不爲子孫之遠圖,務乘一時之權以邀利,無所不爲。向使祿山有百里之國,則亦惜之以傳子孫,不反矣。爲今之計,俟天下既平,莫若疏爵土以賞功臣,則雖大國,不過二三百里,可比今之小郡,豈難制哉!於人臣乃萬世之利也。"

在開元之治晚期,唐玄宗爲何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 第2張

繼李林甫之後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徇私誤國"之人,他妒賢忌能,囂張跋扈,甚至公行賄賂。奸臣當朝,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楊國忠曾"屢於上前言其悖逆之狀"向李隆基告狀,後安祿山以"清君則,誅殺楊國忠"討伐楊國忠爲名,起兵叛唐即安祿山與楊國忠之間的政治經濟的方面不可調和的尖銳的矛盾,纔是最終導致戰亂爆發的根源。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更準確地說,是唐朝的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鬥爭。中央與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造成暴亂最爲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後期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自玄宗時期起,便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招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

在開元盛世以後,邊防普遍設立了節度使制度,使他們的權力愈來愈大,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而中央軍不僅兵力不足,而且平時也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地方軍閥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益增深,至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爲安史之亂。關於安祿山等節度使反叛之事,在《資治通鑑》中有如下記載:

"十一月,甲子,祿山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衆,號二十萬,反於范陽。命范陽節度副使賈循守范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別將高秀巖守大同;諸將皆引兵夜發。"

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令此次戰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自南北朝以來,大量契丹人、奚人遷入河北北部,唐太宗打敗突厥人以後,又將許多突厥人遷徙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俗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胡人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爲反唐的骨幹。

史載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在他的收買下,大量少數民族投靠叛軍。關於李隆基封胡人爲節度使之事,《新唐書》中有如下記載:

"帝然之,因以安思順代林甫領節度,而擢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專爲大將。林甫利其虜也,無入相之資,故祿山得專三道勁兵,處十四年不徙,天子安林甫策,不疑也,卒稱兵蕩覆天下,王室遂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