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元代著名政治家:張養浩一生爲何辭官歸隱七次?

元代著名政治家:張養浩一生爲何辭官歸隱七次?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代著名政治家與文學家張養浩,他一生辭官歸隱七次,這到底是爲什麼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幼學習勤奮,因文章好入仕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寒食節前後,張養浩生於濟南歷城縣一戶富裕人家。其祖父張山曾經從戎,其父張鬱棄儒從商,因此積攢了一定的家產,爲幼年張養浩的就學創造了經濟基礎。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外祖父許氏一家要從濟南遷到江南,當時只有7歲的張養浩隨母親送行到城西。在路上他撿到別人丟失的財物,可是失主已經走遠了,養浩就追出去很遠,才交還給失主。由此可見,年幼張養浩的品行非常善良。

張養浩從小還勤奮好學,當他10歲時,因讀書學習異常用功,以致經常晝夜不眠,父母擔心他太過用功累壞身體就制止他,而他卻在白天把書默默地背誦下來,到晚上關上房門點上燈,又偷偷地學習起來。其嗜書如命的精神可見一斑。

元代著名政治家:張養浩一生爲何辭官歸隱七次?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19歲的張養浩遊濟南白雲樓(元代濟南名勝,爲張榮所建),作《白雲樓賦》。這篇文章寫成後,人們爭相傳抄,文章傳到山東按察使焦遂那裏,他的眼睛爲之一亮,破例接見了張養浩,並推薦他做了東平學正(文官,掌執行學規,考校訓導)。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23歲的張養浩遵從父親的意願離開東平,到京城大都求職。當時的平章政事不忽木看過張養浩的文章後,大爲欣賞,便力薦他做了禮部令史。後來又推舉他進了御史臺。張養浩就這樣因文章寫得出色而入仕了。

二.做官廉潔奉公、盡職盡力、敢言直諫

張養浩入仕後,憑藉自己的才學,先後擔任過地方官員、監察官員及中央官員,無論在何處任何職,張養浩都能做到廉潔奉公、盡職盡力、敢言直諫。

不僅自己遵循儒家學說,始終言行一致而外,爲了倡導爲官清廉的主導思想,張養浩根據多年的從官經驗,結合元朝的時代特徵,編寫了《三事忠告》(又名《爲政忠告》)。

《三事忠告》,就是對地方官員、監察官員、中央官員的真誠勸告。它是元代吏道專著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於研究當時的政治思想、上下政務以及社會風氣都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對於後世的封建統治觀念亦有相當影響,就是對今天的領導者也應該有啓迪作用的。

張養浩對元朝的另一大貢獻是:主持元朝開國以來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在張養浩、元明善等人(後亦主考主持本次考試)的積極推動下,元朝廷於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農曆三月七日,在京城大都皇宮舉行殿試(廷試)。

元代著名政治家:張養浩一生爲何辭官歸隱七次? 第2張

最終錄取護都答兒、張起巖等56人爲進士;延佑五年(1318年),張養浩再次主持當年科舉考試,忽都達兒、霍希賢等56人及第。這不僅給漢族文人提供了合理的入仕途徑,也逐步提高了漢人在元朝時期的地位。

三.因政府腐敗辭職,居家八年,七召不出

元朝自仁宗朝代以後,逐漸走向衰落,皇帝昏庸、朝綱混亂、官員腐敗。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六月,時任參議中書省事的張養浩,實在看不慣朝廷現狀,就突然提出辭職,理由是父親年邁,需要奉養,隨即還鄉。

從至治元年(1321年)到天曆二年(1329年),張養浩一直居故鄉築雲莊(今濟南市天橋區張公墳村),他多與士人、文人、故人們交往遊玩,還收集金石,並著作有多部詩文曲賦遊記碑銘等作品。這前後共居家八年,而朝廷曾七次召他回朝,都被他拒絕了,這足以見得張養浩對當時的元朝是多麼心灰意冷。

四.因旱災復出,殫精竭慮,死於任上

元文宗,元明宗天曆二年(1329年)正月,陝西出現大旱,朝廷特拜張養浩爲陝西行臺中丞。張養浩接到任命後,毅然打破了七召不出的慣例,爲減輕民衆痛苦,他立即把自己家裏的財產都分給村裏的窮人,然後登上車子向陝西進發。

在趕往陝西的路途中,張養浩碰到飢餓的災民就賑濟,看到餓死的災民就埋葬。在路過華山到西嶽廟去求雨時,他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來。還作了《西華岳廟雨文》與《西華岳廟催雨文》詩文,以向上天求雨。當途中遇到下雨時,又作《謝雨文》等以表欣喜之情。

張養浩到陝西做官四個月期間,爲抗災工作殫精竭慮,他從沒有回到自己家裏住過,一直住在官府,晚上向上天祈禱,白天出外救濟災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他還爲受災百姓着想,阻止奸商污吏的危害。

當時一斗米值13貫錢,百姓們拿着鈔票出去買米,鈔票稍有不清或破損不能用,需拿到府庫中去調換時,那些奸商污吏就營私舞弊,將百姓能換十貫的只給五貫,而且要等好幾天才能換到,老百姓因此處境非常困難。

張養浩發現這種現象後,十分氣憤,他檢查府庫中那些沒有損毀、圖紋可以看得清的鈔票,並得到1850多萬貫後,就全部在它們的背面蓋上印記,又刻十貫和五貫的小額鈔票發給窮人,命令米商憑鈔票上的印記把米賣給窮人,然後到府庫驗明數目便可換取銀兩。這項措施有效地阻止了奸商污吏營私舞弊的行爲。

張養浩又率領富人家出賣糧食,爲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請求實行納糧補官的法令。當聽到民間有人爲了奉養母親而殺死自己兒子的事,張養浩爲此大哭了一場,並拿出自己的錢來救濟這戶人家。

元明宗天曆二年(1329年)七月二十七日,張養浩因在陝西抗災時“得疾不起”,病逝於任上,享年60歲。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元朝廷下詔追贈張養浩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諡文忠。後人尊稱爲張文忠公。

總之,元代著名政治家與文學家張養浩,早年憑自己的才學,曾擔任元廷諸多官職;後因看不慣元朝腐敗統治,而辭官歸隱,朝廷曾七次召他回朝,他都拒絕了,但到了第八次,因陝西遭遇大旱,爲減輕民衆痛苦,他欣然前往赴任了,並殫精竭慮,最終死於任上。

張養浩當官時廉潔奉公、敢於直言的精神,值得人們學習與借鑑;他不願爲腐敗朝廷賣力,而當人民羣衆受難時,卻能挺身而出,爲勞苦大衆勇於奉獻終身的可貴品德,更加值得我們讚揚與敬佩。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