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晁錯爲何會被腰斬?他真的是君主身邊的小人嗎?

晁錯爲何會被腰斬?他真的是君主身邊的小人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君側出自《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是指指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奸臣。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公元前154年,以吳楚爲首的七國發動叛亂,企圖推翻漢朝的統治,其中晁錯就是這場混亂的“始作俑者”,我們就來聊一聊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

建言獻策,受到重用

漢文帝年間,國家缺少精通《尚書》的人才。齊國有個伏生,精通尚書,但年齡太大,太常就派晁錯去跟其學習,晁錯學成歸來,拜爲太子舍人。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晁錯就是個有心之人,他將習得的東西融會貫通,並結合漢朝本身上疏治國之策。

晁錯爲何會被腰斬?他真的是君主身邊的小人嗎?

由於晁錯博文強辯,受到太子劉啓賞識,被稱爲太子身邊的智囊。晁錯上書文帝提出統兵作戰重要的三個要素,其一要有地利,其二士兵要聽從指揮,其三武器要精良,這才能事半功倍。

史料記載:

“陛下幸募民相徒以實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輸將之費益寡,甚大惠也。”

對於邊境的防備問題,晁錯建議遷移百姓到邊塞,平常種田,戰時拿起武器作戰,既減少了軍隊調動,提高了效率,還能節省糧食,漢文帝接受了晁錯的建議。晁錯提出了很多很多建設性意見,但要他命就是那條削藩建議。

建議削藩,引火燒身

晁錯本就在太子府任職,深受漢景帝劉啓信任,漢景帝即位後,晁錯被任命爲內史,很多國家律令都是有晁錯來定。

史料記載:

“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

晁錯在文帝時期,就提出過削藩的建議,文帝一心求穩,並沒有被採納。削藩對國對民都有好處,否則歷代帝王也不會花大力氣去削藩,但削藩需要嚴密的計劃,也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

明建文元年,建文帝朱允炆聽從齊泰、黃子澄建議,着手開始削藩。由於做法太過急躁,操作生硬,直接導致朱棣起兵造反,於是四年戰爭開啓,無數生靈塗炭。直到明朝,削藩也是件複雜且風險極大的事項,如若處理不好,很容易惹火燒身。

晁錯提議削藩的目的是好的,國家強幹弱枝才能政令暢通,而如果諸侯王權力太大,就很容易發生叛亂,只有削去諸侯的封地和權力,才能保證政權的穩定。

劉邦殺掉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其實也是變相的削藩,只不過他的目的是剪除異姓王,讓本家子弟去做藩王。權力會改變一個人,跟親疏遠近沒有關係,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全是皇族子弟搞出來的。在景帝時期,同姓諸侯王的權勢日隆,藩王軍政一把抓,加之晁錯的一把火,讓藩王們生出了不臣之心。

晁錯爲何會被腰斬?他真的是君主身邊的小人嗎? 第2張

晁錯上書的或許都是至理名言,但由於其太過特立獨行,也得罪了不少人。晁錯的內史府在太上廟中,門在東邊出行不方便,晁錯就命人在南院牆鑿了個門。丞相知道後,將此事彙報給了景帝,說晁錯擅自鑿開廟門,論罪該殺。

這等小事,難道就要治晁錯的罪?晁錯安然無恙,並升任其爲御史大夫。由此可見,晁錯基本上不結黨,還得罪了很多人,這就是晁錯之後被殺的原因之一。

晁錯上疏削藩,被諸侯王獲悉,吳楚等七國,打着殺晁錯的名號發起叛亂。景帝雖說也是明君,但他沒有經歷過什麼戰爭,是個守成之君,見七國來勢洶洶,心裏也慌了。

於是,晁錯就成了衆矢之的,不僅公卿大臣指責他,就連晁錯的父親都從老家趕來,對晁錯道:

“上初即位,公爲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爲也?”

晁錯的父親將事情看得很通透,但晁錯卻是身陷其中不可自拔,晁錯的父親服毒自盡,而晁錯仍堅持己見。削藩對國家有利,但對晁錯十分不利,晁錯不僅不結黨,還有很多仇人,這些仇人抓住晁錯削藩的把柄,想要坑死晁錯。

晁錯含冤受辱,腰斬於市

史料記載:

“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名爲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

此時,七國大軍已經槍上膛,刀出鞘,朝廷上下一片譁然。朝中大臣袁盎,外戚竇嬰跟晁錯不和。藉此機會袁昂上奏皇帝道:

“正是由於晁錯建議削藩,削掉諸侯的封地,才逼反了七國,如今之計只能殺掉晁錯,平息了諸侯的怒氣,兵戈之禍便可以避免。”

晁錯爲何會被腰斬?他真的是君主身邊的小人嗎? 第3張

雖說景帝很信任晁錯,但事已至此,他不能爲了個晁錯,搭上整個江山,於是景帝就同意了爰盎的建議。事實上,漢景帝也多少有些病急亂投醫,晁錯建議削藩,只是在履行臣子的責任,具體拍板的是皇帝自己。

當然了,皇帝自然不能認錯,但景帝沒有看出諸侯造反的真正原因,晁錯只是個藉口,就算沒有晁錯,吳王劉濞等人造反也只是時間問題。

倒黴的晁錯就這麼成了刀下鬼,晁錯的父親預知了一切,不僅是晁錯被腰斬,其家中老小也同時被殺。晁錯被殺之後,七國聯軍並沒有停下腳步,這回景帝劉啓鬱悶了,原來他殺錯了人。諸侯王造反,爲了是奪取漢朝江山,而並非爲了什麼削藩,那隻不過是個藉口罷了。

晁錯的死,很大程度上有皇帝有關,漢景帝太過急躁,並沒有仔細分析事情原委,就糊里糊塗殺了晁錯。其次,晁錯做事太過剛硬,不考慮後果,而且他幾乎沒有後援,自己衝了敵人的火力交叉點。如果有某位高官拉晁錯一把,再給景帝分析下形勢,或許晁錯就不會死。

要想成就大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護自己,朝堂之上爾虞我詐,明槍暗箭,一個不留神就可能身敗名裂。晁錯的削藩建議,給漢武帝的“推恩令”埋下了伏筆,但這代價未免也太大了。

假如晁錯能減緩削藩的步伐,留心自身的處境,並和皇帝約定,那麼晁錯或許能免於一死。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