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關羽的死有什麼原因存在 關羽之死和誰有關係

關羽的死有什麼原因存在 關羽之死和誰有關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關羽和荊州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關羽爲什麼會大意失荊州?其中哪些人該負責任?這個鍋由誰來背?

說起關羽關雲長,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那是神一樣的存在,全國各地都有不同風格的關帝廟,他是我國民間的“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關羽武功高強,懂韜略,與劉備、張飛肝膽相照,行事豪情萬丈,義薄雲天。他的英雄故事如溫酒斬華雄、殺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婦孺皆知,耳熟能詳。但後來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東吳所害,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許多人認爲關羽一時的失誤不至於造成走投無路。關羽之死到底有什麼別的原因呢?他的死與別人有沒有關係?下面我們從關羽的性格和被害經過入手來解讀一下。

關羽從小就喜歡行俠仗義,早年因殺死惡霸被迫離家逃亡。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後,至死不渝追隨劉備,曹操曾稱讚他“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三國志》)。關羽爲劉備打下一片天地立下汗馬功勞。關羽孤傲自大,曹操謀士程昱認爲關羽“傲上而不辱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講信義,但剛愎自用”(《三國演義》),關羽向來看不起士大夫之流,對他們很驕橫,但對士兵特別好。

關羽的死有什麼原因存在 關羽之死和誰有關係

赤壁之戰後,關羽留守荊州,在當時看來,劉備讓關羽守荊州是最合適的人選,關羽能文能武,是帥才,性格上的缺陷似乎掩蓋不了他的光芒。當時諸葛亮對關羽的交代是穩守荊州,聯合東吳共同抵禦曹操。建安24年(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曹操瞭解後很生氣,想聯合東吳孫權進攻劉備。

此時的孫權也因爲劉備拒不還荊州而非常惱火,劉備瞭解這個情況後,決定先下手爲強,命令關羽攻打樊城,取得勝利將對東吳是一個威懾,破壞曹、孫聯盟。很明顯這一做法雖然是權宜之計,但與諸葛亮當初所制訂的聯吳抗曹方針有衝突,所以有人認爲這是關羽自己的主張,與劉備、諸葛亮沒有關係。

不管是誰的主意,之後關羽率軍隊攻打襄陽和樊城,利用漢水暴漲的機會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一時關羽威震華夏。此時曹操提出讓孫權背後偷襲荊州,斷關羽後路,並支援樊城。許諾以朝廷旨意把江南封給孫權。這時候孫權正想找機會報復關羽,因爲不久前,孫權曾致信給關羽,想結秦晉之好,遭到關羽的拒絕,並且羞辱孫權說:“虎女焉能嫁犬子”(《三國志》)。

於是孫權同意了曹操的請求。命呂蒙爲主帥偷襲荊州,此時關羽人在樊城,不能兼顧。荊州重鎮江陵守將糜芳和公安守將傅士仁瞭解擋不住東吳的進攻,加上長期被關羽看不起,與關羽不和,丟失要地肯定會受到關羽重責,權衡再三,決定不戰而降。緊接着呂蒙利用荊州城內的家屬瓦解了關羽軍中的將士,造成士卒潰散,士氣低落,加上曹操派徐晃增兵樊城,形勢突變,關羽被迫退到麥城,在出逃時遭埋伏被擒,最後被呂蒙下令殺害。

關羽的死有什麼原因存在 關羽之死和誰有關係 第2張

關羽最後的失敗絕不是偶然的,我們從關羽的所作所爲來分析一下,他有幾點做得不對或者說是不妥的:

首先他沒有嚴格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戰略。

離開荊州,出兵樊城,其本身就是一個戰略錯誤,不管這個命令是不是劉備下的,關羽自己有責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能認識到這個錯誤,憑關羽的性格,他完全會把這個命令不當回事。關羽違背劉備將令又不是第一次,華容道放走曹操;在授封爲五虎上將時,因不願與黃忠爲伍,拒不領銜,最後在謀士費詩的力勸下才勉強接受。可見關羽進攻樊城的錯誤主要責任在他自己,沒有認識到戰略上的錯誤。

第二就是性格上狂妄自大,剛愎自用,沒有把東吳放在眼裏。

關羽從來都不認爲荊州是東吳的,在東吳討還荊州時表現得傲慢無禮,與劉備表面上的認同不一樣,他從來都是直接拒絕或者避而不談。在對待孫權替子求親的問題上,關羽給孫權極大的侮辱,在他眼裏的東吳百官包括孫權都是鼠輩,不值得當對手,正是由於有了這種輕蔑思想,纔會造成他沒有把孫劉聯盟放在心上,多次觸犯孫權底線。甚至在出徵樊城時幾乎傾巢出動,造成荊州城內空虛,給了呂蒙偷襲的機會。

第三就是關羽看不起士大夫出身的文官。

關羽對於行伍出身的將領士卒們倒是高看一眼。在水淹七軍名聲大震之後,更加目中無人,更不把士大夫們放在眼裏,而且對於士大夫之流異常苛刻。當時表面上看起來荊州空前強大,其實內部矛盾重重,隱患很多。糜芳、傅士仁等人正好是士大夫出身,雖然關羽看不起他們,但荊州可用將領是有限的,又不得不用糜芳等人。導致最後糜芳等人投降了東吳。假如糜芳等人能不顧一切,奮起抵抗守衛荊州,給關羽爭取時間,關羽能及時回兵荊州,將是完全不同的結局。

關羽的失敗導致身死,是他性格使然,劉備和諸葛亮用人失察,另有原因。

關羽不是大意失荊州,而是底氣十足。縱然重來一次,他也許還會這麼幹。令人疑惑的是他這樣的性格和眼光,作爲大哥的劉備和善於識人的諸葛亮不瞭解嗎?想不到讓這樣性格的關羽守荊州會釀成惡果嗎?答案是肯定的,劉備和諸葛亮非常瞭解關羽。當諸葛亮瞭解關羽拒絕了孫權的聯姻時,當時說道:“荊州危矣”(《三國演義》),但他沒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而是聽之任之。

諸葛亮在後來馬謖失街亭時深感自己用人失察,上表承擔責任,自降職務。而這一次他卻置身事外,確實讓人費解。關羽失荊州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劉備和諸葛亮應該是有別的目的,是幕後黑手。爲什麼這麼說呢?

在蜀漢政權中一直存在着三種戰略分歧,一是諸葛亮初出茅廬時的三分天下戰略,聯合東吳對抗曹魏;二是關羽主張的先滅東吳然後北征曹操;三是法正主張經營巴蜀大地,待時機成熟再作他議。而關羽對於自己的主張一直是固執己見。所以在諸葛亮看來,關羽的所作所爲已經對孫劉聯盟造成了負面影響,破壞了諸葛亮的重大戰略方針,有關羽的存在諸葛亮的主張就很難實現。

這是他對於關羽在荊州遇到困難表現無動於衷的重要原因。從關羽率孤軍進入襄樊,水淹七軍,再到關羽敗走麥城而死,足足有半年時間,諸葛亮都未曾派出任何的援軍,實在很反常,許多人認爲這是諸葛亮藉機除掉關羽,實現自己政治目的。

關羽的死有什麼原因存在 關羽之死和誰有關係 第3張

如果說諸葛亮不派援兵有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在成都的劉備也沒有反應,同樣聽之任之,這個原因又在哪裏呢?劉備與關羽是勝似親兄弟的關係,生活上不分你我,“寢則同牀,食則同餐”(《三國志》),但這只是創業初期的事。

後來關羽的表現確實讓劉備不放心,與曹操有交情,華容道放走曹操;劉備進位漢中王后,關羽拒不受封;對於劉備認劉封爲乾兒子,關羽更是直言:“兄自有子,何必立螟蛉”(《三國演義》),本來參與帝王家的家事就是犯了大忌,加上關羽由於性格使然,說話沒有注意方法,使劉備很沒面子。關羽的行爲確實讓劉備感到自己百年之後沒人可以控制住關羽,而且這時候關羽的權勢已經威脅到劉備的地位。

於是劉備是想借東吳之手,除掉關羽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也爲兒子劉禪將來上位後清除隱患。從後面關羽兵敗時也可以證明這一點。關羽派人向劉封和孟達時,兩人居然見死不救,如果二人沒有劉備的暗示,他倆人無論如何不敢不救。

綜合這些理由和事實,可以說關羽之死劉備和諸葛亮負有重要責任,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其實往深點說,關羽之死諸葛亮責任最大,根源在於他初出茅廬時的《隆中對》三分天下的論述,派一上將守荊州,開拓巴蜀。表面上看沒有什麼,一般人確實看不出什麼破綻,但我們的偉人卻看出了端倪,主席曾這麼點評:“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關羽的死有什麼原因存在 關羽之死和誰有關係 第4張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批註手稿》)。本來劉備的勢力就不夠強大,而兵分三處,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這對於實力弱小的一方來說是致命的。這樣造成曹操和孫權勢力越來越強大,而本身的力量發展又很有限,長期下去,失敗是必然的,不僅是關羽,就是諸葛亮自己來守荊州也逃脫不了失敗的結局。也許劉備在奪取益州後已經察覺到分散兵力存在問題。

劉備曾對諸葛瑾說:拿下了涼州就把荊州給你們,一般人都認爲劉備這是在找藉口拖延,很有可能是劉備看出了分兵的危險,想撤荊州之兵,集中主要兵力纔是王道。劉備是不是已經覺察到了,史書和歷史評論家都沒有這方面的記敘,也許只有劉備自己瞭解了。

關羽兵敗身亡的原因很多,居功自傲,沒把東吳看在眼裏,給了東吳偷襲的機會,關羽不懂政治,樹敵太多,這些都是他自己的責任,而且是主要責任,然而劉備和諸葛亮的責任也十分重大,戰略上的失誤,加上私心雜念作祟,這是最關鍵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