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讓梨神童孔融的身份如何?他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讓梨神童孔融的身份如何?他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到孔融,你的腦海裏可能會立即浮現兩個字:讓梨,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東漢末年,孔融的名聲同樣相當響亮,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東漢末年的大儒名士,“建安七子”之一。長大後的孔融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卻因爲言辭激烈又恃才傲物而觸怒曹操,被曹操以“合徒衆,欲規不軌”等罪名下獄棄市,全家滿門抄斬。從機智聰慧的“神童”再到憤懣不平的“憤青”,孔融的一生又經歷了哪些沉浮動盪?

一、少時成名,剛正不阿

孔融,字文舉,出生在孔子的老家曲阜,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在孔融四歲時,他因爲讓梨一事而使宗族奇之,在東漢末年,因爲漢室衰微,宗法破壞,長幼無序已經是常態,孔融能說出“我小兒,法當取小者”,足以引起家族的重視。在孔融十歲時,與父親一同前往京城洛陽,那時有“天下模楷”之稱的名士李膺也在洛陽,此人“以簡重自居,不妄接士賓客”,孔融想看看別人讚歎有加的李膺是個怎樣的人,就登門拜訪,說:“我是李君通家子弟。”李膺聽到有個小孩子說和自己是親戚,覺得挺新奇的,問孔融:“高明祖父嘗與僕有恩舊乎?”孔融答到:“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當時李膺家裏有很多賓客,衆坐莫不嘆息,讚歎孔融機智聰慧。遲到的太中大夫陳韙聽說此事,毫不在意說:“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孔融反問道:“觀君所言,將不早惠乎?”說得陳韙面紅耳赤,李膺則哈哈大笑,預言此子日後必成大器。

讓梨神童孔融的身份如何?他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孔融有大才,喜好結交名士,與陶丘洪、邊讓齊名,其中陶丘洪“以俊秀爲後進冠蓋”,而邊讓因爲觸怒曹操被殺,這事引起了兗州士人的極度反感,導致陳宮、張邈等人的叛變,曹操盡失自己的根據地不說,還和第一名將呂布混戰兩年有餘,有邊讓這個前車之鑑,曹操在後來才能幾次忍住沒殺孔融。孔融自恃清高,州郡多次以禮策命而不就,後來被同樣剛正直言的司徒楊賜看中,被徵召爲司徒掾屬,在之後的檢舉貪官上,孔融因爲有“頂頭上司”和家族撐腰,毫不隱諱地陳述宦官子弟的罪行,朝中尚書害怕得罪宦官,於是召孔融等司徒屬官詰問斥責,“融陳對罪惡,言無阿撓”。

二、善文舞墨,不通武兵

孔融是繼蔡邕的東漢末年文章宗師,亦擅詩歌,其中散文可以說是孔融的強項了。孔融的散文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同時兼有極強的藝術性,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不只是曹操都要甘拜下風,就連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也十分欣賞孔融的文辭,在他死後懸賞徵募他的文章,並把孔融與其他六位文學家相提並論,列爲“建安七子”,“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但孔融的軍事才能就差遠了,他沒有曹操、劉備那樣的梟雄具有的強硬手腕,因爲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堅信能夠靠“仁義”而服天下。在北海爲相,孔融設立學校,只爲表顯儒術,哪怕國人只有稍微一點的善行,孔融都會以禮相待,面對窮兇極惡的強盜和黃巾軍,孔融也沒有發兵討伐,而是打算用儒家道義來感化這些惡人,儘管“起兵講武,馳檄飛翰,引謀州郡”,但還是被“烏合之衆”的黃巾軍打敗。後來袁紹之子袁譚攻北海,孔融也沒有吸取教訓,反而兵敗如山倒,根本不是袁譚的對手。不過孔融也是心大,城內已經短兵相接,他還談笑自若,就沒把外面的戰火當回事。但這份無中生有的自若並沒有幫助他嬴得勝利,不僅治所被袁譚奪取,就連妻兒都被其所擄,孔融如喪家犬般奔往東山。雖然孔融頗有政聲,被時人稱爲“孔北海”,但兵事不通、空有抱負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敗筆。

三、大放厥詞,慘遭殺害

讓梨神童孔融的身份如何?他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第2張

孔融是孔子的後代,這層身份讓他在當時可以“橫着走”。同時,他也是東漢劉室的忠實擁護者,差不多到了爲維護皇帝的尊嚴而“顛倒黑白”的存在了。但他比“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荀彧要差一點,荀彧雖然力挺漢室,但知道該說什麼不說什麼。孔融就不同了,太傅馬日磾因爲屈節於袁術嘔血而死,廷想加以禮葬,只有孔融阻撓。孔融看不起官宦之後的曹操,在曹操掌權後多次大放厥詞,每次打得曹操的臉是真的疼,袁紹和曹操開戰,最終曹操獲勝,對間接幫其報奪妻、子之仇的曹操並沒有得到孔融多好看的臉色,反而在看到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後,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問這個典故從何而來,孔融則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想起殺了名士邊讓的代價,曹操忍了;曹操想要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他,曹操也忍了;當時正值戰亂,民生凋零,曹操上表請禁酒,孔融針鋒相對,還大放厥詞,曹操還是忍了。

讓曹操忌憚的當然不是孔融,而是其背後那幫忠於漢室的老臣,他們可沒少給曹操使絆子,一邊依附在曹操這顆大樹身上,想要吸乾他的血來滋養衰微的漢室,另一邊不懂得“寄人籬下”應有的態度,經常對曹操指手畫腳,還自恃清高。一羣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如何撼動手握重兵的曹操?知曉其中利害關係的曹操沒有對這羣嗡嗡作響的“蒼蠅”痛下殺手,因爲還沒有觸及到自己的逆鱗。而孔融不知道是因爲曹操這麼多次沒下手而心存僥倖,還是覺得有邊讓這個前車之鑑可以高枕無憂,因此愈發出言不遜,鋒芒畢露,終於曹操忍不下去了,以孔融不孝的罪名把他殺了。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這層身份讓他得到“理所當然”的禮遇,也讓他生出對東漢劉氏正統地位的認同感,鐵桿保皇派的他自然看不起屠戶出身的大將軍何進和官宦之後的曹操,對於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爲也頗爲不滿。同時,在孔融身上也瀰漫着名士特有的“傲氣”,正是這份恃才傲物讓他不懂得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在人命不值錢的亂世,孔融也用自己的生命爲自己的口無遮攔買了單。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