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曹魏皇帝曹髦到底是怎麼死的?真相是什麼

曹魏皇帝曹髦到底是怎麼死的?真相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髦 ,字彥士,豫州沛國譙縣人,三國時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很多人都不瞭解,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司馬昭弒君,是三國時曹魏甘露五年五月(260年6月)發生於曹魏都城洛陽的重要歷史事件。公元260年,曹魏皇帝曹髦欲討伐司馬昭,卻因王沈、王業的背叛而泄密,其本人被司馬昭的親信賈充指使武士成濟弒殺於南闕。曹魏皇帝曹髦被弒殺後,權臣司馬昭另立曹奐爲帝,忠於曹髦的大臣王經及親屬被殺,成濟則被夷滅三族。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司馬昭弒君標誌着自曹芳以來,曹氏恢復權力的努力徹底走向失敗,而這,自然意味着司馬懿家族進一步掌握了曹魏的大權,爲司馬炎建立西晉,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礎。

曹魏皇帝曹髦到底是怎麼死的?真相是什麼

不過,在筆者看來,司馬昭弒君也給司馬家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魏晉禪代的歷史進程。值得注意的是,在曹魏取代東漢王朝的過程中,不管是曹操還是曹丕,都不敢殺漢獻帝劉協。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曹操、曹丕不敢殺漢獻帝,而司馬家的司馬昭卻敢弒君呢?

首先,在筆者看來,三國時期,曹操、曹丕沒有殺漢獻帝劉協,司馬昭卻敢弒殺曹髦,原因主要分爲以下幾點。一方面,對於曹操來說,前期確實是不敢殺漢獻帝劉協,後期雖然有實力殺,但是因爲漢獻帝劉協已經沒有威脅,自然沒有除掉他的必要了。中平六年九月初一甲戌日(189年9月28日),劉協在司空董卓擁立下,即位爲帝。董卓伏誅後,受到董卓部將李傕和郭汜挾持。在楊奉和董承護送下,逃出長安,輾轉東行。

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劉協依附於兗州牧曹操,遷都許昌。自公元196年開始,曹操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當然,一開始的時候,不管是曹魏內部,還是曹魏之外,都有忠於漢室的力量,這成爲漢獻帝劉協最大的護身符。所以,漢獻帝劉協不甘淪爲傀儡皇帝,策動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結果沒有成功。而就曹操來說,則不敢趁機反殺漢獻帝,就是擔心會導致內憂外患的結果。

曹魏皇帝曹髦到底是怎麼死的?真相是什麼 第2張

不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爲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在此基礎上,因爲天下諸侯已經被消滅得差不多了,主要是魏蜀吳三足鼎立,並且曹魏一家的實力還超過了蜀吳之和,所以,此時的曹操,實際上是可以除掉漢獻帝劉協,甚至篡位稱帝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曹操出生於東漢末年,曾經也是東漢朝廷的忠臣,也即曹操不願意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

因此,曹操不僅沒有弒殺漢獻帝,還把稱帝的機會留給了曹丕。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對於魏王曹丕來說,也擁有弒殺漢獻帝劉協的實力。不過,漢獻帝劉協非常配合曹丕的篡位行動,甘願禪讓自己的皇位,這讓曹丕沒有必要多此一舉。換而言之,如果漢獻帝劉協拒絕讓位,甚至還要策劃誅殺曹丕的行動,那麼後者確實有可能反殺漢獻帝。

但是,飽經風雨的漢獻帝劉協,早已看淡了一切,甘願成爲一個遠離權力鬥爭的山陽郡公。另一方面,對於司馬家的司馬昭來說,如果遇到的是放棄反抗的漢獻帝,很可能也不會弒君。不過,他偏偏遇到了倔強的高貴鄉公曹髦。曹髦生於正始二年(241年)。正始五年(244年),被封爲郯縣高貴鄉公。曹髦從小好學,才慧早成,有祖父曹丕的風範。正元元年(254年),司馬師廢掉魏帝曹芳,一開始打算推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據爲帝,不過遭到了郭太后的反對。當時曹髦是魏文帝曹丕在世諸孫中的庶長孫、東海王曹霖的在世庶出長子,也即郭太后傾向於曹髦即位。

嘉平五年(254年),大將軍司馬師廢除齊王曹芳後,曹髦被擁立爲帝,年號正元。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詔加封司馬昭爲晉公,加九錫。曹髦見大權喪失,朝政自己不能做主,心中不安,又常憂慮被廢受辱,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廢黜司馬昭。

曹魏皇帝曹髦到底是怎麼死的?真相是什麼 第3張

最後,在此背景下,曹髦這位皇帝親自率軍討伐司馬昭,想要奪回曹氏的權力。而這,無疑讓自己和司馬昭陷入到勢不兩立的狀態中。結果,太子舍人成濟刺殺曹髦,戈刃從背上穿出,曹髦在車中駕崩。司馬昭聞訊大驚,自投於地說:“天下人該怎麼議論我啊!”在得知自己手下弒君的消息後,司馬昭其實也擔心會遭到天下人的口誅筆伐。換而言之,司馬昭是不願意主動弒殺曹髦的。但是,因爲曹髦已經起兵後,自己不可能坐以待斃,這纔有了弒殺曹髦的結果。對此,司馬昭弒殺曹髦,並不是一件有意謀劃的事情,而是意外發生的情況。司馬昭弒君之後,與公卿們商議,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鄉公曹璜爲天子,改元景元。

當然,在司馬昭弒君時,經過司馬懿、司馬師等人的努力,曹魏宗室的力量已經被嚴重削弱了,也即此時的司馬昭,客觀上具有篡位稱帝的實力。當然,弒君帶來的負面影響,還是給了司馬昭不小的壓力,這讓其沒能完成篡位稱帝的目標。爲了抵消這一負面影響,司馬昭在公元263年發動了魏滅蜀之戰,派遣鍾會、鄧艾等人消滅了蜀漢。景元五年(264年)三月三十日(公曆5月2日),魏元帝曹奐再次下詔拜司馬昭爲相國,封爲晉王,加九錫。鹹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時年五十五歲。在司馬昭病逝後,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也即司馬昭和曹操一樣,都將稱帝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兒子。不過,司馬昭的相讓,主要還是因爲自己的弒君行爲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