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國家爲何會被稱之爲蜀國?

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國家爲何會被稱之爲蜀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東漢末年,漢昭烈帝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爲師,而後參與平定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雖然起兵的時間不晚,但是,因爲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當然,劉備的堅韌和毅力,最終讓他迎來了轉機,也即皇天不負有心人。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先奪取了荊州,又西取巴蜀之地。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擊敗了曹操,奪取了漢中之地,並進位漢中王,距離登基稱帝只有一步之遙。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劉備建立的勢力,國號是“漢”,而不是“蜀”。不過,不管是曹魏還是後人,都喜歡將其稱之爲蜀或者蜀國。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劉備明明建立的是漢國,爲何後人卻稱之爲蜀國?

首先,在筆者看來,後人之所以稱呼劉備建立的國家爲蜀或者蜀國,主要還是因爲在三國時期,曹魏就是這麼稱呼的。在三國中,曹魏實力最爲強大,其對於蜀漢的稱呼,自然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對於曹魏來說,幾乎是一直將劉備建立的國家稱之爲蜀或者蜀國。

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國家爲何會被稱之爲蜀國?

公元263年夏5月,魏元帝曹奐下《代蜀詔》正式宣佈曹魏將舉兵向蜀漢發起全面進攻。在《代蜀詔》中,曹魏表示:“蜀,蕞爾小國,土狹民寡”。

《三國志·劉曄傳》中記載:衆議鹹雲:“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衆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爲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爲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晉書·宣帝紀》:三年,(司馬懿)遷太尉,累增封邑。蜀將馬岱入寇,帝遣將軍牛金擊走之,斬千餘級。武都氐王苻雙、強端帥其屬六千餘人來降。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多個史料的記載中,曹魏上下幾乎都將劉備建立的國家稱之爲“蜀”,不僅不稱之爲“漢”,甚至連蜀漢這一稱呼使用。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爲曹魏不能承認“漢”這一國號。

公元220年十三日(11月25日,乙卯日),漢獻帝正式禪讓帝位,曹丕三次上書辭讓。二十九日(12月11日,辛未日),曹丕登受禪臺稱帝,改元黃初,改雒陽爲洛陽。黃初元年十一月初一(220年12月13日,癸酉日),魏文帝曹丕以河內郡山陽邑(今山東菏澤鉅野縣)萬戶奉漢獻帝爲山陽公。

由此,雖然劉備、諸葛亮等人都說曹丕是篡漢自立,但是,從形式上來看,曹丕的皇帝之位,是漢獻帝劉協禪讓的。衆所周知,在先秦時期,堯舜禹就是通過禪讓來傳位的。因此,禪讓在古代歷史上,可以說是名正言順的手段和途徑。在此基礎上,曹魏的天下,自然也是承襲東漢王朝,或者說是繼承漢朝的。

既然如此,在曹魏正式建立之後,就意味着東漢王朝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而這,對於打出興復漢室旗號的劉備,自然是不能接受的結果。由此,爲了爭奪正統地位,劉備在漢獻帝退位之後,選擇登基稱帝,正式建立一個國號爲漢的國家,因爲志在延續漢朝的正統,所以劉備沒有使用其他國號。當然,從曹魏的角度來看,無疑不能接受漢朝勢力的死灰復燃,更不能承認劉備建立的漢國,不然自己辛苦從東漢王朝繼承的天下,將會名不正則言不順了。

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國家爲何會被稱之爲蜀國? 第2張

於是,爲了爭奪正統地位,曹魏一方選擇將劉備建立的漢國稱之爲“蜀”。與此相對應的是,蜀漢對於曹魏的稱呼,自然也好不到哪裏去。比如在《出師表》中,蜀漢丞相諸葛亮表示“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也即在諸葛亮心目中,曹魏是篡奪漢朝江山的賊寇。

最後,對於後人來說,尤其是歷史學家,喜歡將劉備建立的漢國稱之爲“蜀漢”,也即加上“蜀”這一前綴,是爲了和西漢、東漢區別開來,類似於西晉、東晉,北宋、南宋之間的關係。就劉備勢力的地盤來說,原本擁有荊州、益州、漢中這三大區域。不過,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蜀漢只有益州和漢中之地了,這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古蜀國,是比較一致的。換而言之,在劉備建立蜀漢之前,益州等地就有蜀地的稱呼了。

在此基礎上,劉備建立的國家雖然國號爲“漢”,不過,爲了和西漢、東漢區別開來,所以一般採用蜀漢的稱呼。與此相對應的是,就孫權建立的國家,國號原本是“吳”,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一個吳國了,因此,孫權所在的勢力經常被稱之爲孫吳或者東吳。至於曹操、曹丕建立的魏國,國號也和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重合,於是,歷史學家用曹操、曹丕的姓氏作爲前綴,將其稱之爲曹魏。此外,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被稱爲“前魏”或者“先魏”。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