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南宋名將呂文德簡介:死後被朝廷追封爲“和義郡王”

南宋名將呂文德簡介:死後被朝廷追封爲“和義郡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個時期,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爲都城,史稱南宋,歷九帝,享國152年。南宋雖然外患深重,統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經濟上外貿高度發達 ,重心完成了歷史性南移,思想學術和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理學成型確立正統地位,並向海外傳播,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 呂文德 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呂文德 (?—1269年),字景修 ,南宋晚期名將,淮南西路安豐軍霍丘縣(今安徽霍邱)人。出身平民,早年被趙葵收入麾下,以抗擊蒙古起家。他轉戰江淮、湖北、四川各地前線達30多年,多次擊退蒙軍,取得驕人戰績。在這一過程中,他的家族和同鄉也得到提攜,並與權臣賈似道相勾結,形成龐大的軍事集團。南宋朝廷對呂文德極爲倚重,不僅讓他建節兩鎮(保康軍、寧武軍),還封他爲崇國公、衛國公。1269年呂文德病死,諡號“武忠 ”,1275年追封“和義郡王”。

南宋名將呂文德簡介:死後被朝廷追封爲“和義郡王”

人物生平

克敵兩淮

據1959年出土於蘇州的呂師孟墓誌銘記載,呂文德之父名呂深,追贈太師相國公,他有弟呂文福、呂文信等,而呂文煥則是他的堂弟。據說呂文德出身宋代名門東萊呂氏,是宋初宰相呂蒙正的後裔,但到他這一代時早已沒落。關於呂文德從軍前的職業,一說他是樵夫,比如《宋季三朝政要》記載:“文德,安豐人,魁悟勇悍,嘗鬻薪城中。”也有一說他是土豪,如《古今紀要逸編》一書說:“文德起土豪” ,總之爲一介平民。他是被宋末名臣趙葵相中而從軍的。關於呂文德從軍的年份,一說是宋寧宗嘉定末年趙葵在淮西安撫參議官任上時,一說是宋理宗紹定六年(1233年)趙葵在淮東制置使任上時。此後數十年間,呂文德屢建邊功,位至顯宦;其家族子弟也馳騁疆場,形成一股龐大的軍事集團。

據估計,呂文德可能跟隨趙葵參與端平入洛的戰鬥,到嘉熙元年(1237年)時已被擢爲池州都統制。蒙古滅金後第二年開始入侵南宋,長達四十多年的宋蒙戰爭爆發,呂文德長期活躍於抗蒙前線,逐漸嶄露頭角。嘉熙元年(1237年),呂文德以池州都統制率軍援安豐,與杜杲守城力戰,蒙軍乃退。次年,和杜庶(杜杲子)、聶斌等率精銳在要害處設伏擊蒙軍,連傳捷報27次,尤其是他守衛儀真時,更是“儀真之民,恃以爲命”。淳祐三年(1243年)二月,呂文德被提拔爲福州觀察使、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總統兩淮出戰軍馬,兼知蘄州,捍禦邊陲。這年夏季到冬季,他曾率領一支3000人的部隊,乘坐戰艦溯渦河而上,直搗汴梁,打得蒙軍措手不及,隨即撤回。淳祐四年(1244年)五月,蒙古圍攻壽春府,呂文德率兵成功解圍,朝廷賜給他緡錢百萬以犒師。六月,朝廷命呂文德兼知濠州,節制濠、安豐、壽、亳四州軍隊。淳祐五年(1245年)二月,呂文德擊敗蒙古兵,收復五河(今屬安徽),朝廷連升他三級。淳祐八年(1248年)二月,呂文德解泗州之圍有功,又一次得到皇帝嘉獎。

至此,呂文德成爲了南宋獨當一面的主將。他在發跡過程中,依靠由自己親族及家鄉樵夫、炭農等編成的“黑炭團”(又號“呂家軍”)作戰,而他的親戚故舊如兄弟輩的呂文信、呂文福、呂文煥,子侄輩的呂師夔、呂師龍、呂師道、呂師孟、呂師望,女婿范文虎,同鄉夏貴等均得到提攜,先後成爲南宋末期的重要將臣。

轉戰西南

當時,蒙古對南宋採取大迂迴戰略,征服吐蕃、大理後包抄南宋西南邊疆,西南地區戰事逐漸吃緊。此時,呂文德已成爲南宋抗蒙的中流砥柱,南宋朝廷便將呂文德調往西南地區。寶祐二年(1254年)七月,理宗下詔“以湖北安撫、知峽州呂文德總統江陵、漢陽、歸、峽、襄、郢軍馬事,暫置司公安,上下應援”,次年七月,“以呂文德知鄂州,節制鼎、澧、辰、沅、靖五州”。

起初,呂文德在西南並未與蒙古正面交鋒,而是透過修築城池、安撫土著的手段來加強防備。寶祐六年(1258年),呂文德奉命入播州(今貴州遵義),聯絡播州楊氏爲代表的土著勢力,修築黃坪等三城,並安撫貴州地區的少數民族。後來蒙古從廣西而非貴州攻入南宋,可能與呂文德在此加強防備有關。開慶元年(1259年)正月,宋理宗下詔:“呂文德城黃平,深入蠻地,撫輯有方,與官三轉。” 以示嘉獎。其後他被調往四川前線,於開慶元年(1259年)三月被任命爲保康軍節度使、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四月又總領四川財賦,他不僅負責四川軍政,還獲得了宋代武將的最高榮譽——節度使頭銜。五月,呂文德在達州與蒙軍激戰,到了六月,呂文德所部數戰皆克,攻斷浮橋,打通了蜀道,進入重慶,理宗聽說後非常高興,御筆題曰:“呂文德身先士卒,攻斷橋樑。蜀道已通,忱可嘉尚。”六月初,呂文德率戰船千餘艘,沿嘉陵江而上,增援釣魚城,連敗蒙軍。蒙古蒙哥汗派史天澤迎戰,史天澤將蒙軍分爲兩翼,在嘉陵江兩岸“跨江注射”,蒙古水軍則“順流縱擊”,呂文德失利,退回重慶。宋軍主力雖未進至合州,但對於合州保衛戰的影響極大。宋理宗在開慶元年(1259年)六月說:“況合州之圍已解,亦其(指呂文德)應援之力”,肯定了呂文德的戰功。七月,蒙哥死在合州,四川戰事告一段落。

開慶元年(1259年)九月,蒙古忽必烈猛攻鄂州(今湖北武漢),呂文德又從重慶赴援鄂州,擊敗蒙軍拔都兒部,“乘夜入鄂城”,給予鄂州有力的支援,使得鄂州“守愈堅”。閏十一月,忽必烈北撤,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鄂州之圍遂解。宋廷下詔說:“呂文德援蜀之賞未足酬功,今援鄂之勳尤爲顯著,特賜百萬,良田萬頃。”可以說呂文德達到了他戎馬生涯的頂峯,無疑是當時南宋首屈一指的武臣。

南宋名將呂文德簡介:死後被朝廷追封爲“和義郡王” 第2張

官場活動

此時蒙古內部紛爭不斷,一時無暇南顧,數年間邊境沒有大的戰事。而南宋內部的窩裏鬥也開始了,呂文德在這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時劉整功勳很大,呂文德很妒忌他,每逢劉整出謀劃策就置若罔聞,建立功勳也不予上報,又因俞興與劉整有矛盾,呂文德讓他做四川制置使來收拾劉整。劉整愈發感到不安,最後於景定二年(1261年)六月以瀘州十五郡投降蒙古,四川局面大壞。[16] 俞興出兵進剿劉整,反被劉整所敗。敗報傳來後,宋廷急派呂文德率軍進攻瀘州,“水陸並進,雨雪載塗,或築堡以逼其城,或巡江以護吾餉,或出奇以焚其積粟,或進銳以剿其援師”,終於在景定三年(1262年)正月收復瀘州,呂文德亦因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儘管瀘州被成功收復了,但呂文德逼反劉整卻給南宋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另一方面,呂文德還阿附權相賈似道,比如在開慶元年(1259年)鄂州之役時,作爲節制諸路軍馬的統帥賈似道措置乖戾,無法贏得諸部的尊重,更無法協調諸部的關係,因此高達、曹世雄等將領都與賈似道有矛盾,唯獨呂文德“諂似道,即使人呵曰:‘宣撫(賈似道)在,何敢爾邪?’”。賈似道拜相以後,呂文德更是與他過從甚密,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駕崩時,賈似道爲得到新皇宋度宗的信任,一方面在理宗下葬後假意辭官,另一方面指使呂文德謊報軍情,使度宗急召賈似道,藉機鞏固自己的權勢。正因爲權相賈似道的扶持,呂文德及其家族的軍事集團得以存續多年,呂文德曾在度宗年間舉薦96人入朝,許多人都是他的親朋。這種扶持也可以從後來賈似道對呂文煥的態度中看出。

晚年錯誤

從開慶元年(1259年)閏十一月到鹹淳五年(1269年)十一月,呂文德一直擔任京湖制置使,開府鄂州,率軍駐防京湖邊境,並修築多個城池,加強京湖一線的防務,並任湖廣總領財賦、管內勸農營田使;又在景定二年(1261年)劉整降蒙之際一度兼任四川宣撫使,翌年辭去,仍兼四川策應使。以武臣身份出任封疆大吏連續十年之久,這在宋代是絕無僅有的例子。呂文德也不斷加官進爵:景定二年(1261年)超授太尉,景定四年(1263年)兼寧武軍節度使,鹹淳元年(1265年)授少保[22] ,鹹淳三年(1267年)加授少傅,鹹淳五年(1269年)受封崇國公。史稱他“開荊南之制閫,總湖北之利權……專立己威,爵賞由心,刑戮在口”,可見其權勢之如日中天。當然,這很大程度上是拜賈似道的奧援所賜。

然而,邁上巔峯的呂文德卻犯了兩個嚴重的戰略錯誤,景定四年(1263年)七月,劉整向忽必烈獻計,在襄陽城外設置榷場,以掩護其軍事行動。劉整還指出,宋將呂文德“可以利誘”。蒙古向呂文德行賄玉帶,呂文德竟同意建榷場。但是蒙古人又藉口“南人無信”,要求建築城牆以保護其貨物。呂文德見蒙古人得寸進尺,感到很不爽,沒有同意,此時又有人建議說:“榷場成,我之利也,且可因以通和好。”於是呂文德轉變態度,奏請朝廷開設榷場。蒙古人藉機築土牆於鹿門山(今湖北襄陽東南),外通“互市”,內築堡壁,以阻宋南、北之援,呂文煥早就識破這是蒙古的陰謀,兩次捎信向呂文德說明,但被呂文德的親吏陳文彬藏匿起來。其後蒙古又在白鶴城增築第二堡,呂文煥再次向呂文德申訴才被得知,呂文德深悔,嘆曰:“誤國家者,我也!”第二次失誤是在鹹淳四年(1268年),此時蒙古捲土重來,大舉入侵南宋,已圍困襄樊。當負責守城的呂文煥派人向呂文德報告蒙軍修築鹿門、白河等寨、襄樊被重重圍困時,呂文德卻不以爲然,反而斥責呂文煥道:“汝妄言邀功。設有之,亦假城耳。襄、樊城池堅深,兵儲支十年,令呂六(即呂文煥)堅守。果(劉)整妄作,春水下,吾往取之,比至,恐遁去耳!”這種輕敵的思想加劇了南宋守護襄樊的困難,因此“識者竊笑之”。

鹹淳五年(1269年)十一月末,呂文德致仕,特授少師,改封衛國公。由於呂文德晚年犯的錯誤給國家帶來嚴重後果,所以他一直深感愧疚,以致在同年十二月二日(一說爲十二月一日 )因疽發背而卒,諡號“武忠”,追贈太傅。德祐元年(1275年)十二月,南宋朝廷追封呂文德爲“和義郡王”。後來呂文德的家族除呂文信外集體投降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