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不是留給朱允炆三十萬的軍隊嗎 朱允炆爲何還丟失皇位

朱元璋不是留給朱允炆三十萬的軍隊嗎 朱允炆爲何還丟失皇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朱元璋和朱允炆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留給朱允炆30萬大軍,爲什麼直到丟了皇位,他都不調動?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一個國家的興衰與兩個人有着莫大的關係,其一是國家中的人民,另一個則是王朝的帝王。倘若想要創建一個強盛的王朝,那麼便並不是百姓做爲王朝的壁壘。

朱元璋不是留給朱允炆三十萬的軍隊嗎 朱允炆爲何還丟失皇位

而是帝王和臣子共做城池,以此確保百年的國祚便不再是問題。可如此的道理卻少有帝王知曉,大多數帝王都以自己爲世界的中心,天下的發生的任何事情帝王都認爲與自己有關,只要自己活着那便有東山再起之時。

帝王們的自以爲是使得自己管轄的王朝日益衰弱,直至傾覆。與大多數王朝相比,有一個朝代活得十分有骨氣,它不像宋那麼卑微,不像清那般無力,它便是——明代。朱允炆寧可捨棄皇位,也要保定天下。

天下一統的艱難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世界的一個真理,也是天下的現實寫照。有人的地方便有矛盾和摩擦,在多年的催化和醞釀下,人們之間爆發了許多的戰爭和衝突。以戰爭的方式最終確定勝利者。

牧野之戰、鉅鹿之戰、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這些都是人們之間爆發衝突的激烈點,一次次的戰爭使得天下分裂,一次次的戰爭又使得天下結合,無論是結合還是分裂都是一項世界上地獄級別的目標。

倘若將人們之間的戰爭分爲兩類,那麼便有這兩種——對外和對內。對內的戰役十分容易理解,就是簡單的自己人打自己人,自家兄弟之間的戰爭,而對外則是中原地區和偏遠地區人民之間的戰爭。

天下分合的大勢主要以漢人之間的衝突和戰爭爲主,但是漢人和偏遠地區的蠻夷卻也爆發了許多讓天下分割成兩半的戰爭。先前提及的“五胡亂華”,便是中原第一次被蠻夷大部分佔據的事例。

朱元璋不是留給朱允炆三十萬的軍隊嗎 朱允炆爲何還丟失皇位 第2張

自此蠻夷便成爲了中原“正統”的候選人之一,並且中原展開了歷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士族南遷的舉措爲天下兩分奠定了基礎,中原和蠻夷的大融合自此展開。

可民族大融合其實一直都被中原的漢人視作一種恥辱,對於漢人而言,蠻夷是非正義的一方,而與其融合這不就是對自己民族最大的侮辱嗎。

民族問題、階級問題、仇恨積累,如此繁雜的東西集合,讓整合天下的目標加重了許多。可總有會有特例出現,明代便活生生的元代的廢墟中誕生,國祚近乎持續了三百年之久。

之前提及了漢人對蠻夷的仇視和矛盾,這樣的特點在明代得到了詮釋。元代靠着自己絕對的武力將天下打落,可這樣的方式卻給元代帶來了不小的潛在問題——種族矛盾。

自元代建立以來,種族階級問題便一直在惡化和醞釀,直到天下之人再也不想忍受元代的壓榨,於是天下便掀開了反元的熱潮。浪潮起來容易,可想讓浪潮平息則沒有想象的那般容易。

朱元璋歷經多年的征戰纔將天下平定,於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明代,同年攻下大都自此元代徹底滅亡,明代嶄新的出現在歷史中。明代帶着曾經的記憶,一直對非漢種族抱着防範的心理。

朱元璋不是留給朱允炆三十萬的軍隊嗎 朱允炆爲何還丟失皇位 第3張

死守社稷

明代的建立標誌着中原大陸又一次被漢人掌控,其奪下幽雲十六州的成就一血曾經被奪去領土的恥辱。朱元璋血洗恥辱後並沒有忘記恥辱的痛,於是自明代建立以來,朱元璋對明代邊境主權都施加強壓。

明初,朱元璋讓徐達北征以此鞏固明代北方的領土,讓沐英等諸將率領三十萬大軍前往明代西南方以達拱衛邊境的主權。朱元璋多次派兵封王,讓明代天下漸漸地穩定下來,可朱元璋也日益不安。

隨着異姓王的逐日增多,朱元璋產生了畏懼的心理,於是他便藉着著名的“胡藍之獄”將多位曾今的開國功臣一一打殺,甚至連鎮守邊疆的武將都不放過,當然朱元璋自有他的後路。

朱元璋不是留給朱允炆三十萬的軍隊嗎 朱允炆爲何還丟失皇位 第4張

在殘殺異姓王和邊疆武將後,朱元璋大封自己朱家的子嗣,將凡是與自己沾親帶故又有些許功勳的朱家子弟統統封爲王,以此達成邊境皆爲自家人的局面,可殊不知朱元璋的此番舉措只是他自以爲的想法。

隨着開國功臣的凋零,以及權力的轉移,明代大部分精銳部隊進入了同姓王的手中,而這個現象無疑是給皇權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對此朱元璋自己並沒有想象到,他從沒有想過朱家會發生同室操戈的事情。

洪武三十一年,即建文元年(1399年),朱元璋駕崩,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即位。在朱允炆即位後,朱允炆便大刀闊斧地將同姓王剷除,施行削藩的舉措,打算將朱家自家的兄弟長輩一一逼死。

在明初,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們各分爲同姓王,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谷王、遼王、寧王、慶王、肅王爲九大王,他們擁有的士兵少者上千,多者上萬。這些同姓王中,有些王靠着權力多行不法。

而這一點被朱允炆當做理由,對此發動了席捲全國的削藩。朱允炆削藩的理由十分簡單:倘若天下不安,諸侯則安,可若諸侯不安,那有誰可以安之?如此的道理的確是淺顯和易理解的。

但是合理的道理,並不意味着同姓王會接受。倘若是自身權力被剝削,其實還可以接受,但是朱允炆的削藩卻使得許多朱家弟子含恨而死。如此的削藩又如何讓其他同姓王相信削藩的實質性呢。

朱元璋不是留給朱允炆三十萬的軍隊嗎 朱允炆爲何還丟失皇位 第5張

身爲朱元璋第四子的朱棣,在大哥、二哥、三哥死後,他便成爲了皇權第二順位,第一順位不用解釋都瞭解是誰。朱棣自小便極具野心和氣魄,因此他面對削藩時,便萌生了謀朝篡位的想法。

可是朱棣也明白,自己的勢力僅僅只有北京這一塊地方,而自己要面對的則是整個明代,並且據史料記載,朱棣士兵最多十萬,而朱允炆掌握全國的士兵便至少有三倍於朱棣之多。

如此的差距讓朱棣久久不敢擅自行動,直到姚廣孝的進言決定了朱棣的決心。同年七月,朱棣以“靖難”爲由向朱允炆發動反撲。儘管敵我懸殊,但是朱棣靠着自己多年的征戰經驗,將朱允炆勢力打得節節敗退。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破京師,朱允炆在火災中不見蹤影,隨後不久,朱棣稱帝,號永樂。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可倘若朱允炆兵力再增加三十萬呢?

正所謂一力降十會,倘若朱允炆兵力增長三十萬,那朱棣必然會慘敗,而這個假設,其實是可以實現的。朱元璋在離世前給朱允炆留了三十萬士兵,也就是先前提及的沐英率領的士兵。

此三十萬士兵只由皇帝管轄,直轄於皇帝,也就是朱允炆。而朱允炆至死前都沒有動用這三十萬兵力理由十分的簡單——國土不能失。倘若朱允炆抽調三十萬大軍攻打朱棣,那麼明代西南部必將失去,明代不再完整。

朱元璋不是留給朱允炆三十萬的軍隊嗎 朱允炆爲何還丟失皇位 第6張

小結

此便是朱允炆至死都沒有動用三十萬大軍的理由。“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這個便是明代國祚可以持續近乎三百年的原因,明代至死前都包含骨氣,崇禎皇帝狠殺家人讓朱家之人沒有低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