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滅蜀之戰時,劉禪作爲一國之君爲何毫不抵抗?

魏滅蜀之戰時,劉禪作爲一國之君爲何毫不抵抗?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司馬昭領導的吞併戰,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263年十月,在魏滅蜀之戰中,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裏。鄧艾率軍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在綿竹之戰中,鄧艾擊敗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綿竹陷落後,蜀軍全線崩潰。鄧艾乘勝進擊,一鼓作氣攻陷雒縣(今四川廣漢北),逼近蜀漢都城成都。在鄧艾的大軍兵臨成都後,蜀漢後主劉禪幾乎沒有怎麼抵抗,就選擇了投降鄧艾。那麼,問題來了,鄧艾兵臨成都後,劉禪爲何輕易投降?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爲當時存在四大難題,並且劉禪等人都無法解決。

一、蜀漢和曹魏之間實力懸殊

魏滅蜀之戰時,劉禪作爲一國之君爲何毫不抵抗?

根據《晉書》的記載,在諸葛誕發動叛亂的時候,司馬昭表示:“今諸軍可五十萬,以衆擊寡,蔑不克矣。”,先生又案曰:合此外將士計之,當不下六七十萬人。”由此,在公元263年之前,曹魏可以調動50萬左右的大軍。而這,和曹魏400多萬的人口是相匹配的。與此相對應的是,人口只有90多萬的蜀漢,其總的兵力,也只有10萬左右。因此,在兵力規模上,蜀漢和曹魏之間可謂實力懸殊。對於這一難題,不僅後主劉禪無法解決,智謀過人的諸葛亮,也不能改變,所以,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還是無法重創曹魏。可以這麼說,一旦曹魏全力出擊蜀漢,後者幾乎是無法抵擋的。

二、益州上下不願意再戰

在巨大的實力差距下,益州百姓和士族,在公元263年已經不願意再戰下去了。對於蜀漢來說,本來在國力上就遠遠不如曹魏,但是,諸葛亮、姜維長期北伐中原,無疑加劇了蜀漢國力的消耗。在此背景下,不管是益州的百姓,還是士族,幾乎都承受了比較大的賦稅、徭役壓力。基於此,在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中,不僅蔣舒、馬邈等蜀漢將領選擇歸降曹魏,對於譙周等蜀漢的大臣,也力勸後主劉禪放棄抵抗。進一步來說,蜀漢不僅缺乏抵抗曹魏的實力,也逐漸喪失了相應的意願,這讓劉禪幾乎無計可施。

三、諸葛瞻兵敗後,益州震動!

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遠,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丞相諸葛亮之子。作爲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蜀漢上下具有非常高的威望。魏將鄧艾伐蜀,率領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李球、黃崇防禦綿竹(今四川德陽市)。在綿竹之戰中,諸葛瞻帶着蜀漢都城成都最後的精銳力量。但是,這些精銳力量最終都敗在了鄧艾大軍的腳下。在諸葛瞻、諸葛尚戰死沙場之後,益州震動,也即遭到了不小地的打擊。更爲關鍵的是,蜀漢雖然在永安、南中等地還有一些大軍,但已經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了。

魏滅蜀之戰時,劉禪作爲一國之君爲何毫不抵抗? 第2張

四、後主劉禪無法通過遷都來繼續抵抗

最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遷都是繼續抵抗敵人的重要手段。在三國之前,楚國就通過遷都來躲避秦國的鋒芒。在三國時期,東晉、南宋等王朝,也是因爲遷都得以延續下去。但是,就蜀漢來說,因爲成都以北的地區基本上被曹魏大軍攻佔了,所以遷都只能向南。但是,蜀漢的南中地區人煙稀少,加上崇山峻嶺的地理環境,更是無法合適的定都之地。並且,蜀漢之前也沒有經營陪都的準備和實力,所以,倉促之間,後主劉禪根本無法通過遷都的方式,以此繼續抵抗曹魏大軍。綜上,因爲這四大難題無人可解,所以在公元263年秋冬之際,後主劉禪在蕭瑟的天氣下結束了蜀漢的歷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