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索額圖當初得到康熙的重用 最後爲什麼會落到慘死的地步

索額圖當初得到康熙的重用 最後爲什麼會落到慘死的地步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知道索額圖之死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索額圖一生立功無數,爲何卻落得慘死結局?

引言

在清代12位皇帝中,康熙皇帝的功勳可謂毋庸置疑。《全球通史》中這樣評價他:“……17世紀的偉大人物。同時康熙又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由於父親順治皇帝非常年輕就去世了,所以康熙八歲便登基,在他親政之前,有四位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鰲拜以及遏必隆。康熙十四歲時開始親政,此時他面臨着他這一生中的第一個大敵——鰲拜。

隨着索尼離世,蘇克薩哈被鰲拜強行誅殺,此時朝廷幾乎成了鰲拜的“一言堂”,康熙不得不開始謀劃剷除鰲拜。鰲拜並不把這個少年天子放在眼裏,他依仗着自己的無數功勳和盤根錯節的人脈關係,試圖控制康熙,獨掌大權。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十五歲的康熙在索額圖的幫助下,終於拿下鰲拜,真正掌握了王權。於是,索額圖因此也得到了康熙的重用。

索額圖當初得到康熙的重用 最後爲什麼會落到慘死的地步

▲鰲拜劇照

01

索額圖是輔政大臣索尼的兒子,索額圖整個家族的關係都與康熙關係密切,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就是索尼的孫女,索額圖的侄女赫舍里氏。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十二歲的康熙便與赫舍里氏成婚。這是一樁被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孝莊太后的目的就是爲了拉攏索尼家族。而索額圖對康熙的幫助,則說明了這個家族的最終選擇。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皇帝和索額圖藉口下棋,私下商定好剷除鰲拜的策略,當時索額圖是康熙身邊的一等侍衛。因此由索額圖出面,從宮外挑選了許多親貴子弟進宮,對外則宣稱,這些人是選來與康熙一同練習摔跤玩樂的。鰲拜對此並不在意,一笑置之。同年五月,康熙調走鰲拜的親信,用自己的人將京城的衛戍牢牢掌控。

隨後康熙召見鰲拜,索額圖暗中將這些挑選來的少年侍衛佈置在周圍,因爲鰲拜之前進宮時就看到過康熙與這些少年摔跤玩耍,所以並沒有提高警惕。就在拜見皇帝的過程中,康熙突然發難,這些少年侍衛一擁而上,將鰲拜摔倒在地,一舉擒獲。隨後康熙宣佈了鰲拜三十條大罪,將他關押起來。

02

在幫助康熙扳倒鰲拜之後,索額圖很快便升任保和殿大學士。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赫舍里氏爲康熙生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這就是後來被立爲太子的胤礽。索額圖作爲這個孩子的舅舅,自然和康熙皇帝關係更近一層。

索額圖當初得到康熙的重用 最後爲什麼會落到慘死的地步 第2張

▲索額圖劇照

康熙爲了穩固政權,下令削藩。前明降將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不甘心束手就擒,開始發動叛變。索爾圖在此時認爲三藩之亂是由於撤藩導致,跟康熙上奏,把提出撤藩的人處死。但撤藩本就是康熙的原意,而且三藩既然已經開始叛亂,此時再將提議撤藩的人斬殺根本無濟於事,爲此康熙把索額圖痛罵了一頓。當時康熙雖然罵了索額圖一頓,但並不代表他不信任索額圖,事實上在平定三藩的過程中,他採納了許多索爾圖的建議。康熙能平定三藩,索額圖功不可沒。

此後索額圖越發被康熙看重,索爾圖在朝政各種大事上提出的建議,大多都會被康熙採納。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底,當時康熙皇帝生病不能上朝,便讓官員們把奏章送到索額圖等人那裏審批辦理,可見對他的信任,而索額圖的權勢越盛。

03

索額圖與太子胤礽的關係也非常密切,但是這個太子實在很不爭氣,康熙對他的母親十分敬重,在胤礽剛滿週歲的時候,便看在他母親的份上將他立爲皇太子。胤礽從小備受寵愛,康熙既然將他立爲皇太子,便是一直把胤礽作爲繼承者來培養。康熙對這個孩子傾注了所有的感情和期望,在胤礽5歲時出天花,康熙皇帝親自陪護。但是在胤礽長大成年後,卻與索額圖一起捲入了皇子之間的鬥爭中。

胤礽在23歲以後的所作所爲,令康熙大感失望,而索爾圖也在參與皇太子之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專家表示,此時的索額圖尚不明白,皇家禁忌不可觸碰。康熙對胤礽有着不可割捨的感情,所以兩度立胤礽爲太子,但是對於索額圖卻不會如此心慈手軟。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終於下令將索額圖處死。

索額圖當初得到康熙的重用 最後爲什麼會落到慘死的地步 第3張

▲胤礽劇照

其實康熙下令處死索額圖,是給了胤礽一個嚴厲的警告,但此事反而令父子關係更爲惡劣,最終胤礽兩度被廢,終老於鹹安宮。《清史稿》中記載,康熙始終認爲是索爾圖慫恿胤礽做出逾矩的事,導致太子:“驕縱之漸,實由於此。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

結語

索爾圖從康熙少年時代便陪伴在他身邊,但最後卻因爲貪權奪利走上了另外一條路。在康熙看來自己花了大功夫培養的胤礽本來是好孩子,就是被索額圖這些人給帶壞了,在他怒罵索額圖爲第一罪人的時候,心裏最痛惜的除了胤礽,或許還有這位曾經是自己左膀右臂的老臣。

參考資料:

《全球通史》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