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蒙恬是怎麼死的?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歷史上蒙恬是怎麼死的?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秦始皇嬴政任命的中車府令趙高其人,原來也算得上是趙國的宗親公子(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其母卑賤被刑僇,生高於隱宮)只不過他母親懷有身孕之時,已被擄進了秦國隱宮爲奴,他從小也受到了殘忍的閹割,自幼便在秦宮爲奴爲婢,做牛做馬。很難講這趙高在成年之後,熟知六國之史及其身世,不對秦國產生深仇大恨,因此而爲亡秦埋下了可怕的種子。

而秦朝開國大將蒙恬,是爲中國古人免去操刀刻簡之苦,最早毛筆(蒙筆)的創始人,其祖先出自後羿一族(山東蒙山,古有窮國),善射尚武,後來蒙恬祖父蒙驁從齊國遷居至秦國,入伍參軍因戰功成爲秦國大將,位列上卿之位,深得歷代秦王倚重,六國諸侯也對蒙氏的軍事指揮能力和前方實戰水平十分敬畏,七國之間甚至流傳過這麼一句話“能除蒙驁者,得入咸陽稱王”,也就是說只要蒙家軍東出函谷關,六國的君王們就要爲自己屁股底下的寶座而感到擔憂。

這蒙驁之子蒙武,蒙驁之孫蒙恬、蒙毅,祖孫三代都是秦國的功臣宿將,蒙驁曾經爲秦伐韓、伐趙、伐魏,每一戰下來都是取城池不下二十餘座,只要他一踏足敵國境內,對方的國土至少要減去四分之一估計還不止,可見其軍威之可怕。

而蒙恬老爸蒙武,曾參與滅楚之戰,一戰下來就殺死了後來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之父項燕,項燕可算得上是當時楚國的擎天一柱,不世之名將。

後來蒙武又挑着項燕的人頭一路追殺楚王羋負芻,在壽春生擒了負芻,不想負芻的哥哥昌平君羋啓又在淮南稱王抗秦,蒙武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一鼓作氣領兵直入淮南,又將昌平君剿滅,楚國徹底滅亡,被設爲了秦國治下的長沙郡。

蒙武之子蒙恬,則作爲秦國滅六國的終結者,直接指揮了滅齊之戰,將齊王田建捉住之後,丟到了方圓不足十里的共地,在無盡的羞辱之中啃食着松枝柏葉,了此殘生。

蒙恬就這樣腳踏着六國諸侯王們那曾經高貴的頭顱,登上了千古名將之列,而後又被秦始皇任命爲徵北討虜大將軍,領精兵三十萬北伐匈奴,使得強悍的匈奴不得不放棄黃河以南肥美的草原,倉皇逃竄到塞外無盡荒涼的沙漠中去,以躲避蒙恬銳不可當的威武大軍。

蒙恬爲秦始皇安內攘外都立下了赫赫戰功,蒙大將軍的英名可稱得上是威震華夏,蒙家軍更成爲了大秦帝國一面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旗幟,蒙恬本人也成爲了大秦江山固若金湯的守護神。

於是秦始皇出於戰略考慮,再一次任命蒙恬爲長城監造使,意在將秦、魏、燕、趙四國北面的長城加固修繕,並連成一片,使從大西北甘肅到渤海遼東的萬里之地豎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宏偉屏障,以阻擋北面匈奴那來無影去無蹤的遊牧式侵擾。

爲了讓蒙恬在苦寒之地,安心帶兵築城,秦始皇將三十萬精兵依舊交給蒙恬指揮,並把秦國北方最重要的要塞上郡作爲蒙恬的府邸居住,所謂秦“上郡”和遼、金、元時的上京、上都何其相似,都是作爲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而被當成了帝王陪都行宮,除了巡幸時居住,一般只會派極爲信任又有能力的宗親大臣鎮守,蒙恬的地位可以說是相當崇高的,史記有載“恬任外事而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就算丞相李斯貴爲百官之首,對蒙恬也是敬畏三分。

這還不止,秦始皇對蒙恬的信賴和倚重可謂達到了極致,統領重兵,身居離宮,功高天下,倍受恩寵,還不受猜忌,到後來爲了歷練和培養儲君,秦始皇更是將他最懷期望的長子扶蘇送到上郡,作爲蒙家軍的監軍跟着蒙恬學習排兵佈陣,攻防殺伐,以作帝國合格接班人的準備,直到這一刻,真的可以說蒙恬的命實在是太好了!

就這樣在政治功名之上近乎完美的蒙大將軍,歷史結局又如何呢?話要說回到那個身上流着趙王血脈的趙高來,趙高在秦宮做了閹奴,但有一點他是出生在秦國的趙人,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美裔華人,他的遺傳基因是趙式的,但他的思維方式卻始終是秦式的。

趙高憑藉着自己的吃苦耐勞,一步一步爬上了秦宮宦官高位,居然被任命爲中車府令,負責秦始皇的日常生活瑣事,是嬴政獨一無二最爲順心的貼身近侍,與康熙身邊的桂公公也相差無幾,自然也就成了大臣王公們競相攀附的御前紅人。

凡看過一兩部宮鬥劇的看官們,應該都能瞭解,古時宮中的太監是最會生嫉懷恨嚼舌根的怪物,趙高也免不了被其他太監所忌恨,於是就有人將他收受外臣賄賂的事傳到了秦始皇的耳中,自古內官與外臣交結都是犯了封建帝王大忌的,秦始皇一怒之下就將趙高交由掌管法令的內史蒙毅論處。

這個蒙毅就是大將軍蒙恬的弟弟,在朝中也是位高權重,不可一世,他哪裏會把一箇中車府令放在眼裏,別說是按大秦嚴苛的律法,就是放在唐宋這樣開明的朝代,“宦官干政”也是死罪一條,不過唐宋明清也是借鑑了“趙高事件”這具典型的反面教材之後,才把“宦官干政”必殺無赦刻成了千古不變的鐵律。

歷史上蒙恬是怎麼死的?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於是乎,蒙毅大法官就判了趙高死罪,在以法治國的大秦,按理來講,這已經是無情鐵案,趙高放在哪都是必死無疑的,可不知是命運在冥冥之中的捉弄,還是最高領導(嬴政)和大法官(蒙毅)畢竟“那一時的大意”,嬴政憐其“敦於事”(也就是做事認真做人老實),而蒙毅也沒有堅持法治原則,趙高被“赦之,復其官爵。”

這時候的趙高已經成了一條半甦醒的毒蛇,就等着“農夫”嬴政死去,好讓他徹底醒來,往農夫的兒子們,農夫的夥計們(蒙恬、李斯)身上好好咬上一口,並注入那致命的毒液。

最終命運的擺弄,使趙高得償夙願,將整個大秦帝國都推向了毀滅的深淵,蒙恬蒙毅兄弟也被無情地斬殺在無罪冤案之中。但我們試看蒙恬一生的歷程,不難發現他的結局還得應驗了一句老話,功高震主者不得其死也!

即便在他將死之時,篡位者胡亥還曾萌生“已聞扶蘇死,即欲釋蒙恬”之心,然而恨意難平的趙高非致其於死地不可,最終千古名將蒙恬忠而受誅,只引來後人無數嘆息。

但在悠悠中華的歷史長河之中,蒙大將軍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這聲聲嘆息,還有他費盡辛勞、塹山填谷修築而成的萬里長城,和那使中華文化揮毫于丹青翰墨之間,傳承於千古的毫錐風雅(毛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