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給韓信承諾三不殺五不死 歷史上存在這件事情嗎

劉邦給韓信承諾三不殺五不死 歷史上存在這件事情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劉邦和韓信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民間傳說劉邦承諾韓信三不殺五不死,歷史上存在嗎?

秦朝末年出現了三個天才,第一個天才是項羽,憑藉一己之力,滅亡了整個秦朝,在鉅鹿之戰中一戰消滅了秦軍主力,這個時候的項羽才25歲;第二個天才是劉邦,以48歲的“高齡”起兵反秦,僅僅用了7年就建立了一統的西漢王朝;第三個天才就是韓信,憑藉橫空出世的軍事才能,協助劉邦打下半壁江山,最終卻死於劉邦皇后呂雉之手,韓信死的時候年僅32歲。

關於韓信的傳說一直有很多,比如民間傳說,劉邦爲了讓韓信出兵對付項羽,曾經對韓信許諾“三不殺”,所謂的三不殺就是:

天不殺韓信,君不殺韓信,鐵不殺韓信。

可以理解爲:不能在天下殺韓信,不能在皇帝面前殺韓信,不能用鐵兵器殺韓信。

劉邦

除了三不殺的傳說之外,還有“五不死”的說法,與三不殺有着類似的意思,所謂的三五死就是:

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

可以理解爲:見到天就不能殺,見到地也不能殺,見到皇帝也不能殺,不能用繩子捆他,不能用刀殺他。

這些民間傳說,無一例外是對韓信的冤死表示同情,於是虛構出一些傳說故事,所謂的三不殺與五不死,乍一看,還感覺韓信不會死,是保護韓信的護身符,實際上韓信還是被呂雉所殺。

這些所謂的三不殺和五不死,我翻遍了史書,也沒有找到相關記載,甚至連小說中也沒有記載,有人說《西漢演義》這本小說中有記載,實際上並沒有,應該屬於民間傳說,是虛構的,在歷史上並不存在,所謂的三不殺與五不死,只是一個謠言,是完全虛構的。

劉邦拜韓信爲將

其實圍繞在韓信身上,虛構的故事很多,比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八個字很有名,但在歷史上不存在,出身元代的戲曲《暗度陳倉》和《戲英布》,常常讓人誤解這就是歷史,實際上真實的還定三秦之戰中,韓信沒有率軍作戰的記載,《史記》中只有記載劉邦採納了韓信的計謀,然後攻取了三秦之地。

還定三秦之戰很多人認爲是韓信的第一戰,實際這一仗是劉邦指揮的,而且能打進關中的關鍵原因是一個叫趙衍的人提供了一條可以繞到陳倉背後的小路,當時劉備已經被章邯率軍堵在陳倉,無法攻克,趙衍就給劉邦獻計,說有一條路可以繞到陳倉之後,劉邦同意了,派出一支大軍繞過去,然後裏應外合,打敗了鎮守陳倉的章邯,才最終進入關中,而這跟韓信沒有關係。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虛構的,歷史上不存在

再比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這八個字同樣很有名,但也跟韓信無關,垓下之戰的總設計師是張良,劉邦與項羽簽署了鴻溝協議之後,雙方都準備撤軍,張良勸劉邦抓住機會,攻打項羽,然後命令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率軍合圍項羽,起初韓信和彭越不肯來,後來劉邦封王並恩賜了大量的土地後,韓信和彭越纔來合圍。

然後就是垓下之戰,很多人以爲垓下之戰是韓信指揮的,其實不是,看《史記》的這段記載:

《史記 高祖本紀》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爲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

這是垓下之戰漢軍的排兵佈陣,韓信率領30萬大軍在正面,孔將軍率軍在左側,費將軍率軍在右側,劉邦在韓信軍後面,劉邦的後面還有周勃和柴將軍率領的預備隊,整個劉邦聯軍差不多有六七十萬人,而項羽只有十萬人。

垓下之戰也不是韓信指揮的

韓信率先出戰,沒有取勝,然後左、右兩側的孔將軍與費將軍出擊攻打項羽,楚軍不利,韓信於是趁機再次攻打項羽,項羽大敗,於是退回城中,當天晚上項羽聽到了漢軍在唱楚歌,以爲漢軍佔領了楚地,於是當天晚上就無心再戰,只率領800騎兵突圍而走,最終逃在烏江連自殺而死。

從這個排兵佈陣來看,漢軍的主將是劉邦,韓信是前鋒的位置,況且漢軍是諸侯聯軍,除了劉邦之外,還有一些歸屬劉邦的諸侯大軍,比如英布、彭越等,這不是韓信可以指揮的,只能是劉邦才指揮得動,所以垓下之戰是劉邦指揮的。

歷史上沒有所謂的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同樣出自元代的戲曲,是唱戲人虛構的故事,在歷史上不存在,四面楚歌雖然在歷史上是存在的,但並沒有記載是韓信的謀略,有可能是張良或者陳平的謀略,在《史記 淮陰侯列傳》中甚至都沒有韓信作戰的記載:

《史記 淮陰侯列傳》: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將兵會垓下。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爲楚王,都下邳。

垓下之戰結束後,劉邦在第一時間就奪了韓信的兵權,當時韓信是齊王,參與垓下之戰,劉邦給了韓信30萬大軍當前鋒,並把韓信從齊王改封爲楚王,一奪兵權,二改封,劉邦這是防備韓信的手段,那劉邦爲什麼要這麼做?

劉邦給韓信承諾三不殺五不死 歷史上存在這件事情嗎

劉邦、韓信及其他將領

常規的理解都是說韓信功高蓋主,太會打仗,劉邦擔心韓信不好控制,但這並非真正的原因,真正原因是:韓信屢次突破劉邦的底線,不僅自討封賞,而且還不聽劉邦指揮。

韓信是劉邦一手提拔起來的大將軍,韓信跟彭越、英布等人不一樣,彭越、英布雖然被劉邦封王,但他們是靠自己在秦末天下大亂中起兵崛起的,是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來的,他們算是獨立的創業人,用現在的話說,是獨立的小老闆,而韓信不是,他是劉邦的直接手下,用現在的話說是職業經理人。

獨立的老闆和職業經理人的差別在現在很好理解,一個是自己打拼,自己解決一切,包括大軍、補給、根據地,這就是英布和彭越,另一個是依靠大老闆提供的大軍、平臺、各種物資來打仗,這就是韓信。

韓信

沒有劉邦提供的平臺、大軍以及各種物資,韓信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成就,劉邦是把韓信當成下屬來看待的,韓信有功,劉邦當然可以封賞,但是在關鍵時刻,以卡脖子的方式來要挾劉邦封王,這等於是逼宮的性質,劉邦作爲一個非常獨立、很有手段的君王,是不能容忍這種行爲的,別說劉邦,後來所有的皇帝都不可能容忍手下有這樣的將領,這纔是韓信被殺的主要原因。

所以劉邦在平定天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奪韓信兵權,改封韓信爲楚王,但這個時候,劉邦仍然沒有置韓信於死地,直到有人密告韓信謀反,劉邦不是不瞭解這是誣告,如果韓信想謀反,早就反了,但劉邦必須得對這事做出迴應,如果明着把韓信召來,擔心韓信就地謀反,於是劉邦聽取了陳平的計謀,以遊覽雲夢澤爲藉口,把韓信召來,直接就綁了韓信。

直到這時,劉邦也沒有殺韓信,而是把韓信貶爲淮陰侯,謀反可是重罪,如果韓信真有謀反罪名的話,這個時候劉邦就應該殺了他,但劉邦沒有殺,因爲劉邦心裏清楚,韓信沒有謀反,這是誣告,只能先貶爲淮陰侯,並把韓信軟禁起來。

呂雉

當然了,如果這個時候劉邦直接殺了韓信,也沒有人敢說什麼的,畢竟劉邦是皇帝,有這個能力與權力,擅自以謀反罪名誅殺異姓王的話,劉邦也擔心其他人造反,所以沒殺韓信,只軟禁,也許劉邦想用一種柔和的辦法來處理韓信。

之後,韓信就被軟禁在京城,從韓信的角度來看,他爲劉邦立了這麼大的功勞,結果不斷被貶,當然心存怨氣了,從諸侯王被貶爲淮陰侯,韓信心裏也很後悔,後悔沒聽蒯通的話,所以韓信被軟禁在京城時,確實做了一些謀反的兩手準備,韓信與陳豨有私下來往,而陳豨在公元前196年起兵謀反,這樣韓信謀反的罪名就被坐實了。

當時劉邦在外討伐叛亂的陳豨,而留在京城的呂雉得知了韓信與陳豨私下勾結的事後,就準備先下手爲強,呂雉很聰明,他派蕭何把韓信騙到長樂宮,然後下令讓衛士直接斬殺了韓信,並沒有通報劉邦,這個時候的劉邦還在外征戰,呂雉是先斬後奏的,劉邦後來回到京城聽說了韓信被殺,臉上露出一種既可憐又高興的神情。

劉邦給韓信承諾三不殺五不死 歷史上存在這件事情嗎 第2張

呂雉直接殺了韓信

而民間傳說韓信是被呂雉在長樂宮中派出宮女所殺,在宮殿中殺韓信,可以避開“見天不死”的承諾,因爲宮殿中見不到天,宮殿中鋪着地毯,可以避開“見地不死”的承諾,因爲有地毯見不到地,當時是呂雉殺的韓信,所以也見不到皇帝,是“見君不死”,呂雉殺韓信沒有捆他,所以避開了“沒有捆他的繩”,傳說是宮女有竹竿捅死韓信的,所以也避開了“沒有殺他的刀”,這整個傳說故事都是虛構的,看起來很巧合,實際是人爲虛構的,才如此巧合。

而真實的歷史就是:呂雉直接派衛士在長樂宮鍾室中斬殺了韓信,哪有這麼多講究,只是沒通知劉邦罷了,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傳說的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