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是什麼?不良影響又有哪些?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是什麼?不良影響又有哪些?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是什麼?帶來的不良影響又有哪些呢?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一、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1.三冗危機:北宋立國後,爲了防止地方割據,收歸行政權、財權、軍權,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維護中央集權;政治上實行文人治國,軍事上奉行守內虛外。

由於大興科舉、採用恩蔭制、奉行“恩逮於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導致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冗員”)。

宋初實行“養兵”之策,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系(“冗兵”)。

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統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等,形成了“冗費”。

三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最終形成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內憂外患:財政的虧空迫使政府不斷增加賦稅,除了繳納名正言順的“兩稅”之外,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給民衆造成沉重負擔,加之連年戰事和頻繁的自然災害,百姓苦難,各地怨聲不斷。農民由於沒有生路,紛紛揭竿而起。

同時,外敵的侵擾給北宋政權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北宋建國以後,就與東北邊境的契丹族和西北邊境的党項族連年發生戰爭。由於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大批農民喪失土地,兼之富豪隱瞞土地,導致財政收入銳減,出現了立國以來少有的財政赤字,“百年之積,惟存空簿”。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是什麼?不良影響又有哪些?

二、王安石變法的過程

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爲參知政事,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於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

爲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統籌財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諸路農田、水利、賦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頒農田水利條約。

熙寧三年(1070年),頒佈募役法、保甲法。

熙寧四年(1071年),頒佈方田均稅法,改革科舉制度;

熙寧五年(1072年)三月,頒行市易法。

熙寧六年(1073年)七月,頒行免行法。

三、王安石變法的成效

王安石的變法對於增加國家收入,有着積極的作用,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得以緩解。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河(甘肅臨夏)、岷(今甘肅岷縣)等五州的作戰。

宋軍收復5州,拓地2000餘里,受撫羌族30萬帳,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四、王安石變法的結果

熙寧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門監鄭俠畫《流民圖》,圖中流民或身背鎖械,或口食草根,告訴皇上說旱災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對變法產生重大懷疑。

王安石認爲“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司馬光又上《應詔言朝廷闕失狀》,隨着改革深入,變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發生動搖,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出知江寧府。

變法運動由韓絳、呂惠卿等人繼續執行,呂惠卿師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滿。

熙寧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復職,繼續執行新法。

熙寧九年(1076年)愛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潛心學問,不問世事。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是什麼?不良影響又有哪些? 第2張

最終,王安石變法失敗。

五、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封建社會統治者的一次重要改革活動,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變法期間生產有所發展,財政狀況好轉,基本上達到了富國的目的。

但另一方面,新法在實施過程中給勞動人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增加了新的負擔。

王安石變法與商品經濟發展的關係:對商業活動的發展有不良影響,也有對商品經濟發展起積極影響的一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