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飛將軍李廣那麼厲害,到死也沒封候?他這幾個毛病註定

爲什麼飛將軍李廣那麼厲害,到死也沒封候?他這幾個毛病註定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廣是西漢初期的著名猛將,因爲武藝超羣被譽爲“飛將軍”,漢景帝曾誇讚他如果李廣生在漢朝開國時代,以他的勇猛和本事必定能立功爲萬戶侯。但不幸的是,李廣雖然一輩子都在打仗,卻沒有被封侯,唐朝詩人王維嘆息:李廣無功緣數奇。大才子王勃也惋惜的說:馮唐已老,李廣難封。

既然古人都讚歎李廣這麼厲害,爲啥他還是沒封侯呢?其實李廣並不冤枉,沒有封侯也是有原因的。

歷史上但凡能夠稱得上名臣大將的人物,都是有不同於常人的心胸和氣度。大家留心看一下歷史記載都可以發現,李廣被稱爲猛將、名將甚至飛將,但幾乎沒有大將的叫法,這和他個人的性格氣質是有直接關係的。李廣的心胸其實比較狹隘,待人處事比較偏激。曾經有一次,他和友人外出打獵,到晚上纔回家,走到霸陵這個地方,被當地的縣尉關了起來。因爲當時國家實行宵禁制度,不準夜裏外出。李廣不服管理,聲稱我是李將軍你不能關我。但霸陵縣尉不予理睬。李廣便記恨在心,後來他受命到邊境作戰,特意向上級請示把霸陵縣尉帶到軍中,然後找藉口以軍法殺死了該縣尉。

這件事是李廣生平一個很大的污點,雖然事情不大,但反映了李廣蔑視法度、蔑視小人物的不良習氣,最突出的是展示出李廣心胸過於狹窄,和小人物斤斤計較。故而司馬遷把這件小事寫進《史記·李將軍列傳》,代表了他對李廣的一個基本評價,簡單來說就是:太不應該了。

漢朝發生過許多類似的事情,比如說韓信受過胯下之辱,後來功成名就當了楚王,他也像李廣一樣找到當時羞辱他的人,但韓信胸襟大度,不僅沒有殺人,反而任命人家當了官。名臣韓安國“死灰復燃”的故事也非常典型,曾經是大官的韓安國犯罪下獄,獄吏對他很不好經常羞辱他,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這堆灰再燒起來嗎?獄吏說如果你能燒起來我就撒泡尿澆滅你。後來韓安國官復原職,對這件事一笑而過,同樣也沒有報復那名微不足道的獄吏。

爲什麼飛將軍李廣那麼厲害,到死也沒封候?他這幾個毛病註定

兩相對比,便可以看出李廣與真正的名臣大將在境界上的差別,和小人物計較,甚至揪着陳年舊賬不放,只能拉低自己的層次。李廣後來自己分析不能封侯的原因,說過他曾經殺過俘虜兵。殺俘歷代被視爲不祥不義之舉,它實際上體現的也是容人之心不夠。勝利者的心態和境界不夠高,有時也能影響到自己的進步和發展。

當然如果只揪着李廣的性格和品質,說他不夠資格封侯,確實有失公允,畢竟評價一個武將是好是壞,主要還看他的作戰成績和個人本領。毫無疑問,李廣的武藝在他所處的時代是出類拔萃的。李廣射石沒鏃的典故被後世津津樂道,他靠自己的勇猛作戰讓匈奴人望而生畏,這都是不容抹殺的事實。

然而從打仗本身來講,李廣一個比較突出的缺陷是,帶兵打仗不循章法。他帶兵出戰不喜歡排陣法,行軍宿營時也不按章法紮營。打仗不列陣直接的影響是降低整個軍隊的協調性,無法發揮整體優勢,而這恰恰是漢軍所長、匈奴人所短,舍長而就短,徒然以硬碰硬地拼殺與匈奴人對攻,這是很不智慧的;宿營時不搞好防範措施,直接影響是容易遭到敵人襲擊,容易被擊潰。從李廣具體作戰經歷來看,他雖然大量殺傷了匈奴,但由於部隊組織控制比較鬆散,導致兵力消耗與斬殺匈奴人數量相當。而且李廣本人作爲一軍主將,居然還被匈奴人生擒過,雖然李廣後來成功逃脫,但也赤裸裸的顯示出他帶兵打仗其實是有重大缺陷的。對這樣一個將軍,當時的皇帝漢武帝還是看的比較準的,他準確的判斷出,這個名聲在外的飛將軍其實是擔當不了什麼大任的。後來漢武帝發動大規模的對匈作戰,任用了一大批具有戰略天才的大將,比如漢武帝的小舅子衛青,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等。而具有多年作戰經驗的李廣,卻只能作爲偏師的主將,執行一些比較配合性的戰鬥任務。也就是在李廣人生中最後一次對匈作戰中,他生平的所有毛病都集中爆發出來。

爲什麼飛將軍李廣那麼厲害,到死也沒封候?他這幾個毛病註定 第2張

首先他是帶着怨氣去打仗的,因爲當時李廣已是暮年,卻始終沒有封侯,而當時和李廣資歷差不多甚至原來級別比李廣還低的人都立功封侯,這讓本來就心胸不夠寬廣的李廣很是鬱悶。所以他堅持上書要參戰,想憑藉此戰立功,本身出發點就不太好。

其次,李廣自認爲是經驗豐富的老將,不太看得起衛青這樣靠親戚關係上位的統帥。在分配戰鬥任務時,衛青與漢武帝有着共識,認爲李廣對匈作戰幾十年都沒有取得大勝,這樣的將領不能讓他擔當主要任務,何況他現在已不復當年之勇。但李廣執意不從衛青的號令,幾次三番要和衛青理論,要作爲全軍的前鋒去和匈奴單于決戰。這直接造成了漢軍內部的不團結。

第三,最要命的是李廣進軍時居然迷了路,原因很簡單,他丟了嚮導。這事導致李廣耽誤了與其他部隊協同攻擊匈奴的時間。迷路這種情況,發生在缺乏地標的蒙古大草原並不算什麼稀罕事,很多出擊匈奴的將領都犯過類似錯誤。但這事發生在李廣身上就很難理解,爲什麼?因爲李廣這輩子幾乎全在北部邊境和匈奴作戰,如果他是個有心人,那麼出入匈奴的路徑應當很熟悉。就算有點強人所難,哪怕是積累出來一批知道路的嚮導也是應該的,這能有效避免在草原上迷路。但是顯然李廣做的並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他並不合格。

第四,李廣行事偏激的性格最終促使他走上絕路。這次攻擊匈奴失敗後,衛青按軍法追究李廣的過錯,數次派長史質問李廣迷路的具體原因,這讓李廣很氣憤。其實本來不過是迷路誤了期限,不見得會有多大罪過;而且長史來催問也沒有別的意思,身爲一軍之帥的衛青要弄清楚事情經過,好給皇帝報告,你李廣只需要給個說法就行。但李廣固執地認爲自己是衛青安排任務不當導致的,反正錯不在我,都怪你們。而且我一個將軍,你們這些文吏有什麼資格來問我。面對衛青的使者連續催促,一貫看不起文吏的李廣認爲這是極大的恥辱,竟然一怒之下自殺身亡。一代名將,以這樣激烈的方式,無謂地犧牲了生命去維護所謂的尊嚴,實在太過悲劇。

司馬遷雖然盛讚李廣天下無雙,但實事求是地評價李廣,不能只看其閃光點,他自身存在的缺陷同樣致命,應該是暇大而掩瑜才比較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