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陳平和周勃都是漢朝的功臣 漢文帝爲什麼會區別對待

陳平和周勃都是漢朝的功臣 漢文帝爲什麼會區別對待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陳平和周勃,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簡單說其實就是文臣與武將的威脅誰更大?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亂世”——五代十國便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彼時“佔山爲王”的都是武將,您見過五代十國有文臣出身的皇帝嗎?沒有,一個都沒有!即便是結束了五代十國亂世的宋太祖趙匡胤,依然是武將出身、不是文臣!

陳平和周勃都是漢朝的功臣 漢文帝爲什麼會區別對待

宋王朝建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結連上演了兩出“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等一大批將領的兵權。之後,宋王朝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的“以文臣節制武將”的制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重文抑武。就以軍隊爲例,雖然直接統兵的是武將,但中樞系統負責軍隊戰略性事務的卻是文臣——樞密使。如此一來,宋王朝的將領便被完全限制在了戰術層面,再也無法染指戰略層面的事情。再說直白一些,宋王朝的將領就是“犬”一般的存在——皇帝讓咬誰就咬誰。而這些“犬”的“犬繩”和“犬糧”則掌握在皇帝和樞密使手中。

反之,文臣樞密使雖然掌握着軍隊戰略層面的事務,卻無權染指具體戰術層面的問題、沒有戰術指揮權。換言之,如果沒有皇帝點頭,直接統兵的武將根本不會聽樞密使具體某個人的!只有三者結合到一起,宋王朝的軍隊才能真正“動”起來……其實,這就是中國古代帝王們慣用的伎倆——權力平衡。那麼,宋王朝的皇帝爲何敢將軍隊的戰略性事務交給樞密使呢?原因很簡單,樞密使是文臣,手裏沒有兵!如果戰術層不聽他的,他根本翻不起什麼浪花兒。戰術層如果沒有皇帝點頭,還真就不會聽樞密使的;而戰術層呢?戰略調度、後援補給等等都掌握在戰略層手中,同樣翻不起什麼浪花兒……於是,微妙的權力平衡就這樣形成了。 狄青後來出任樞密使爲何會屢屢遭忌?就因爲他是行伍出身、在軍中戰術層具備一定影響力,存在破壞這種微妙權力平衡的潛在風險!

陳平和周勃都是漢朝的功臣 漢文帝爲什麼會區別對待 第2張

陳平的威脅遠小於周勃

陳平這個人從投入漢高祖劉邦麾下開始,就一直是文臣謀士的身份,後來沒有染指過軍隊事務!加之陳平並不屬於劉邦的舊班底——“豐沛集團”,所以陳平在漢王朝軍隊中的影響力是非常微弱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便是後來出任丞相,也主要侷限於行政領域,依然無法染指軍隊事務。周勃就不同了,他是“豐沛集團”的元老,從劉邦起兵之初就跟着劉邦東征西討,在軍中的影響力是極其巨大的。這就是爲什麼劉邦庶長房的幾個孫子發動“剿滅諸呂”時非要拉上週勃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換言之,對於漢文帝劉恆而言,陳平就算權力再大、地位再高,也只是一介文臣,翻不起什麼浪花兒!但周勃不同,他在軍中的影響力實在太大,漢文帝不得不防,這也是爲什麼漢文帝后來要明升暗降、把周勃調離軍隊的重要原因所在。

陳平和周勃都是漢朝的功臣 漢文帝爲什麼會區別對待 第3張

陳平在世時是漢文帝牽制周勃的“利器”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漢文帝劉恆真正開始無情打壓周勃,是發生在陳平去世之後。原因其實不難理解,陳平活着時,他與周勃是漢王朝朝堂上的文武“兩架馬車”。或者換一種說法,陳平什麼也不需要做,只要他活着、繼續在位子上待着,那就是對周勃最大的牽制。再說直白一些,陳平其實是漢文帝用來牽制周勃的一把“利器”!所以,除非陳平自己自然死亡或者與周勃有結成政治同盟的可能,否則漢文帝是不會自己去打破這種微妙平衡的。很顯然,陳平對此是心領神會,後來一直與周勃保持着一種若即若離的微妙關係。而這,正是漢文帝想要的,漢文帝又爲何要去打壓陳平呢?

陳平和周勃都是漢朝的功臣 漢文帝爲什麼會區別對待 第4張

可陳平死在了周勃之前,在陳平死後,周勃形成了“一家獨大”的態勢。不僅位列中樞、爵封列侯,而且在軍中影響力甚大。面對這樣一個人,恐怕沒有那個有作爲的皇帝還能繼續淡定下去,不是嗎?所以,陳平一死,漢文帝清洗周勃便已成定局,剩下的僅僅是時間問題……換句話說,陳平之所以沒有遭到漢文帝的打壓與清洗,並不是因爲漢文帝更喜歡他,而是因爲留下他對漢文帝更有用。如果陳平與周勃的身份進行一個“對換”,那麼遭到打壓和清洗的恐怕就不是周勃、而是陳平了……

陳平和周勃都是漢朝的功臣 漢文帝爲什麼會區別對待 第5張

當然,如果陳平死在周勃之後,他的結局或許要比周勃好很多,畢竟陳平這個人向來都比較“識趣”,更重要的是他在軍中缺乏根基,根本威脅不到漢文帝的地位。這其實也是當年漢高祖劉邦能夠容得下“自污”之後的蕭何,卻始終容不下韓信的原因所在。要知道,當年的蕭何在軍中的影響力可是遠超陳平的,漢文帝又爲何容不下一個陳平呢?總而言之就一句話——“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臣從來都不是中國古代帝王們忌憚的重點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