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伯溫高老還鄉前給朱元璋留了2句話,如果朱元璋聽了,明朝或再延續百年不止

劉伯溫高老還鄉前給朱元璋留了2句話,如果朱元璋聽了,明朝或再延續百年不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伯溫是明朝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後人眼中他彷彿是個具有超能力的“神人”,堪與三國時的諸葛亮齊名。其實客觀地說,劉伯溫才幹固然卓爾不羣,與諸葛亮還是不可相提並論的。諸葛亮是蜀國的二把手,擔任軍師將軍、丞相等要職,曾經長期獨立主持國家的選將用人、用兵打仗、治國理政等關鍵大事,劉伯溫在朱元璋手下,戰爭年代擔任幕僚和參謀之一,開國後擔任御史中丞、太史令,從未入主中樞,獨當一面。

劉伯溫高老還鄉前給朱元璋留了2句話,如果朱元璋聽了,明朝或再延續百年不止

不過,劉伯溫雖然不及諸葛亮,但他的才能也是不可否認的。無論在明朝開國戰爭中,還是洪武年間的朝政大事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後世的明武宗稱讚劉伯溫“開國文臣第一,渡江策士無雙”,也是對劉伯溫才能與業績的肯定。劉伯溫最爲遺憾之事,莫過於沒能像諸葛亮那樣,找到一個真正能認識到他價值、並充分予以重視和利用的明主。

朱元璋本身是個很有能力和主見的人,無論征戰殺伐還是用人選將,他都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因此面對臣下的建議和計謀,他有時從善如流,有時則固執己見,誰的話也不聽。劉伯溫這樣不世出的天下奇才,對於朱元璋的剛愎自用也無可奈何,只能讓事實來驗證自己的正確。劉伯溫告老還鄉之前,曾經給朱元璋留下2句話,朱元璋拒不聽從,結果倒了大黴。

劉伯溫高老還鄉前給朱元璋留了2句話,如果朱元璋聽了,明朝或再延續百年不止 第2張

《明史》記載,劉伯溫歸鄉之前,與朱元璋告別時,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明史》記載,朱元璋開國後,“聖心思念故鄉”,起了葉落歸根之意。想念老家無可厚非,多回老家走走看看不就行了。可他卻突發奇想,要把錦繡繁華、龍盤虎踞的金陵捨棄,把大明國都定在老家鳳陽。

劉伯溫高老還鄉前給朱元璋留了2句話,如果朱元璋聽了,明朝或再延續百年不止 第3張

把鳳陽小縣作爲國都,可稱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錯誤之一。當時的鳳陽不僅地方平曠,無險可守,經濟基礎極度薄弱,與金陵相比,簡直毫無優勢可言。最爲關鍵的是,要把鳳陽從一個地瘠民貧的小縣城,改造成富麗堂皇的國都,別的不說,光建築一座皇宮所需的千百座宮殿,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和工程量,簡直是個天文數字。

劉伯溫高老還鄉前給朱元璋留了2句話,如果朱元璋聽了,明朝或再延續百年不止 第4張

而當時的大明,剛從幾十年戰亂的廢墟中站起來,百廢待興,工農商業千瘡百孔,急需休養生息恢復元氣。此時在鳳陽連年大興土木,勢必要讓百姓賦稅和勞役大大增加,對於大明國力的恢復和民心安定,有百害而無一利。但朱元璋誰的話也不聽,一意孤行非要這麼幹。結果出事了。

《明史》記載,被沉重勞役所苦的工匠們,爲了發泄怨恨之心,在建造宮殿時使用一種所謂“厭鎮”之術,讓朱元璋往新皇宮的御座上一坐,金鑾殿房頂上就會“若有人持兵鬥殿脊者”,叮叮噹噹響個不停,嚇得朱元璋立即放棄了定都鳳陽的想法,從此不再來第二次。定都鳳陽的計劃也徹底終結。他若早聽劉伯溫一句話,何至於耗費鉅額財力物力,最後打了水漂。

劉伯溫高老還鄉前給朱元璋留了2句話,如果朱元璋聽了,明朝或再延續百年不止 第5張

劉伯溫的第二句話是“王保保未可輕也”。王保保,是元朝末年名將,說的直白點,他可以說是元朝的曾國藩,都是從地主武裝出身,憑藉過人的能力,最後成爲朝廷柱石之臣。王保保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元朝末年第一流將才之一。在元朝敗亡後,王保保率領大軍盤踞西北一帶。由於明軍此時已經恢復中原,在與元朝大軍的征戰中連連獲勝,從皇帝到武將都瀰漫着輕敵之意。

劉伯溫高老還鄉前給朱元璋留了2句話,如果朱元璋聽了,明朝或再延續百年不止 第6張

劉伯溫意識到了衆人的這種情緒,因此纔會在臨走前特意提醒朱元璋,不可輕視王保保的實力和能力。可惜朱元璋此時已志得意滿,自認爲老子天下無敵,哪裏還會把劉伯溫的話放在心上。後來不幸被劉伯溫料中,在嶺北之戰中,徐達率領的明軍,遭遇王保保的拼死反擊,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敗,損失精銳部隊數萬人,朱元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創。

王保保這一戰,使得明軍將士膽落心寒,“自是明軍希出塞矣”,已經到覆滅邊緣的元朝,得以苟延殘喘,甚至“幾於中興”。明軍從此很少再敢出動大軍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