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清朝歷史上的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出生與滅亡

大清朝歷史上的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出生與滅亡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六月初五,內蒙古的哲裏木盟科爾沁科左翼後旗的一片草地上,羊倌德力格爾像平時一樣安靜的放羊。突然有人來報喜,他的妻子給他生了一對雙胞胎男孩。德力格爾也是黃金家族的子孫,爵位是四等臺吉。但成吉思汗的子孫衆多,德力格爾只是屬於邊緣羣體,他家境十分貧寒。爲了養家餬口,德力格爾常年給別人放羊。由此,他獲得了一個外號“雅馬臺吉”,意思是放羊的窮臺吉。德力格爾鄭重的給兩個兒子起名,大的叫“朗布林沁”,寶貝大象的意思;小的就是中國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意爲寶貝獅子。兄弟倆都是用藏語起的名字,因爲當時的蒙古人都信仰喇嘛教,認爲用藏語起一個和喇嘛教有聯繫的名字,會給孩子帶來幸福和安寧。大象是普賢菩薩的坐騎,表示踏踏實實的生活、修行。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表示智勇兼備,能破除一切煩惱。願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原本貧困的家庭,由於又多了兩口人,生活更加艱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僧格林沁9歲的時候,就和父親一起放羊。12歲的時候,僧格林沁當喇嘛的伯父布和特木爾,將他帶到當地的郡王喇嘛廟開始了小喇嘛的生涯,一則可以爲家裏人積功德;二則可以省下一個人的口糧。正常的情況下,僧格林沁會在青燈古佛下了以一生。誰也沒想到三年後,僧格林沁的命運突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的遠方族叔,科左後旗的第九代札薩克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病逝。索郡王是最早歸順努爾哈赤的科爾沁部明安貝勒的嫡系子孫。明安是卓裏克圖親王吳克善和達爾罕親王滿珠習裏的爺爺莽古斯的二弟。雖然明安最早歸順清廷,但清廷授予他這一系的爵位很低。他的兒子棟果兒爵位是輔國公,死後才被追封爲貝勒。在他孫子彰吉倫時,順治帝念其祖父的功德,加封爲科左後旗多羅郡王。因爲明安子孫世代與清廷皇族聯姻,地位高貴顯赫。索郡王是道光帝的三姐夫,他的妻子是嘉慶皇帝的親女兒和碩莊敬公主。公主只生了兩個女兒,沒有兒子,誰來繼承王位成了一個難題。面對天上掉下來的榮華富貴,同族的子孫們各顯其能的疏通關係,希望能得償所願。

大清朝歷史上的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出生與滅亡

在這片紛紛擾擾中,和碩莊敬公主有一天忽然做了個夢,夢見一個老喇嘛送來一隻黑虎,說:“把他還給主人家,您要好好的對待他。”公主驚醒。第二天,果然有一個老喇嘛帶着一個小男孩來到公主的住所,他就是15歲的僧格林沁。公主十分驚訝,便與道光帝說起這件事。道光帝親自面試,見僧格林沁儀表非凡,便立爲公主的養子。僧格林沁蓄起了頭髮,成爲新一代札薩克郡王。這樣的轉變,對僧格林沁而言簡直是一步登天。從社會的底層,一躍成爲多羅郡王,皇親國戚。在這一轉折中,僧格林沁的伯父布和特木爾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爲經常去王府做法事,布和特木爾與王府的側福晉關係密切,又買通了公主身邊的太監、宮女,第一時間獲得了公主做夢的確切消息,纔給僧格林沁創造出這個繼承王位的機會。

從此,僧格林沁離開了科爾沁草原,進入北京的皇宮裏,作爲道光帝名義上的外甥,與皇子們一起讀書習武。道光八年(1828年),僧格林沁成年。多羅貝勒文和將女兒嫁給了他。文和是康熙帝大哥福全的後人。僧格林沁與清朝皇族關係從此日益親密,仕途相應更爲坦蕩。道光十四年(1834年),僧格林沁被授予御前大臣,補授正白旗領侍衛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掌管清帝的禁衛軍。不久又調任鑲白旗滿洲都統。這可是隻有滿人才有資格擔任的官職。道光帝駕崩後,僧格林沁成爲四大顧命大臣之一,從此走上了位極人臣之路。正如《清史稿》所載:僧格林沁,“出入禁闈,最被恩眷。”

僧格林沁能成爲一代名將,不僅僅是運氣好。他先後在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反擊英法聯軍入侵、鎮壓捻軍起義中,戰功無數。不但爵位從郡王升爲親王,還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捻軍的首領張洛行被僧格林沁俘獲處死,捻軍已經大勢已去。僧格林沁最終的勝利就在眼前。

捻軍殘部在賴文光的領導下,行蹤飄忽,盤旋於兗州、沂州、曹縣、濟州之間。由汶上進入鄆城水套,聯絡當地的私人武裝,數量又暴增至數萬人。僧格林沁督師猛進,連續追擊捻軍一個多月,每天行軍300餘里,從河南追入山東,急行軍幾千裏,部下人困馬乏,軍中怨言載道。僧格林沁認爲最後的勝利就在眼前,自己不睡不吃,累極了只是下馬在路邊小睡片刻,喝兩大杯燒酒,繼續上馬追擊。因爲疲憊之極,連馬繮繩都抓不住,必須用布帶把繮繩栓在肩膀上。終於最後的時刻來臨了,清軍進至曹州北高莊,捻軍迎戰。據說戰前僧格林沁命令曹州知府準備五百頭白豬,五百頭肥羊,戰鬥結束後犒賞三軍。清軍分兵三路進攻。張總禹的弟弟小黑,19歲,異常驍勇,與捻軍將領任柱一起猛烈攻擊清軍。僧格林沁軍隊的炮彈如雨傾泄,小黑不顧,與任柱帶領騎兵脫銜猛衝,清兵大敗,被迫軍退至紥荒莊,被捻軍圍困。清軍沒有食物,半夜突圍亂戰,夜黑看不清路,逃至吳家店,此地又名落王坡。最後僧格林沁身邊還有五百親兵紅盔紅甲,被稱爲“紅孩兒”,配備大量來複槍,驍勇能戰。捻軍利用一丈幾尺粗細均勻的青竹,竹端安裝利刃,作爲特殊的長矛。紅孩兒多被長矛挑死,僧格林沁也受傷。夜晚僧格林沁隻身藏在麥田裏,被十幾歲的小捻軍張皮綆發現殺死。那一天是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僧格林沁失敗前的千里急行軍,已經讓清廷內部擔心。同治帝下旨,告誡他要持重爲戒。曾國藩也準備密奏,希望清廷下旨,命令僧格林沁的軍隊稍加休整,養精蓄銳。但這些都晚了,不久前線傳來噩耗。曾國藩立時派左宗棠帶人尋找僧格林沁的屍體,由於事發突然,沒有棺槨。恰好前來爲湘軍輸送給養的林榆縣縣令於良辰在場。馬上說:“我祖母的壽木是上好的滿洲材,外掛兩層鋁被,內有牀,情願解大帥燃眉之急給僧王收屍。”如此,僧格林沁才得以體面的入殮。

長久以來,人們似乎習慣將僧格林沁之死歸因爲,輕騎冒進,部隊疲勞行軍。其實,還有一些深層級的原因。

一是各個派系的隔閡。僧格林沁是皇親國戚的親王,統領的是滿蒙軍隊的精銳,以正統官軍自居,一直看不起對湘軍、淮軍,這些地方團練性質的編外軍隊。他藉口團練大臣杜某打仗怯懦,卻經常擾民,奏劾了他的官。因此,雙方存在嚴重的心理隔閡。僧格林沁的心腹戰將接連戰死後,自己身邊得力戰將逐漸稀少。爲了補充僧格林沁的軍力,清廷調來的湘軍、淮軍的著名將領。因爲過去的隔閡,這些將領大多持觀望態度,不肯真正出力。僧格林沁也不願意使用他們。如此僧格林沁的實力大受影響。

大清朝歷史上的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出生與滅亡 第2張

二是失掉了民心。帶兵之初,僧格林沁軍紀嚴格,嚴禁軍隊擾民。可是僧格林沁的軍隊多是北方人,長時間離家遠征,高度緊張的戰鬥,部隊損失嚴重,爲了提振士氣,凝聚人心。僧格林沁也不得不放鬆對部隊的管理,軍隊四處擾民。當時有民謠:“不怕螞蚱吃,不怕黃水淹,就怕僧王住一天。”僧格林沁的軍隊進入湖北後,下屬淫掠殘暴,大肆掠奪壯丁、婦女。地方士紳想要求見反應相關情況,必須要向僧格林沁身邊人行賄100兩至400兩不等的白銀。當地百姓到轅門哭訴。僧格林沁皺着眉頭說:“北方的軍隊離家時間太長,你們應該遷走躲避。”從此大失民心。本來部隊就是客兵,人生地疏。很多時候依靠當地的百姓提供補給、傳遞消息、瞭解地形。失去民心後,使僧格林沁的軍隊喪失了地方的衆多支持。其後期敗多勝少,這是重要的原因。

三是失去了將領的擁戴。僧格林沁爲人質樸,願意與士兵同甘共苦。甚至與普通士兵吃一樣粗陋的食物,士兵都休息了,自己再休息。這些自然非常重要,但是對於官兵而言,用生命做賭注,升官發財是更實際的要求。當時大多數的清軍將領,在一次戰鬥後,經常誇大吹噓屬下的功勞,以使他們獲得更高的官職,更豐厚的賞賜,致使賞賜過濫。僧格林沁凡事都從國家的角度想,大力杜絕這種現象。首先在自己的軍隊中,禁止額外的保舉賞賜。自己又比較勇敢,經常輕騎突進。官兵跟隨他,冒着比別的軍隊更大的生命危險,更辛苦的行軍,卻獲得比別人更少的賞賜,天長日久,屬下自然暗生埋怨,戰鬥力受到影響。

此外,僧格林沁還經常上奏,告其他官員黑狀。他認爲這些官員施恩麾下的將領,以致保舉的官員太多太濫。地方官吏治廢弛,州縣捏造災害,私下仍徵收賦稅,卻導致軍餉不足。例如:蒙城解圍時,安徽巡撫喬松年向朝廷列出一張嘉獎名單。喬松年雖然地位比僧格林沁官職低,但並不是僧格林沁的下屬。對此,僧格林沁卻管的太寬,進行了認真的複查,發現其中有很多冒功邀功的情況。比如:英翰是等到援軍到時才移營合攻的;徐登普是捻軍投降過來的,應該先免其爲賊的罪行。施紹恆是僧格林沁派往的,僅過幾天蒙城就解圍了,並沒有戰功。其實,這種冒功的情況當時非常普遍,連曾國藩也這麼做,已經是一種潛規則,可是僧格林沁就這麼較真。倒黴的安徽巡撫喬松年被清廷降三級留任,英翰被降五級留任。這讓周邊的清軍和地方官對僧格林沁日益不滿。終於,人困馬乏之時,突然遭遇勁敵,僧格林沁帶領輕騎兵率先衝入敵陣,而其他將領還未接戰,便紛紛作鳥獸散。附近的各支清軍在救援上也有意行動遲緩,僧格林沁必死無疑。

拋開勝敗的因素不談,僧格林沁的個人品質有不少方面值得稱道。

僧格林沁辦事氣切認真。在山東時,有一天一個地方官請他吃飯。剛剛入座,忽然外面人聲鼎沸。僧格林沁命人打探,獲悉:“某某村子,因爲捻軍前來搶掠,向王爺求救。”僧格林沁立即從座位上站起,叫人牽馬。地方官請他稍微吃點飯再走。僧格林沁迫不及待,將案子上幾個饅頭放到懷中,匆匆上馬而去。

僧格林沁雖然貴爲親王,但卻平易近人,與大小將士說話,都有笑容。每當安營紮寨後,僧格林沁經常把馬鞍放到帳外,獨自坐在上面一邊飲酒一邊吃蒸豬。經過的軍人紛紛環繞着他,要肉吃。僧格林沁就一片一片地割給他們。一羣剛走,另羣就來了,直到把一隻蒸豬,分完爲止,這種情況日以爲常。僧格林沁戰爭前後經常巡營。不像別的將領騎着馬巡視,他大多時間都是步行,陪同的將軍、都統、提鎮等官無不跟隨步行,藉此僧格林沁拉近與士兵的距離。

大清朝歷史上的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出生與滅亡 第3張

僧格林沁非常節約。經常身穿灰布棉袍,青步馬褂,頭戴青呢大帽。一次見到屬下穿着一件青呢馬褂,僧格林沁問:“這件衣服花了多少錢?”告之2,400文。僧格林沁說:“我每天給你250文,你買一件衣服,耗費了十日的口糧錢。你看我身上也只穿着便宜的青布馬褂,你以後不能這樣。”又一天,僧格林沁在帳外看見有白菜葉掉在地上,讓身邊的人撿起來,洗乾淨,下令:“加上鹽,醃着吃,味道很好,爲什麼要暴殄天物?你們不記得在軍營中吃草根樹皮的時候了?以後要愛惜東西。”又一天,屬下正在蒸米飯,僧格林沁路過,聞見香味,讓人掀開鍋蓋,問用了多少米?回答是10斤。僧格林沁對侍從說:“把我的飯取來。”有一個人在後面,手裏提着一個竹籃,裏面裝着四碗水,菜有兩葷兩素,飯則小米粥一碗,面饅頭幾個。僧格林沁指給屬下說:“我只吃這些,你們爲什麼還要花高價買大米呢?嗣後做人要學習我的節儉。”

不少人稱呼僧格林沁爲僧王,其實他正是的稱呼應該是忠親王。他的陣亡,是滿蒙貴族最後能戰的將星隕落,標誌着清政府的軍事實權開始由漢人逐漸掌握。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