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交趾郡:鐵腕皇帝朱元璋愧對中原王朝

交趾郡:鐵腕皇帝朱元璋愧對中原王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不少人覺得越南人現在太囂張了,國內主戰氣氛變濃。其實,越南人在歷史上就不安分,周邊文萊什麼的,都被其侵略過,在中國南疆也未少作亂,特別是在明代,明政府爲此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越戰”。而歷史驚人地相似,明代也是在建國後與現在差不多的時間段,越南開始作亂!

  面對越南的不安分,以鐵腕着稱、酷刑聞名的馬上皇帝朱元璋,卻作出了一個“不徵”之策。這是爲什麼?難道朱元璋怕越南人不成?要分析這一問題,先看看以前的歷史。在歷史上,越南一直是中國的藩屬。所謂“藩屬”,是史家的一種創造發明,實際上就是粗俗語言裏的“你是我的兒子”的曲折說法,書面語言可以理解爲中國朝廷可以控制下的“自治國”。而在事實上,越南一度曾直接是中國的領土,所謂的“交趾”一詞,就是證明。

交趾郡:鐵腕皇帝朱元璋愧對中原王朝

網絡配圖

  此名正式確立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兵滅掉了趙佗主政的南越國,開始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中原朝廷對之開始有了有效的真正的行政管理。當時交趾郡治便設在交趾縣,所謂郡治,相當於現在說的市政府辦公所在地,位於今越南首都河內。漢武帝在全國設立十三刺史部時,又將包括交趾在內的7個郡分爲交趾刺史部,即後來所說的“交州”。這以後,越南與中原的關係時有反覆,但總的說來是正常的、發展的。成爲“自治國”後,至遲在唐代,越南就向中國稱臣納貢了,宋朝、元朝時期也是這樣,都沒有斷過,除非是中國朝廷自己出現內亂問題,不然越南人都會按時照章上貢。

  朱元璋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越南人也在第一時間派出了使臣,當時的安南、占城爭先恐後前來祝賀,實際就是大拍朱元璋的馬屁,當然目的是投靠中原、換得發展本地區的政治和物質條件。所以,他們很乾脆地承認了大明王朝的“宗主國”地位。這事在《明史》裏均有記載的。那麼,朱元璋是什麼時候說“不徵”越南的?是在洪武中後期。陳日煃死後,其弟陳煒繼位。陳煒不學好了,先侵略南部越南——占城,結果“反致喪敗”。朱元璋聽說後,很惱火,他不希望因安南的輕舉妄動而影響到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聽說朱元璋不高興了,陳煒緊張了,時權臣陳叔明立即派人到大明王朝首都南京上貢、謝罪,此事才罷。

  但此後,安南並沒有學好,而是變得狡猾:表面一套,背後一套。明朝的邊境官員不斷向朱元璋反映被他們“犯境”、“擾邊”。朱元璋這下給他們臉色看了,讓手下起草檄文,列出安南國王陳煒的X條“奸誑罪”,同時指令守邊官員,不要接待安南方面來使。南安國王慌神了,趕緊施展外交活動,“煒遣使謝,復進象”。這“象”,是越南特有的一種大象,當時就是珍稀動物。朱元璋看他們似乎很誠心,便原諒了安南,“小孩子不懂事嘛”。後來由於安南上的貢物太多,連朱元璋都不好意要了,下令安南“三歲一貢”。或許還可能有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吧,朱元璋同時指示,“毋進犀象”。

  照這樣發展下去,中越不會出什麼大問題的。但接下來安南國內發生政變,國相黎季犁(lí)竊取了大權,竟然把安南國王陳煒廢了,立前叔王陳明的兒子陳日焜爲王。這是個傀儡國王,此時名義上還是“陳氏安南”,實際已成“黎氏安南”。這些事都是揹着朱元璋乾的,當時安南仍以前國王陳煒的名義上貢,過了幾年朱元璋才知道。這可是大逆不道的行爲,欺君之罪要殺頭的,何況安南國王不是你一個小小國相可以擅作主張、隨意廢立的,得經過“中央政府”批准同意,最起碼也要與“中央領導”朱元璋打個招呼吧。朱元璋對此的反應《明史》上僅用了兩個字——“帝怒”。更讓朱元璋動怒的的是,他們還不時北犯,搶佔地盤、財物。面對南安作亂,當時就有不止一位的大臣建議——攻打安南。

交趾郡:鐵腕皇帝朱元璋愧對中原王朝 第2張

網絡配圖

  但是,大臣的建議最後並沒有被採納。當時大明王朝接連出大事,朱元璋疑神疑鬼的,老認爲有人要“篡黨奪權”,開始濫殺。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的罪名殺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時被殺的還有陳寧,塗節等人;洪武二十三年又興大獄,將李善長、陸仲享等開國功臣,以與胡惟庸串通謀反之罪殺掉,還有三萬多人受株連、丟了腦袋;洪武二十六年,又發“藍玉案”。內亂不斷的同時,北方邊境形勢又突趨緊張,北方元朝的殘餘勢力一刻也沒有歇着,屢向中原進犯,欲東山再起,復興蒙元,類似當初在臺灣的蔣介石要“反攻大陸”一樣。

  在這麼嚴重複雜的形勢下,雖然越南很可惡,權衡利弊,朱元璋最後還是忍了。朱元璋忍的原因還有一個,聽說明朝廷可能要動武,國相黎李犁很認相,積極相貢,並且低頭認罪,此即《明史》所稱,“帝雖惡其弒逆,不欲勞師遠征,乃納之。”朱元璋的所謂“不徵”祖訓,就是這個時候說的。從上述可見,朱元璋不打越南,不是怕越南人,也是沒有實力去打,而是因爲沒有“徵”的必要,不值得“徵”,一個小小的越南還能翻上天?何況人家這麼友好,府首稱臣,即便要徵,也待日後再找機會收拾它!朱元璋“不徵”越南,當時可能還有希望“世代友好”的考慮。每次安南那邊來人,朱元璋都會“賜宴”,就如現在,只要越南來人,國家領導人都會親自出來接待一樣。

  其實,上面所說朱元璋“不徵”越南的原因,都是表面的,朱元璋的“不徵”真正原因不在此。“徵”的話就要打仗,打仗肯定需要大筆的戰爭經費,而且路途遙遠,是否能夠速戰速決未卜。朱元璋不想讓剛剛建立的大明王朝,因爲徵打小小的越南受到影響,陷入“越戰”泥潭,他需要爭取增強國力的寶貴時間,把生產先搞上去,老百姓不能再餓肚子,要讓他們擁護姓朱這家人。這是討過飯、當過乞丐的朱元璋最先要考慮的國策之一,而且是策之重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利用一切可能,創造有利於和平和穩定的國際發展空間。

  但是,這真正原因並不是朱元璋不徵的根本原因。朱元璋特別考慮的,我覺得還是自己屁下的龍椅,“攘外必先安內”,搞定“胡藍黨案”這些內亂,纔是上策,不能讓新生的朱姓江山出現任何動搖。如果有人乘機作亂,麻煩就大了,換回了一個拳頭大的安南,卻丟掉了“一桶江山”,不划算的。由此可見,朱元璋“不徵”越南用心之良苦和無奈。爲此良苦用心,朱元璋甚至不惜以縮小疆域,作爲換取和平的代價。現在長城北面的大片土地本來都是可以控制的,而且以前的王朝在事實也控制了,但朱元璋當時勞民傷財、僅砌了個大圍牆,即現在的明長城,以禦敵作爲戰略,放棄主動出擊、剿滅元朝殘餘勢力的機會。所以,從明朝的版圖上看,實際能控制的疆域並沒有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

交趾郡:鐵腕皇帝朱元璋愧對中原王朝 第3張

網絡配圖

  朱元璋定下“不徵”越南的祖訓,出發點是好的,本也無可厚非,但卻讓越南人誤以爲大明王朝怕它、不敢“平安南”,給大明王朝埋下了極其嚴重的隱患。朱元璋死後,讓大頭孫子朱允炆當皇帝,北方的燕王朱棣不服氣,鬧出了“靖難之變”。安南呢,也不閒着,國相派黎氏勢力也發動了政變,黎氏集團乾脆“大殺陳氏宗族而自立,更姓名爲‘胡一元’”,定國號爲“大虞”。黎氏很聰明,當時派使者到“中央政府”,主動說明了“變天”的原因,稱陳氏絕種,沒有後人,胡一元才當安南國王的。剛當皇帝不久的朱棣,也不辨真假,對前來“報到”的黎氏集團使者的說法不作調查,就正式任命胡一元爲安南國王。

  但朱棣還是留了一手的,爲了加強控制,他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在安南設置了交趾布政使司。這本十分正確、得當的舉措,卻因用人不當而砸鍋。布政使司實施殘酷統治,遭到了當地人的強烈反抗。在事發後,負責官員又處置失當,直接導致安南與明朝廷對抗升級。此時的明朝廷纔想起“平安南”,不斷通過武力進行鎮壓,但此時的“黎氏安南”不比從前了的“陳氏安南”聽話了,大明王朝由此陷入了漫長的“越戰”泥潭,不只沒有把火滅掉,最後還把越南搞丟了。朱棣死後,到其長孫朱瞻基當了皇帝,朱瞻基不得不於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撤銷交趾政司,交由安南人自治,讓他們獨立了。

  最後想說的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朱元璋當初立下“不徵”之策是有其道理的,當時同在“不徵”之列的,除了越南外,還有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這種睦鄰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正確的選擇,也是現在中國國家領導人的選擇。但從最後讓“越南獨立”這一嚴重後果來看,這是一個絕對的敗筆,是一個極其重大的政策失誤!要知道,並不是什麼周邊什麼國家都可以“不徵”的,也不是什麼時候都保持“不徵”的。有些時候,特別是在維護國家和民族統一、疆域完整的時候,不能考慮太多,對潛在的危險和威脅,要除就得當機立斷,永絕後患!